生態文藝學 魯樞元 97875339752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文藝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生態文藝學
ISBN:9787533975234
出版社:浙江文藝
著編譯者:魯樞元
頁數:115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60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生態文藝學》曾獲「中國圖書獎」,是中國當代文學生態意識全面覺醒的新起點。
※《生態文藝學》是魯樞元奠定自身學術地位的文藝學專著,作者被譽為「中國生態批評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國生態文藝學及精神生態研究領域的奠基人」。
※《生態文藝學》中提出的「生態學三分法」,作為一種理論範式如今已為新一代學人接受並廣泛運用。
※此次再版,作者對書稿作了大量修訂增刪,吸納了近二十多年來生態學、文藝學學科在學理和實踐方面的最新成果,較之舊版,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之作,擁有濃郁的現實意義。

內容簡介
魯樞元長期專註于生態文化研究。自進入21世紀以來,魯樞元致力於將「生態」這一原本屬於自然科學的概念引入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領域,把「人類精神」作為地球生物圈中一個異常活躍的變數引進生態學學科。他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困境,認真汲取東、西方先民積淀下的生存智慧,試圖讓「低物質消費的高品位生活」成為新時代的期許。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生態批評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國生態文藝學及精神生態研究領域的奠基人」。
《生態文藝學》初版於2000年,獲「中國圖書獎」,可謂中國當代文學生態意識全面覺醒的新起點。作者從自然、社會、精神三個層面論述了生態學因應時代變化做出的拓展,揭示了時代面臨的生態困境,努力將生態理論與文藝理論加以滲透融會,對文藝學中諸如創作主體、創作動力、創作題材、接受鑒賞、價值功用、批評尺度,以及地域風格、歷史演替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推動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文學藝術積极參与到世界生態運動中來,從而呈現出新的理論樣態。
書中提出的「生態學三分法」,作為一種理論範式如今已為新一代學人接受並廣泛運用。
《生態文藝學》為國內相關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魯樞元奠定自身學術地位的文藝學專著。此次再版,作者對書稿作了大量修訂增刪,吸納了近二十多年來生態學、文藝學學科在學理和實踐方面的最新成果,較之舊版,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之作,擁有濃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魯樞元,1946年出生於開封市。人文學者,長期從事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生態學的跨學科研究;先後任教於鄭州大學、海南大學、蘇州大學;現為黃河科技學院特聘教授、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學講座教授、生態文化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系中國新時期文藝心理學學科重建的參与者,中國生態文藝學及精神生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曾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創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MAB)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堅信性情先於知識、觀念重於方法,學術姿態應是生命本色的展露。1988年被國家命名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先後榮獲國家圖書獎、魯迅文學獎、「柯布共同福祉獎」(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等重要獎項。

目錄
001_自序
引論 走進生態學領域的文學藝術
002_0 1 天翻地覆的時代
008_0 2 生態困境中的精神變數
016_0 3 黑格爾的藝術難題
021_0 4 生態學的人文轉向與生態文藝學
上 卷
第1章 生態學:新時代的世界觀
032_1 1 人類的元問題
037_1 2 作為世界觀的生態哲學
046_1 3 生態批評的知識空間
056_1 4 後現代是生態時代
063_1 5 重建烏托邦
第2章 文學藝術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序位
074_2 1 蓋婭假說:地球是一個「活物」
080_2 2 生物圈與精神圈
085_2 3 三座「金字塔」
089_2 4 生存的輝煌景觀
094_2 5 「文學是人學」的再探討
第3章 文學藝術是一個有機開放系統
102_3 1 文學藝術的生物性隱喻
109_3 2 懷特海與華茲華斯
115_3 3 佛祖的碗與漢字「風」
121_3 4 劉若愚的「文學循環系統」
127_3 5 「生態學三分法」
第4章 文學藝術與自然生態
137_4 1 人生天地間
145_4 2 自然神話與世界復魅
153_4 3 自在的自然美
160_4 4 女性·自然·藝術
166_4 5 懷鄉症與回歸詩學
第5章 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態
177_5 1 社會生態系統的構成
182_5 2 資本主義的原罪
189_5 3 城市生態·鄉村生態
197_5 4 全球化·網際網路·人類紀
207_5 5 懷特海的社會生態學預見
第6章 文學藝術與精神生態
217_6 1 德日進的宇宙精神學說
224_6 2 精神的涵義與精神生態學
233_6 3 現代人的精神病症
244_6 4 菩提樹·開花的樹
251_6 5 棲居:一個生態詩學的命題
下 卷
第7章 文學藝術家的個體發育
264_7 1 文學藝術家的「生態位」
269_7 2 童年生境
275_7 3 逆境·風險·生存壓力
281_7 4 個體風格與環境變異
287_7 5 克隆技術的隱憂
第8章 文學藝術創造的能量與動力
292_8 1 物理能· 生物能· 精神能
297_8 2 精神能量與藝術創造力
303_8 3 靈感迷狂與自動寫作
307_8 4 高峰體驗與變態心理
313_8 5 文學藝術與太陽
第9章 文藝鑒賞中的信息交流
319_9 1 藝術信息的特徵
325_9 2 藝術欣賞的場效應
330_9 3 體外靈思與藝術信息的生殖力
335_9 4 冗餘信息與藝術垃圾
第10章 文藝作品中的「自然主題」
344_10 1 從混沌到協振
348_10 2 從旁落到凋敝
354_10 3 生態文藝潮
362_10 4 園林藝術的啟示
第11章 文學藝術的地域色彩及群落生態
370_11 1 丹納的生態文藝觀
374_11 2 魯本斯之爭與南宗、北宗
378_11 3 群落生態與地域文化
383_11 4 藝術物種在當代的滅絕
第12章 文學藝術的價值:修補地球精神圈
393_12 1 價值顛覆與發展迷思
398_12 2 低物質能量消耗的高品味生活
406_12 3 藝術消費是精神的再創造
414_12 4 修補地球精神圈
418_12 5 規避「數字化」風險
第13章 文藝批評的生態學視野
427_13 1 自然的缺席
431_13 2 生態理念與批評尺度
438_13 3 生態批評的內涵
443_13 4 綠色學術的話語形態
449_13 5 生態衝突與社會正義
第14章 文學藝術史:生態演替的啟示
462_14 1 文學藝術是否擁有歷史
464_14 2 矯枉過正與舍本求末
468_14 3 「生態演替」與「新時期文學」
475_14 4 文學藝術史的生態學啟示
485_初版後記
487_新版後記
附錄一
491_常見生態文化名詞淺釋
附錄二
517_中國古代生態文化成語輯錄
附錄三
525_生態文藝學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