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核能 鄭明光 978754786313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
NT$79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前方,核能
ISBN:9787547863138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鄭明光
頁數:3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644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核能、能源發展、自然科學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尤其是核電專項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核能的原理、應用以及展望,為讀者提供了全球範圍內的核能發展狀況和前沿技術的最新動態。希望更多對清潔能源感興趣的讀者,都能通過本書走進核能、了解核能,共「碳」綠色發展。
——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原生態環保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
本書注重引導讀者理性看待核能,認識其前世與今生,有助於增強對核能的了解,樹立正確的核能觀念,充分認識到核能在中國未來能源結構的重要地位,從而更好地認識核能、熟悉核能,願意投身核能發展事業。
——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
揭秘核能故事,豐滿「科學之翼」,本書系統全面、簡明易懂、生動有趣。核電技術發展和科普教育同樣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 林忠欽
核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現,本質上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產物,更是人類文明演變過程中的重大突破。《前方,核能》是一本兼具故事性、趣味性、知識性的科普書,如果你對核科學有疑惑、有好奇、有憧憬,這會是一把「金鑰匙」,為你打開知識的大門,領略核能的神奇力量。
——實驗核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
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只有走進它、了解它、深入研究它,才能更好地讓核能安全高效地造福世界。想要窺探核能的前世今生,觸碰核能的無限潛力,閱讀《前方,核能》這本充滿活力的「硬核」科普是很不錯的選擇。
——「人造太陽」EAST牽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介紹核能發展脈絡的科普讀物,全面涵蓋了與核能發展相關的各個方面,包括核能最開始是怎樣被發現的,是如何應用它的能量並在應用中造成災難的,以及四代核電技術是在什麼契機下進行迭代的等。
本書雖然是技術類科普,但以簡潔、風趣的語言客觀介紹人類探索核能的曲折之旅的同時,表現人類在對世界探索的好奇、對人類發展的關注以及對技術風險控制的不斷追求,最終回歸技術發展「以人為本」的樸素願望。

作者簡介
鄭明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技術總師、國和一號總設計師、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核能總工程師,國際原子能機構核能事務常務顧問組主席,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世界核協會理事,國際核能科學院院士,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國家跨世紀、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才,首批中國核工業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獲得「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目錄
第一篇史海
第一章初見傾心——文明跨入原子時代
第一節人類進步之「源」5
第二節叩響原子時代之門 15
第三節打開「潘多拉魔盒」 29
第四節百花齊放「堆」滿園 39
第二章東方往事——中國核電自主化之路
第一節路的原點 53
第二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62
第三節中國二代核電發展情況 81
第二篇霧海
第三章野性難馴——重大核事故及事故后改進
第一節馴化「原子核」之殤 91
第二節從107到0 127
第三節加固「最後一道屏障」——人因工程 136
第四章霧中紀行——輻射、放射性廢物與退役
第一節談「輻射」而色變?145
第二節扔給「怪獸」吃掉?——核電放廢處理 163
第三節核設施終將老去 172
第四節 核電選址 185
第五節核電是頭「吞金獸」?201
第三篇藍海
第五章移山跨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與三代核電
第一節重任在肩——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213
第二節從頭越——三代核電引進消化吸收 222
第三節真正的春天——「國和一號」型號開發 229
第四節一脈相「鏈」——核電產業鏈跨越發展 236
第五節格局初現——積極有序發展第三代核電 251
第六章「老兵」新用——「雙碳」時代的能源密碼
第一節碳中「核」259
第二節能源柱石 264
第七章航向 100%——第四代核能系統展望
第一節次世代「物種」271
第二節炬火照耀 279
第四篇星海
第八章聚變,巨變——尋找人類「終極」能源
第一節 聚變研究 289
第二節 從理想出發——聚變工程實踐 292
第九章直上銀河——邁入空間核能時代
第一節小「核」才露尖尖角——現實中的太空核能 301
第二節星際穿越——核動力火箭 308
第三節走出「育嬰室」——宇宙輻射 316
後記320

前言/序言
芝加哥大學的埃利斯大道上坐落著一座12英尺高的青銅雕塑,它出自英國著名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之手,為的是紀念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1942年冬天,在這座雕像矗立位置的不遠處那箇舊球場的看台下,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率領科學家們推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為人類歷史上
第一座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Chicago Pile-1)頒發了「出生證」。
然而「芝加哥一號」不久就被拆除,於1943年轉移到芝加哥城市的西郊,在那裡它被重新組裝並安裝了防輻射系統。儘管實驗本身是短暫的,但「芝加哥一號」卻對全世界產生了複雜而持久的影響。
隨後,美國政府迅速建立了國家實驗室,開發用於能源供應的核反應堆。1951年12月20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建造的「實驗增殖堆一號」(EBR-1)反應堆在世界上第一次從核能中產生了可用電量。
核能,點亮了一串燈泡,儘管它只是四顆螢火般的小燈泡。
彼時,望著燈泡柔弱光亮的人們,是否會想到芝加哥大學會樹立起一座名為「Nuclear Energy」的雕像?它那別緻的造型,像是核爆產生的蘑菇雲,又像是古羅馬戰士的青銅頭盔,而將雕塑上部渾圓的造型比作一隻在1951年冬季發光的小燈泡,似乎更加應景。這座雕像也在冥冥之中昭示著,人類「馴化」核能並將之和平利用的希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