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當徐志摩真正闖入她的生活時,驚悚、矛盾、不可思議,甚至成為她的負累,但為時不久,林徽因就為徐志摩火一般的激情所感動。梁思成邀林徽因一起游太廟,還邀她到清華看他在管樂隊表演,還頻繁到雪池衚衕林宅看望並拍照留影,還一起到北海梁啟超創辦的松坡圖書館讀書。金岳霖晚年回憶說:「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 從 1932 年到 1937 年夏,我們住在北總布衚衕,他們住前院、大院;我住後院、小院。」1940 年 11 月,林徽因一家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遷往四川李庄,從此與陳岱孫分居兩地。但是林徽因一家與之飛鴻傳音,一直保持著緊密的通信聯繫。泰戈爾到舞台上讚譽她的出色表演,胡適也高興地稱林徽因是「北京第一才女」。林徽因與沈從文的相識,緣于徐志摩與他一同去香山看望正在那裡養病的徽因。
內容簡介本書著重通過民國社會背景下知識精英群像勾畫,以及他們身後某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記述,還原和呈現林徽因及其朋友、同事的生活狀態,給我們展現出那個時代文壇或杏壇大師級人物的追求與夢想、思想境界和精神人格。並通過林徽因與這些知識精英的交流與糾葛,展示出他們非同一般的憂患人生。
作者簡介林杉:中共黨員,中國作協會員。曾任《人民日報》辦公廳副主任,人民日報出版社長、總編輯。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夢斷宮苑》,散文集《雨中風鈴》,長篇傳記文學《林徽因傳》,詩集《如夢的節令》、《等待蟬唱》、《中國二十四節氣》等。《夢斷宮苑》獲全國晚報小說連載優秀作品獎,長詩《金蘋果收穫的季節》獲第八屆亞運會徵文優秀作品二等獎,散文《蓮花之魂》獲《人民日報》海外版、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澳門回歸徵文二等獎,長篇傳記文學《一代才女林徽因》獲中國首屆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
目錄一、林長民塵封百年的二十四札手書 / 1二、一起長大的堂弟林宣 / 27三、志摩一生未了情 / 37四、丈夫梁思成 / 95五、金岳霖因她而一生未婚嗎 / 127六、經濟學人陳岱孫鄉情的同與不同 / 149七、胡適與小妹林徽因 / 169八、恰似「中表兄弟」的李濟 / 189九、與沈從文的半生緣 / 201十、諤諤之士傅斯年 / 227十一、細雨淡如酥的朱自清 / 241十二、在《詩刊》相逢的卞之琳 / 261十三、一篇評論進入她視野的李健吾 / 273十四、因為《蠶》走進「太太客廳」的蕭乾 / 283十五、新月小友方瑋德 / 295十六、航校一群草根朋友的悲憫人生 / 307參考書目 / 319
精彩書摘志摩一生未了情1徐志摩和林徽因相識,是在由美轉英剛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 學院那一年的歲末年初。1920 年 9 月,為了從羅素學習哲學,他不惜放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頭銜的引誘,與好友劉叔和一起買棹東下,漂過大西洋的 驚濤駭浪,去跟 20 世紀的伏爾泰,認真讀一點書去。然而,讓徐志摩沒有想到的是,羅素被劍橋三一學院除名,已去中國講學。 無奈之下只得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師從拉斯基教授學習政治、社會學,攻讀博士學位。徐志摩在《吊劉叔和》一文中說,在經濟學院飯廳里,經劉叔和介紹,認識了在該校就讀的江蘇籍學生陳源。又與陳源、傅斯年同住在「倫敦東南隅的陋巷,點煤汽油燈的斗室里,真不知有多少次借光柏拉圖與盧騷和斯賓塞的迷力」,他們經常如一竄野火般論戰,吵得不可開交時,「劈頭下去了一剪冷水,兩竄野火都吃了驚,暫時翳了回去。那一剪冷水就是通伯;他是出名澆水的聖手」。這個陳通伯原名陳源,1896 年生於江蘇無錫姚家灣村,十四歲時從上海南洋公學附小畢業,十六歲來英讀書,修完中學后入愛丁堡大學,之後又進倫敦大學讀博士。後來回國在北大任教時,因以西瀅為筆名與魯迅論戰而馳名文壇。在倫敦,徐志摩通過章士釗和陳源,認識了英國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威爾斯,又經威爾斯認識了大英博物館研究中國文學的魏雷和詩人卞因。他與魏雷時相過從,直到回國多年還保持著通信聯繫。在倫敦的中國人中,他又通過陳源,認識了政壇名人林長民和他的女兒林徽因。林長民是福建閩侯人,1876 年生,字宗孟,號雙栝廬主人。 