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醫學 劉哲 978712244405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化學工業
NT$1,8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可視化醫學
ISBN:9787122444059
出版社:化學工業
著編譯者:劉哲
頁數:38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64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可視化醫學是融合傳統醫學影像學、分子影像學以及醫學人工智慧、醫學大數據分析、手術機器人、智能醫用材料等新興技術而衍生的跨專業、跨領域交叉學科。本書及時總結與系統歸納了可視化醫學的基本概念、學科內涵、主要範疇與臨床應用,循著學科發展歷程及醫學應用類別這一主線,構建了可視化醫學的理論知識體系,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與分析。 本書在編寫中力求做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除詳細總結傳統醫學影像學、分子影像學的發展歷程與主要內容外,在可視化醫學部分,緊緊圍繞可視化治療與檢測、影像導航手術、人工智慧影像診斷、生物體系可視化、腦機介面等要點,系統闡述了可視化醫學領域的若干最新進展與應用,既著眼于基本理論的鋪墊、最新技術的進展,也著眼于學科發展前沿的介紹,以加深讀者對於這一領域的微觀知識的把握與宏觀業態發展的認知。同時,在章節的結尾設計了「可視書角」這一專欄,將十多個與可視化醫學臨床應用相關的主題以文字及視頻的形式整理出來,以期讀者對可視化醫學的最新發展與業界動態有個全方位的把握。 本書可供與生物醫學影像相關的在校學生、從業人員及科技研發人員,特別是涉及醫學人工智慧、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材料、先進醫療設備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劉哲 天津大學「北洋英才」長聘教授,現任天津大學醫學部醫學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智能醫學材料系主任,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7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德國亞探工業大學亥姆霍茲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任博士後學者、項目負責人,研究方向為基於智能生物材料的疾病可視化診療新策略、新方案,基於微納機器人的手術影像導航等。現為北美放射學會(RSNA)會員、世界分子影像學會(WMIS)會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與微生態專委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子影像與人工智慧專委會委員等。

目錄

第一章 從醫學影像到可視化醫學的演進
一、概述與發展里程碑
二、傳統醫學影像
(一)X射線和計算機斷層掃描
(二)磁共振成像
(三)核醫學成像
(四)超聲成像
三、分子影像
(一)光學分子影像
(二)放射性核素分子影像
(三)磁共振分子影像
(四)多模態分子影像
四、可視化醫學
(一)VR/AR輔助技術
(二)人工智慧個性化診斷
(三)影像引導機器人精準手術
(四)智能中醫
五、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傳統醫學影像與成像對比劑
一、磁共振成像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成像對比劑
二、X射線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
(一)X射線和C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CT成像對比劑
三、放射性核素成像
(一)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
四、超聲成像
(一)超聲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超聲成像對比劑
五、光學成像
(一)光學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光學成像對比劑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分子影像與分子影像探針
一、單模態分子影像
(一)磁共振分子影像
(二)超聲分子影像
(三)光學分子影像
(四)核醫學分子影像
(五)X射線及CT分子影像
二、雙模態與多模態分子影像
(一)光聲成像
(二)熱聲成像
(三)其他多模態分子影像
三、分子影像探針
(一)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
(二)分子影像探針的合成
(三)分子影像探針的修飾
(四)分子影像探針的生物醫學應用
四、新一代分子影像探針
(一)可視化診療多功能分子探針
(二)影像導航手術分子探針
(三)細菌檢測的納米影像探針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影像引導精準治療
一、化學治療
二、放射治療
(一)3D適形放射治療
(二)調強放療
(三)影像引導放射治療
三、熱療
(一)光熱治療
(二)磁熱治療
(三)熱消融
四、動力學治療
(一)光動力治療
(二)聲動力治療
(三)化學動力治療
(四)其他動力治療
五、氣體治療
(一)一氧化氮治療
(二)氫氣治療
(三)硫化氫治療
(四)一氧化碳治療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影像導航手術
一、內鏡
(一)內鏡的發展歷程
(二)內鏡的臨床應用
二、手術機器人
(一)國外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二)國內手術機器人的最新進展
(三)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與未來展望
三、納米機器人
(一)靶向給葯與精準治療
(二)微手術
(三)納米機器人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人工智慧影像診斷與疾病預測
一、人工智慧的定義和發展歷程
(一)人工智慧的定義
(二)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
二、醫療人工智慧產業體系
(一)可視化醫學人工智慧技術體系
(二)醫療健康產業生態中的人工智慧
(三)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產業格局
三、人工智慧在醫學中的應用
(一)神經系統疾病
(二)心臟疾病
(三)肺部疾病
(四)眼科疾病
(五)腫瘤
四、人工智慧的局限性和未來前景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可視化醫學感測與檢測
一、?聯免疫吸附測定
(一)?聯免疫吸附測定的技術背景與定義
(二)?聯免疫吸附測定的基本原理
(三)?聯免疫吸附測定的生物醫學應用
二、熒光檢測
(一)熒光檢測概述
(二)熒光檢測的基本原理
(三)熒光檢測的生物醫學應用
三、電化學發光檢測
(一)電化學發光機理
(二)電化學發光體
(三)電化學發光的生物醫學應用
四、即時檢測
(一)?聯免疫即時檢測
(二)熒光即時檢測
(三)電化學發光即時檢測
(四)可穿戴即時檢測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器官晶元與生物體系可視化
一、器官晶元概述
二、器官晶元的底層技術
(一)微流控技術
(二)細胞三維培養技術
(三)生物標誌物檢測技術
三、器官晶元的種類
(一)單器官晶元
(二)多器官晶元
(三)器官晶元與類器官
四、器官晶元的應用與挑戰
(一)器官晶元的應用
(二)器官晶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可視化腦機介面
一、腦機介面概述
二、腦機介面系統的構成
(一)神經信號採集
(二)信號處理
(三)設備輸出
(四)用戶反饋
三、用於腦機介面的腦信號
(一)不同神經信號特徵的概述
(二)用於腦機介面的電生理信號
(三)用於腦機介面的磁信號
(四)用於腦機介面的代謝信號
四、用於運動康復的腦機介面技術
(一)第一代BrainGate系統實現二維運動控制
(二)第二代BrainGate系統實現三維運動控制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