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克思的人本觀研究 ISBN:9787010262888 出版社:人民 著編譯者:楊建毅 著 頁數:36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76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馬克思的人本觀是馬克思人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理論中價值訴求的一種表達和體現。本書以馬克思的人本觀為研究對象,沿著「形成—發展—實踐」這樣一條研究思路,通過運用邏輯與歷史、理論與現實、實踐與價值、科學與人文、文獻與事實等相統一的研究方法,在縱向的思想形成和橫向的理論構成分析中,旨在挖掘和整理馬克思的人本觀的基本理論,闡釋和評析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現代境遇,探究和總結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時代發展,求解和證明馬克思的人本觀對現代人的生存與發展,對當代社會主義的現實意義,以及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繼承、發展與實踐。作者簡介 楊建毅,甘肅靖遠人,1967年10月生,中共黨員,法學博士,現任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理事,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甘肅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入選甘肅省宜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甘肅省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產生背景與思想來源 第一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文藝復興的人本倡導 二、宗教改革中的人道主義 三、啟蒙運動的理性追求 第二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產生的現實原因 一、空想社會主義人本設想的破滅 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喪失和無產階級人本意識的覺醒 第三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思想來源 一、康德的理性人學 二、費希特的自我設定與謝林的絕對同 三、黑格爾的人學辯證思想 四、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 五、施蒂納的人的能動性 六、赫斯的雙重性人本 第三章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 人本理想與追求 一、樹立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和願望 二、發現在自身中求得自己的統一 三、強調自由和自我意識 第二節 人本理念的根本轉向 一、探討和思索物質利益問題 二、批判非人的舊世界發現人的新世界 第三節 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本觀構建 一、表達實踐的人道主義 二、開始創立自己的科學人本觀 三、系統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本觀 四、創建人的本質實現的政治學說 第四節 人本觀的社會分析與歷史延伸 一、論述人的本質發展的社會形態 二、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本質異化根源 三、走向人類的歷史深處 第四章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理論構成 第一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本質論思想 一、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理論根基 二、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是馬克思的人本觀的認知維度 第二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價值論目標 一、滿足最廣大人民的需要是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現實追求 二、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最高境界 第三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是本質論思想和價值論目標的統 一、本質論思想是價值論目標的立論基礎 二、價催論目標是本質論思想的理論升華和旨歸 第五章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實現探究 第一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實現的理論論證 一、人本實踐理性的確立 二、對資本主義物本的理論批判 三、對科學社會主義人本的理論證明 第二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實現的共產主義運動 一、共產主義探索中人本觀的價值目標深化 二、走向共產主義的人本觀的價值目標實現 第六章 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現代境遇 第一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歪曲 一、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思潮的人本缺失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觀的嬗變 第二節 蘇聯和東歐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背離 一、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修正」 二、從人本到物本的逆轉 三、官僚主義與「人道主義」的人本失落 第三節 科學技術和全球化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挑戰 一、科學技術對人本發展的雙重影響 二、全球化對人本實現的正反作用 三、科學技術和全球化引發現代社會關係顯著改變 第七章 馬克思的人本觀與當代社會主義 第一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與當代社會主義人本觀的構建 一、馬克思的人本觀的時代訴求 二、馬克思的人本觀與當代社會主義人的自我和諧實現 三、馬克思的人本觀與當代社會主義人本觀構建 第二節 馬克思的人本觀在當代中國的探索與實踐 一、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繼承與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的人本觀的生動實踐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