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前門 于大武 97875568799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二十一世紀集團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百年大前門
ISBN:9787556879939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集團
著編譯者:于大武
頁數:4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129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3-6歲
1 《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作者、繪本大家于大武先生全新力作。
2 以大前門為文化載體,了解審美與實用兼具的古代城門建築藝術,以及首都北京的歷史發展歷程。
3 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將大前門的百年故事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讓閱讀極具代入感。
4 精湛的畫工融合中國傳統畫的寫意藝術與現代繪畫的寫實風格,電影般呈現大前門的歷史畫卷。
5 給孩子的歷史啟蒙教育:書中所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在部編版歷史課本中有所涉及。
6 隨書配贈《細說大前門》延伸閱讀單,豐富孩子知識體系,繪本館、學校等閱讀活動拿來即用。
7 本書由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副理事長關戰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李衛偉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這是大前門的「前世今生」,也是北京城的百年歷史:大前門也叫「正陽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它造型莊嚴,氣勢凝重,曾是北京內城「京師九門」之首。大前門坐落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不僅是內城與外城的交匯點,也是國粹京劇藝術與商貿經濟的興起之地。在清末和民國初期,大前門幾經損毀與修繕,這一時期的歷史也代表了當時的國運浮沉。歷經百年的風雨飄搖,大前門見證了北京城的繁榮與蕭條,也見證了中國的重要歷史時刻。新時代來臨后,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大前門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于大武,1948年生於北京,曾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畫冊、童書等的編輯工作,同期創作了許多連環畫和兒童讀物插畫作品,並將這一愛好延續至今。擅長運用工筆畫手法來描繪古典文學題材,表現中國傳統繪畫之美。作品《哪吒鬧海》於198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第六屆野間國際繪本原畫比賽大獎。繪本作品有「西遊記三部曲」、《北京的春節》、《一條大河》、《草原上的朋友》、《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等。

精彩書評
繪本《百年大前門》力圖形象地展示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啟迪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並體驗當今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如果此書能夠讓廣大小讀者產生一些共鳴,那就是我所希望的。
——本書作者 于大武
在這本四十幾頁的圖畫書中,大前門好似一位耄耋老人,將它的經歷向我們娓娓訴說。這六百多年裡,它見證了北京城的繁榮與蕭條,也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作為北京城最具代表性的城門建築,大前門的故事還在繼續。而我們要做的,是走近它,了解它,保護它,把它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原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關戰修
《百年大前門》這本書選擇的這座城門,在北京城中可謂家喻戶曉,在建築民俗領域更是無人不知。同時,正陽門作為2024年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的構成要素,這本書極具現實意義。作者從明清時期大前門的由來入手,講述了六百多年來,這座城門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個精彩而意義重大的節點性事件,也講述了大前門及其周邊發生的歷史故事。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簡練的語言,好像一位老人在一字一句地講述,在時間的長河中回憶,正如詩歌所謂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於耳」之感。而至於那些精彩的插圖,則更加形象地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幅幅歷史畫卷,那是屬於百年大前門的歷史瞬間,也是屬於老北京的永恆記憶。當然,還有那些畫面背後凝結和傳遞出的滄桑厚重、浮沉繁華,無一不吸引著讀者想要去了解大前門的故事與歷史文化!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 李衛偉

前言/序言
細說大前門
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原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關戰修
北京人俗稱的「大前門」,就是位於天安門廣場南側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如今也多指正陽門的箭樓。它造型莊嚴,氣勢恢宏,曾是北京內城「京師九門」之首,也是北京城最具象徵意義的歷史建築。六百年前的正陽門,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不相同。「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一句流傳至今的俗語訴說著老北京人對大前門的深厚情感。關於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大前門,除了書中的故事之外,還有哪些往事可講,我們不如在這裏細細說來。
◎大前門究竟有幾個好名字?
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前門也叫「正陽門」。其實,它最早的名字叫「麗正門」,為建於元朝至元四年(1267)的元大都的正南門,其位置大約在今天的天安門廣場北端。當時麗正門並沒有修建箭樓和瓮城,僅是一座閣樓式的重檐城樓。明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開始營建北京城,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拓展,麗正門也遷到了現在正陽門城樓的位置,形制不變,名稱依然沿用「麗正門」。明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明英宗在麗正門城樓的基礎上增建了南側的箭樓與東西閘樓,形成防禦能力超強的瓮城,後來又建造了石橋、牌樓等,形成了一組規模宏大、氣勢莊嚴的建築群,麗正門也正式更名為「正陽門」。
◎正陽門是一種怎樣的結構?