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和法律,回國后創辦並執教福州法政學堂。辛亥革命后以福建省代表的身份參加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不久被選為第一屆眾議員議員,任眾議院秘書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擁戴袁世凱為大總統,後來又歷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參議、法制局局長;1917 年 7 月任段祺瑞內閣司法總長,11月辭職,自謂「三月司寇」。後轉外交委員會任事務主任,1920年 4 月攜女赴歐,被推為中國首席代表,出席國際聯盟總會會議。大約在這年 10 月,徐志摩在林長民寓所見到了他正在聖瑪麗(女子)學院讀書的十六歲的女兒林徽因。她風姿綽約,讓徐志摩如驚鴻照影,暈眩得不能自已。他不顧「使君有婦」,很快陷入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他常常假借去見林長民,拉上陳源同去林的寓所,實則去看林徽因。林長民雖屬長輩,但為人瀟洒風趣,思想前沿,他與徐志摩都曾學社會政治,有許多共同語言,因而一見如故,一老一少很快成為忘年交。林長民也是「戀愛大家」,最愛閑談風月,比如他與有夫之婦仲昭、與有「鑒湖三傑」之稱的徐自華,以及「他一生的風流蹤跡」,差不多都與徐志摩談過。因而他對戀愛持開放態度。他與徐志摩還假扮已婚和未婚男女通信,玩談戀愛遊戲。如果他是道學家人物,徐志摩一定不敢那麼公開向他的女兒示愛。事實上,林長民也很欣賞徐志摩的才華,有時見志摩和徽因一起聊天和散步,還高興地說他們是一對璧人。林徽因後來在《悼志摩》一文中說:「我認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時候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尚未去康橋。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認識到影響他遷學的狄更生先生。不用說他和我父親最談得來,雖然他們年歲上差別不算少,一見面之後便相互引為知己。2林徽因,原名徽音,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後為避免與上海一名男性作家林微音的名字相混淆,在堂弟林宣的建議下改名林徽因。她 1904 年 6 月 10 日生於杭州祖父林孝恂的寓所,早年由大姑母林澤民發矇讀書,八歲隨祖父遷居上海,入老巴子路(今四川北路)金益里愛國小學讀書,第二年又隨祖父遷往北京前王恭廠(今佟麟閣路光彩衚衕),那裡離她的父親林長民供職的參、眾兩院很近,不到三個月,祖父因膽石症病逝,后又遷南河沿織女橋西街,延聘某大先生讀書。十二歲時,與三位表姐同入西城石駙馬大街路南(今新文化街路南 40 號,今已不存,1978 年蓋成居民大樓)培華女中讀書。 這是英國人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1914 年創辦,日本侵華期間停辦,與貝滿中學齊名。學校佔地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米,兩進二層建築,雕樑畫棟,十分壯觀。因而引來許多達官貴人的女兒入讀, 如同盟會會員,首屆眾議院議員陳家鼎(1876—1928)的女兒陳韻簧就曾在培華女中讀書,后考入國立北京女子大學文學系就讀。學生統一著裝,藍衣藍裙,讓路人十分照眼。1916 年克勤郡王府改為太平湖飯店,就在它的對面,相隔一條馬路,住宿客人還能聽到她們上課的鈴聲,當時有一首《雁字歌》,常常從學校院落中飄出:青天高,遠樹稀,秋風起,雁南飛。排成一字一行齊,飛來飛去不分離。宛似我姊妹兄弟,相敬相愛手相攜林徽因和三位表姐在培華女中讀了四年,她中間到英國一年多不在,回來后又到培華女中復讀直到畢業。1920 年4月1日,林徽因隨講學的父親赴歐遊歷,從上海啟程,登法國郵輪 Pauliecat 去倫敦,5 月中旬抵達。先住在旅館,后在倫敦西區阿爾比恩門 27 號租寓居住。8 月初,林徽因隨父到歐洲多國遊覽,先後游法國、瑞士、德國、比利時等國,9月中旬再由巴黎返回倫敦。歐洲的秋天,綠肥紅瘦。林徽因踏著一路風光,且看且行,領略了歐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情形和社會生活。9 月下旬,林徽因考入聖瑪麗(女子)學院,那裡離寓所不遠,穿過海德公園便是讀書的學校。10 月初,林長民又赴國聯開會,林徽因送父至維多利亞車站,獨自留在倫敦。