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史案與思潮-比較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美學 李聖傳 97875178558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人物 史案與思潮-比較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美學
ISBN:9787517855880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
著編譯者:李聖傳
叢書名:中國當代文藝學話語建構叢書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70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上編「人物與時代」主要圍繞蔡元培、朱光潛、蔡儀、黃葯眠、李澤厚和呂熒六位代表性理論家,將其思想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跨文化美學視野內予以比較重估。尤其是重點考察了蔡元培與德國古典美學、朱光潛與英國經驗主義美學、蔡儀與日本左翼美學、黃葯眠與馬克思主義價值美學、李澤厚與蘇聯「社會派」美學以及呂熒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間的思想源流關係,並提出了些許新的研究觀點。這些內容,不求對美學人物面面俱到地全盤掃描,但求從「點」切入,在文獻史料與時代現場中廓清人物的一個面相。
下編「史案與思潮」或是聚焦20世紀中國美學史中懸而未決或是觀點上學界仍各執一詞的典型學案,在文獻發生學路徑的地毯式文本細讀中予以學術史的重新審查,或是圍繞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以及「『手稿』熱」「五講四美」「『新啟蒙』思潮」等系列重要美學事件和思潮,在歷史文化語境的厚描中對其來龍去脈予以呈現和省思。

作者簡介
李聖傳(1984-),男,江西永豐人,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國資博士后、助理研究員,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美學研究。先後榮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寶鋼優秀學生獎」、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教育部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首都師範大學「青年五四獎章」等,2019年入選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迄今已在《文學評論》《學術月刊》《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50餘篇,其中2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或摘編。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等其他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4項。

目錄
上編 人物與時代
第一章 康德與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話語建構
第一節 反愚庳、反宗教與國家主義立場:「以美育代宗教」的歷史荷載
第二節 為何標舉「美育」:蔡元培對康德美學思想的借鑒與改造
第三節 情感啟蒙與「詩教」轉換:重建社會理想秩序的話語方案
第二章 英國經驗主義與朱光潛美學建構的立場方法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一條美學史書寫的明線
第二節 在「朱光潛說」之外:英國經驗主義的思想暗線
第三節 經驗主義的眼鏡對康德美學的譯介和理解
第四節 《新理學》與「梅花之辯」:經驗主義的立場及其論爭
餘論
第三章 日本唯物論哲學與蔡儀典型論美學觀的建構
第一節 甘粕石介、唯物論研究會與「列寧主義」
第二節 異邦的啟示:從甘粕石介《藝術論》到蔡儀《新藝術論》
第三節 由「藝」到「美」:蔡儀「典型論」思想的延伸與外拓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與黃葯眠價值美學的話語轉向
第一節 價值論美學的形成氛圍及思想來源
第二節 價值論美學的學理輪廓與理論主張
第三節 美學價值論轉向的歷史貢獻及當下意義
第五章 蘇聯「社會派」美學與李澤厚「實踐美學」的本土建構
第一節 蘇聯「社會派」美學的挪用與「自然人化」的引入
第二節 蘇聯「社會派」美學的影響與「實踐美學」的萌芽
第三節 「實踐美學」對蘇聯「社會派」美學的偏離
第六章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呂熒美學思想的矛盾搖擺
第一節 亦敵亦友:呂熒與蔡儀的美學因緣
第二節 同室操戈:呂熒與朱光潛的美學瓜葛
第三節 形同實異:呂熒與高爾泰的美學界限
下編 史案與思潮
第七章 李澤厚「積淀說」對黃葯眠「積累說」的接受與改造
第一節 「積淀」:一個命題的邏輯演進史
第二節 「積累」:「積淀」的起點與向度
第三節 「積累」與「積淀」:理論的相承與影響
第四節 從「積累說」到「積淀說」:理論的改造與拓新
第八章 反映論、真理觀與蔡儀美學的方法問題
第一節 「心物二元』』的西方哲學傳統與蔡儀美學建構的起點
第二節 唯物反映論與「典型論」美學話語建構
第三節 「主客模式」的思維局限與「天人合一」
第四節 蔡儀美學的歷史反思及當下啟示
第九章 馬克思《巴黎手稿》與「實踐觀點」美學的確立
第一節 《巴黎手稿》在中國的譯介和美學影響
第二節 《巴黎手稿》「人化的自然」與兩種「實踐觀」的形成
第三節 《巴黎手稿》「美的規律」與「實踐觀點」美學的確立
第四節 《巴黎手稿》在「美學熱」中的論爭緣由及其價值意義
第十章 作為事件的美學政治——「五講四美」活動回望與闡釋
第一節 個體經驗的抵抗與作為偶然事件的「學校美育」
第二節 從「三美」到「五講四美」:「底層自發」與「官方推廣」
第三節 政治性循環結構與意識形態話語的全民推廣
第四節 作為事件的美學政治與日常生活審美實踐
第十一章 符號隱喻與意識形態的美學突圍——80年代「美學熱」的潮起潮落
第一節 先聲:「形象思維」再討論(1977—1978)
第二節 起點:關於「共同美」問題(1978—1979)
第三節 高潮:美學會相繼成立與美學刊物大量發行(1979—1982)
第四節 降落:清除「精神污染」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3—1984)
第五節 沉寂:「方法論」轉型與「美學熱」(1985)
第十二章 從「美的本源』』到「美的本體」——80年代「美學熱」的意義及反思
第一節 走出古典:「美學熱」與「美學大討論」的縱橫比較
第二節 學科拓展:「美學熱」與美學理論話語的內突外轉
第三節 泛化與啟蒙:「美學熱」的學術意義及哲學反思
第十三章 從五四啟蒙到80年代「新啟蒙」——一條美學紅線與兩副理論面孔
第一節 何謂啟蒙:啟蒙的西方性質及其範式