正陽門是由箭樓、東西閘樓、城樓組成的瓮城結構。在古代,「瓮城」是城市的防禦設施,多呈半圓形,因似瓮,故稱為「瓮城」。假如有敵人攻入瓮城,可以關閉四門,將敵人包圍在瓮城內,形成「瓮中捉鱉」的攻擊態勢。明清時期的「京師九門」都有瓮城結構,但以正陽門的形制最為壯麗宏大。正陽門的箭樓共有四層,南、東、西三面都開闢箭窗——南面每層各十三孔,東西兩面每層各四孔,這些小孔是用來射箭以防禦外敵入侵的。在現存古代建築中,正陽門箭樓最能體現中國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和技術水平,在北京城門建築中極具象徵意義。
正陽門的瓮城中曾有兩座廟宇,東面為觀音廟,西面為關帝廟。「京師九門」的城門內都建有象徵守護意義的廟宇,但只有正陽門的瓮城內建有兩座廟宇,這也是「九門十座廟」說法的由來——多出來的一座廟就在這裏。然而,不管是廟宇、瓮城城牆還是東西閘樓,如今都已看不到了。幸而有箭樓與城樓保留下來,能讓我們一睹「京師九門」之首的壯麗風采。
◎什麼是「四門三橋五牌樓」?
正陽門作為「京師九門」之首,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的說法,這裏的數字可不僅僅代表數量喲!
四門,指的是正陽門箭樓、城樓和東西兩側閘樓的門洞數量。我們從文中得知,在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中,只有正陽門的箭樓開有正向的(朝南)門洞。明清時期,正陽門箭樓的城門平時都是關閉的,只有皇帝在仲春亥日去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以及冬至日去天壇祭天時,才會打開箭樓下面的城門讓皇帝通過,俗稱「走龍車」。而老百姓日常出行,就只能走東西兩側的閘樓門洞了。其實,內城的其他八座城門雖然也開有側向的門洞,但都因其不同的城市功能,有著不同的俗稱,比如「走酒車」 的崇文門、「走糧車」的朝陽門、「走煤車」的阜成門等。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查更多關於「京師九門」的故事。
三橋,指的是箭樓南側護城河上的正陽橋,也是書中皇帝的儀仗隊經過的那座石橋。正陽橋的橋面非常寬闊,被欄杆分成了三條通道——「三橋」的說法由此而來。那時的正陽橋還是一座有坡度的拱橋,後來幾經重修,漸漸被修成便於車輛通行的平直橋面。你可以在書中找找,哪一時期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平直的正陽橋。
五牌樓,指的是正陽橋前面那座五開間的牌樓。明代時,「京師九門」前方都建有牌樓,但正陽門的牌樓規制最高。如今前門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一座五牌樓,卻是後來復建的,規制與材料已和過去不同了。你可以和書中對比著看一看。
◎正陽門經過幾次焚毀與重建?
在漫長的六百年間,正陽門經歷了五次焚毀與重建。書中講述的正是第五次焚毀,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次。1900年的「庚子事變」中,義和團為扶清滅洋、抵制洋貨,於6月16日火燒位於大柵欄的「老德記」洋藥鋪,卻不承想,火勢藉助強勁的南風迅速蔓延開來,最終殃及正陽門,造成箭樓被焚毀。兩個多月後,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城,英國部隊駐紮瓮城時,雇傭的印度兵在正陽門木質結構的城樓上做飯,引燃了大火,導致城樓也被焚毀。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 一時拿不出錢 來重建,慈禧太後下令后,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及各省官員捐資近五十萬兩白銀, 箭樓與城樓才得以復建。
◎正陽門的箭樓怎樣變成如今的樣子?
在幾番重建與改造的過程中,正陽門的箭樓與城樓在大體規制不變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調整,書中的圖畫就有所體現。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圖畫中箭樓抱廈的箭窗數量不一樣了,這可不是畫家的「筆誤」喲!時代不同,箭樓抱廈的開窗數量幾經變化。從書中可以看到,正陽門箭樓得以修復后,抱廈東西兩側只分別開了一扇窗。1915年,時任市政督辦的朱啟鈐聘請德國建築師羅克格負責瓮城的改造設計,在拆除瓮城的同時,也對箭樓進行了改造性修繕,比如在東西兩側修建了懸空的白色月台,在北面修築登上箭樓的樓梯,給箭窗增加了白色的窗楣。從圖中可知,此時箭樓抱廈的東西兩側也由單調的一扇箭窗改為五扇。改造中,還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建築材料——鋼筋水泥,使得正陽門箭樓由此成為中式結構與西方元素相結合的標誌性建築。大家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查查正陽門箭樓與法國埃菲爾鐵塔的某種聯繫。
◎為什麼說雨燕是正陽門的老朋友?
故事中的「雨燕」指的是「北京雨燕」,是雨燕的一個亞種,因為它們最喜歡在高大的木質建築(城樓)上安家,所以也叫「樓燕」。如果你在書中仔細觀察, 會發現在正陽門陷入大火的那幅圖畫中,有隻燕子正從城樓飛走,留給我們一個倉皇的背影。是的,其實北京雨燕與正陽門已有百年情誼。每年的四月初,它們都會從遙遠的南非經古絲綢之路飛回北京,到了七八月份,再原路返回,遷徙過冬。歷經數百年時光,正陽門城樓始終是北京雨燕的家,這離不開越來越多的人對歷史文脈的研究和對北京古建築的保護。
在這本四十幾頁的圖畫書中,大前門好似一位耄耋老人,將它的經歷向我們娓娓訴說。這六百多年裡,它見證了北京城的繁榮與蕭條,也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作為北京城最具代表性的城門建築,大前門的故事還在繼續。而我們要做的,是走近它,了解它,保護它,把它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