那段日子,林徽因感受到有生以來最多的寂寞和痛苦,許多年後,她在給沈從文的信中說: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在樓上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頂大的飯廳里(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髮辮),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這是青春期少女愛情的萌動。然而,當徐志摩真正闖入她的生活時,驚悚、矛盾、不可思議,甚至成為她的負累,但為時不久,她就為徐志摩火一般的激情所感動。徐志摩每次來總是給她帶詩文圖書和雜誌,漸漸地二人來往也熱絡起來,他們不僅談詩文和繪畫,還談英國著名作家和文壇奇聞逸事,讓林徽因的心和眼界開闊起來。1921 年四五月間,徐志摩在狄更生先生的幫助下,以特別生的資格進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他與妻子張幼儀從中國同學會搬到距劍橋大學六英里的沙士頓鄉下租屋居住。劍橋離倫敦百里之遙,來去還要乘火車往返。熱戀中的徐志摩,突然被張幼儀的到來阻隔了他與林徽因的交往,於是一份深刻的憂鬱自然就占定了他。為了排遣這份憂鬱,他只得靠時空通信對話,那樣還不夠,徐志摩為了排遣心中的愛火,從此在劍橋大學寫起詩和日記來。
前言/序言自序一串散落在生活深處的珍珠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文學傳記《一代才女林徽因》。第二年又意外地獲得了中國傳記文學學會首屆優秀傳記文學獎。許多年過去了,這本書先後兩次與作家出版社再版簽約,並與台灣和大陸多家出版社簽約,一印再印,還發現了兩次盜版,至今還在印刷。大約這本書出版十年後,各種版本的林徽因題材和影視作品相繼而出,此起彼伏,其中不乏優秀之作。據不完全了解,大約有二十種版本,一度成為不大不小的「林熱」,林徽因也幾乎家喻戶曉,尤其在青年讀者中廣為傳播。作為林徽因傳記作者,我無時不在關注著有關她的新史料的披露,特別是她的家人、共過事的人和海內外的研究者,又提供了不少珍貴的材料。那些詩文、信件和故事,無不隱藏著她的生活細節,閃動著她的性情。而且緊密地聯結著一個不可或缺的精英群伴。眾所周知,一部傳記不僅要掌握傳主的大量事實,更要從這些事實中梳理、消化和抽象出靈魂中的性格特徵,才能寫出人物的「精氣神兒」。這是客觀的定位,而不是隨意的主觀定義。 敘述故事易,深入心靈難。作者必須在史實中戴著鐐銬跳舞,且又不能跳出事實的邊界。要張弛有度:太實則味同嚼蠟,太虛容易失去人物本真,否則不能還原歷史和歷史中「另一個」立體的林徽因。林徽因是一個跨界人物。她學的專業是建築、美術和舞美設計,然而她又長於文學創作,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無所不能,其作品完全可與專業作家比肩。她還是一位出色的教授和學者。只寫她的文學一面是不夠的,也是不全面的。如果不去碰建築、美術等方面的知識(寫《林徽因傳》時我做了不少這方面的功課),寫出一個完整的林徽因就很難。或者旁逸斜出,把林徽因寫成一個風花雪月的女子,或是把資料連綴成篇,乾癟無味,都難於寫出一個「活」的林徽因。1992年春,我把《一代才女林徽因》交作家出版社后,因公務繁忙,再無暇顧及這個傳記,再版時只是修改了某些瑕疵。這些年,隨著網路的發達與傳播,又發現了林徽因不少新的材料,或詩,或文,或信件,如繁星散落在人生歷史的不同階段,如果再在原作中補充,勢必增添書的篇幅,破壞原來的結構。而這些資料,透著一個龐大的社會背景和鮮活的精英群體,它有著新月時期英國倫敦「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子」的影子和餘緒,每個人身後都有某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大都是文壇或杏壇大師級人物,皆非平庸之輩,讓他們與林徽因展開對話,睥睨天下,更能展現林徽因的思想境界和生命形態。思慮再三,乾脆變換一下視角,用逆襲方式,寫出這個精英群體與林徽因的糾葛,來展示林徽因的道德情操、人生氣象和生命特徵,以及他們之間不同凡響的憂患人生。寫好林徽因一生,人物背景不可或缺。在最初寫《林徽因傳》時,我曾走訪過林徽因及其父母在北京的住所和她就讀的培華女中,都無所獲,因而只停留在字面。直到寫這本書時,根據有關線索,才找到林徽因父親林長民來北京后 三次因工作而搬家的地點。然而時過百年,又經歷了如此之大的社會變革,可說是物是人非。有的衚衕還在,如前王恭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入棺材衚衕,因不雅改為光彩衚衕。這裏離參眾兩院林長民上班處很近;有的因修路已被拆除,如南長街織女橋西街與中街已不存,只有東街還在,織女橋也已被埋入地下;有的完好如初,如景山西街雪池衚衕的家,至今保存完好,是西城一個敬老院。林徽因讀書的培華女中在所有文本中,只聞其名,不見其蹤。我從台灣一篇回憶陳韻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