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 (上下冊) ISBN:9787040606898 出版社:高等教育 著編譯者:張明楷著 頁數:90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89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心中永遠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地往返于規範與事實之間」的解釋理念,站在客觀解釋論的立場,在罪刑法定原則的指引下,對解釋原理與解釋方法、分則與總則、「的,」與「處。」、防止漏洞與減少對立、避免矛盾與保持協調、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主觀的超過要素與客觀的超過要素、單一行為與複數行為、預備的既遂化與共犯的正犯化、「非法」與「違反」、表述順序與行為結構、抽象的升格條件與具體的升格條件、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普通法條與特別法條、並列與包含、用語的統一性與用語的相對性、普通用語的規範化與規範用語的普通化等刑法分則重要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讀者準確把握刑法分則規範的真實含義提供參考。作者簡介 張明楷,男,1959年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曾是日本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客員研究教授、德國波恩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和中南政法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3年第2版)、《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刑法學(教學參考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3年修訂版)、《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 刑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刑法的基本立場》(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11年第2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刑法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0年第2版、2011年第3版)、《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犯罪構成體系與構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刑法原理》(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譯《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6年第2版);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四百余篇。目錄 第一章 解釋原理與解釋方法一、解釋主體 二、解釋目標 三、解釋態度 四、解釋方法 五、解釋理由 六、解釋技巧 第二章 分則與總則 一、分則與總則的關係 二、總則對分則的指導 三、分則對總則的例外 四、分則對總則的補充 五、分則與總則的協調 第三章 「的,」與「處」 一、「的,處」表述罪刑規範 二、「的,」標示罪狀的表述完結 三、「的,」與罪名的關係 四、「的,」與犯罪構成的關係 五、「處」標明法定刑 第四章 防止漏洞與減少對立 一、漏洞與包容的不可避免性 二、避免不應有的漏洞 三、減少不必要的對立 第五章 避免矛盾與保持協調 一、避免矛盾與保持協調的必要性 二、矛盾現象的分析 三、保持協調的方法 第六章 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 一、犯罪的實體 二、法益的概念 三、法益對構成要件解釋的指導 四、法益變更對構成要件的影響 第七章 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 一、犯罪成立要素的分類 二、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的確定 三、主觀要素明示客觀要素的內容 四、客觀要素標示主觀要素的內容 五、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的關係 第八章 主觀的超過要素與客觀的超過要素 一、主觀要素與客觀要素的對應限度 二、主觀的超過要素 三、客觀的超過要素 第九章 單一行為與複數行為 一、區分意義 二、基本分析 三、爭議問題 四、實踐誤區 第十章 預備的既遂化與共犯的正犯化 一、構成要件的規定模式 二、預備的既遂化 三、共犯的正犯化 第十一章 「非法」「違反」 一、「非法」與「違反」概述 二、「非法」 三、「違反」 四、「非法」與「違反」的並用 第十二章 表述順序與行為結構 一、表述順序與行為結構的關係 二、分則條文有明文規定的情形 三、分則條文無明文規定的情形 第十三章 抽象的升格條件與具體的升格條件 一、法定刑升格條件 二、抽象升格條件的內容 三、升格條件的作用變更 四、升格條件的認識 第十四章 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 一、注意規定的概念與特點 二、法律擬制的概念與特點 三、區分意義與區分方法 四、爭議條文的分析 五、相關質疑的回應 第十五章 普通法條與特別法條 一、法條競合概述 二、特別關係的具體類型 三、特別關係的確定 四、特別關係的處理原則 五、特別法條的適用前提 六、特別法條內容不周全的處理 第十六章 並列與包含 一、構成要件要素的規定方式 二、並列 三、包含 四、疑難問額分新 第十七章 用語的統一性與用語的相對性 一、用語的統一性 二、用語的相對性 三、爭議概念辨析 第十八章 普通用語的規範化與規範用語的普通化 一、普通用語與規範用語概述 二、普通用語的規範化 三、規範用語的普通化 主要參考書目 刑法條文索引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