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貝西.黑德文學藝術思想研究 ISBN:9787519474102 出版社:光明日報 著編譯者:盧敏 頁數:27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08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內首部貝西·黑德研究專著,是國內貝西·黑德研究奠基之作。南非-波札那作家貝西·黑德(Bessie Head,1937—1986)是現代非洲第一代作家,在20世紀70年代獲得國際聲譽。她不僅是小說家,也是文學藝術思想家。她的文學成長經歷反映了非洲文學在20世紀的發展脈絡,不同階段獨特的政治氛圍、宗教思想、社會心理、文化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對她的創作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貝西·黑德的小說敘事藝術展現出多元性、現代性、融合性、開放性以及包容性等眾多文學藝術特質。她在作品和書信中流露出一種深刻的中國情結,這與同期非洲作家阿契貝、索因卡、恩古吉和戈迪默等人明顯不同,促成這種情結的是她作為「有色人」的邊緣化社會境遇,而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非洲大陸上的傳播,中國革命勝利以及毛澤東思想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則進一步加深了貝西·黑德的中國情結和中國想象。 貝西·黑德的創作與非洲現代民族文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新非洲文學的人民性、教誨性,重建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對黑德產生深刻影響和啟發,並形成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文藝觀。貝西·黑德在文學創作和文論中表現出鮮明而獨特的女性觀、生態觀和人民文學觀。這三大文學藝術思想觀有連貫性和發展性,源自貝西·黑德對自我身份的探尋,立足非洲發展現實,表達她對西方殖民主義和種族隔離制的批判,對波札那黑人文化的認同,提出作家的使命和擔當,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書寫非洲人民的故事,贏得世界讀者。 以中國學者的視角解讀貝西·黑德的作品,探究其非洲性,反觀中國在非洲文學中承擔的角色,洞察文明互鑒和文明多樣性,有助於重新考察世界文學形成的秩序,以更平等的姿態與世界文學進行對話。作者簡介 盧敏,女,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三級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市「世界文學多樣性與文明互鑒創新團隊」骨幹成員,三明學院海外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主要從事英語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在美國新澤西州拉瑪坡大學任教訪學一年,多次到非洲波札那大學、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格林斯堡分校、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做短期學術交流。代表作有專著《美國浪漫主義時期小說類型研究》《19世紀美國家庭小說道德主題研究》,教材《美國文學經典研讀》《西方文論思辨教程》《美國文學作品研讀》《海明威作品導讀》《勞倫斯作品導讀》《英語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與翻譯》,譯著《周末葬儀》,文集《中國英語教師教育研究》等,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國外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等A&HCI、CSSCI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目錄 緒論第一節 國內外貝西·黑德研究述評 第二節 貝西·黑德文藝思想研究方法論 第一章 貝西·黑德文學創作的社會思想文化語境 第一節 現代主義 第二節 泛非主義 第三節 第三世界思想 第二章 貝西·黑德的流亡人生與文學創作階段 第一節 南非英國教會學校教育與記者起步 第二節 波札那難民生活與小說創作成熟 第三節 國際交流與文藝思想理論化 第三章 貝西·黑德小說敘事藝術的發展與變化 第一節 《樞機》:現代藝術的嘗試 第二節 《雨雲聚集之時》:現實主義成功之作 第三節 《權力之問》:心理現實主義的突破 第四節 《風與男孩》:魯濱孫故事的逆寫 第五節 《魅惑十字路口》:歷史小說的探索與創新 第四章 貝西·黑德的中國文學藝術情緣 第一節 《權力之問》中的中國符號 第二節 貝西·黑德與聶華苓的文學藝術思想交流 第三節 《瑪汝》與《祖母綠》中的女性主體意識 第五章 貝西·黑德的文學藝術思想觀念 第一節 女性觀 第二節 生態觀 第三節 人民文學觀 結論 參考文獻 貝西·黑德生平年表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