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漢字中國-和 ISBN:9787522202648 出版社:華夏 著編譯者:修建軍著 叢書名:漢字中國 頁數:23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77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和」字起源很早,大約與原始先民的生養蕃息緊密相連。「和」之原典意義,《說文解字·口部》:「和,相應也,從口禾聲。」據有關學者的考證,凡衍「禾」之聲,皆具有「調和相應」之義。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它已經浸潤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參贊化育」、并行不害,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追求。中華傳統之「和」,既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追求。「和為貴」已經融入了中國百姓的公共話語系統。「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和既是宇宙觀又是方法論,既關涉人格理想,也關乎政治理想。只是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學派,他們因著各自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也因著各自學派的知識結構與理論思維路向的差異,所以在對「和」的認識上,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不同的特徵。自從春秋時期史伯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基本思路,在以後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一思路被歷代思想家不斷加以發揮和發展。「和」始終被看成是天地萬物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一種最佳途徑。並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本書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從「和」字的起源開始,按照「和」字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所具有的特徵以及典型歷史事件進行論述,揭示出「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並且指出「和」在當下社會所具有的重要現實意義。作者簡介 修建軍,1962年12月生,山東龍口人,歷史學博士,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專門史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儒學史、儒家倫理及其現代意義的研究。完成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項,在研省社科規劃課題1項。完成協同創新課題1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在《中國哲學史》《光明日報》《孔子研究》及韓國著名刊物《退溪學》《溫知論叢》等發表文章40餘篇。獨立或主持出版著作《中華倫理範疇——和》《儒家和心思想研究》《孔門弟子》《原始儒學與齊魯教育》《儒學與社會現代化》《生活中的儒家倫理》等10餘部。目錄 第一章 共鳴相酬是為「和」一、「和」字詮解 二、「和」從遠古走來 三、「和同之辨」與「和」思想形成 四、「和」之特質 第二章 孔孟奠基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之主體 一、孔子:和為貴 二、孟子: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章 和:紛爭割據時代的眾生祈盼(上) 一、將相和 二、儒家思想與和 第四章 和:紛爭割據時代的眾生祈盼(下) 一、道家思想與和 二、墨家思想與和 三、《管子》思想與和 四、《呂氏春秋》與和 第五章 統一大勢與天人感應的盛行 一、漢初諸位思想家與和 二、董仲舒:心平德和 三、揚雄: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 四、王充:瑞氣皆因和氣而生 五、昭君出塞,漢匈和親 第六章 蒿目時艱與風骨清流 一、王弼:知和得常 二、肆意酣暢之「竹林七賢」 三、劉勰《文心雕龍》:率志委和 第七章 隋唐盛世的「和」思想 一、王通與《中說》 二、柳宗元:守「大中之道」的和 三、李翱:《復性書》論和 第八章 和在宋代形而上的發展 一、宋初思想家論和 二、司馬光《中和論》與和 三、周敦頤:和為天下之達道 四、張載:氣本論基礎上的和 五、二程:天理本然意義上的和 六、朱熹:事事恰好處便是和 七、陸九淵:心和即宇宙之和 八、陳亮、葉適:中和足以養其誠 第九章 和在元代的發展 一、六月飛雪竇娥冤:元曲所體現的和 二、許衡:率性之道即為和 第十章 明清時期「和」思想不同的發展路向 一、和與中為一物的心學 二、劉宗周:慎獨即致中和 三、具有實學特徵的和 第十一章 呼風喚雷時代和的迴響 一、嚴復:閱歷為采和 二、康有為論和 三、蔡元培「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意識 結語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