第二節 啟蒙的中國語境與「啟蒙與救亡」範式的歷史檢討
第三節 重喊五四與「新啟蒙」的由來
第四節 從啟蒙到「新啟蒙」:一條美學紅線與兩副理論面孔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2023年6月,習近平總
書記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
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
、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
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
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
論和現實問題做出全面系
統深入闡述,發出振奮人
心的號召:「對歷史最好
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對人類文明**的禮敬
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
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
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
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
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前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
大變局」,我們正經歷著
歷史上最為宏大而深刻的
社會變革與實踐創新。這
種****的偉大實踐,
給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
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
需要理論且一定能夠產生
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
要思想且一定能夠產生思
想的時代。
改革開放之初,當代
中國文化曾有一種「文學
主義」,文學在整體文化
中居於主導地位,深度參
與到文化之中,激動人心
,滋潤人心,維繫人心;
文學研究隨之呈現出銳意
進取、多元拓展的局面,
取得了豐厚的學術積累與
探索成果。進入21世紀,
資本邏輯、技術理性、權
力規則使人遁無可遁,一
切被納入一種千篇一律的
「統一形式」之中,格式化
、程序化的現實幾乎凍結
了應有的精神探索和想象
力,既定的文化結構令人
備感無奈甚或無為。當從
「文學的時代」進入「文化
的時代」后,文學在文化
中的權重不斷下降。在當
代知識競爭格局中,文學
研究囿於學科話語而一度
處於被動狀態,喪失了最
基本的理論態度和批判意
識。
當代著名作家鐵凝說
得好:「文學是燈,或許
它的光亮並不耀眼,但即
使燈光如豆,若能照亮人
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
就永遠具備著打不倒的價
值。而人心的諸多幽暗之
處,是需要文學去點亮的
。」奔走在勞碌流離的命
途,一切紛至沓來,千回
百折,糾纏一生;頓挫、
婉轉、拖延、瀰漫,刻畫
出一條濃釅的、悲欣交集
的人生曲線。屏息凝聽時
代的脈動,真正的作家有
本領把現實溶解為話語和
熠熠生輝的形象,傳達出
一個民族最有活力的一面
,表現出一個時代最本質
的情緒;他們講述人性中
最生動的東西,打開曾經
沉默的生活,顯現這個世
界內在的根本秩序——一
種不可觸犯事物的存在。
在當代中國文學研究
領域里,文藝學一直居於
領軍的地位,具備「預言」
的功能與使命,直面現實
並指向未來,深刻影響並
引領著中國文學研究不斷
突破既有的格局。「追問
乃思之虔誠。」(海德格
爾語)與作家一樣,當代
文藝學研究者抓住文學的
核心價值(追求「更高的
心理現實」,即「知人心」
),并力圖用蘊含著深刻
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
實踐邏輯的話語釋放這一
核心價值,用美的規律修
正人們全部的生活方式,
引導人們「知善惡」「明是
非」「辨美醜」,幫助人們
消除「鄙吝之心」,嚮往一
種高遠之境。
21世紀以降,文學創
作、文學批評、文學傳播
乃至整個文學活動方式持
續地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嬗
變;與之相應地,審美經
驗、媒介生態、理論思維
、知識增量等交相迭變,
人文學術思想形態發生裂
變、重組,各學科既有的
話語藩籬不斷被拆除。「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
人們深刻體認到:中國作
為一個擁有長期連續歷史
的巨大文化存在,其問題
意識、思維方式、語言經
驗、話語模式需要重新發
現與闡釋,並且必須重新
生成一種獨立的、完整的
、嶄新的思想理論及其話
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是
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
的外在表現形式,與文化
環境、傳統習慣及社會制
度等密切相關,具有深厚
的歷史積淀與現實根基。
進入新時代,文藝學
研究者紮根中華大地,勇
立時代潮頭,與時代同行
,發時代先聲,積極回應
當代知識生產的新要求,
通過跨學科領域的研究致
力于新文科觀念與實踐,
重構當前各個知識領域的
學科意識與現實眼光,有
效參与對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思考,孜孜于文藝學的
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
語體系的探索與創建,呈
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中國氣派的學術貢獻與話
語表達,為國家的現代化
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
智力支持。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
新。新領域的開闢,新學
科的建立,新話語的生成
,需要不同見解、彼此爭
議的砥礪。章太炎先生當
年就慨嘆孫詒讓的學術之
所以未能彰顯於世,是因
為沒有人反對:「自孫詒
讓以後,經典大衰。像他
這樣大有成就的古文學家
,因為沒有卓異的今文學
家和他對抗,竟因此經典
一落千丈,這是可嘆的。
我們更可知學術的進步是
靠著爭辮,雙方反對愈激
烈,收效方愈增大。」?
本著真理出於爭辯及促進
學科發展的願望與責任,
遵循問題共享、方法共享
、思想共享的學術原則,
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邀請
本人編選、推出「中國當
代文藝學話語建構叢書」
。本叢書擬分人分批結集
出版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
果,收錄各人具有典範性
的、在學界產生較大影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