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朵玫瑰-伊凡.哥爾詩選 伊凡.哥爾 978755005244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NT$28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第七朵玫瑰-伊凡.哥爾詩選
ISBN:9787550052444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著編譯者:伊凡.哥爾
頁數:22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49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國內唯一較為完整收錄法國詩人伊凡 哥爾詩歌作品的權威譯本;《第七朵玫瑰》由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董繼平先生精心翻譯編選。全書分為”第七朵玫瑰”“10000個黎明”“拉克萬臘哀歌”“來自土星的果實”“夢幻野草”五編,基本上反映了詩人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不同題材和風格,並折射其微妙的情感變化,以及詩人在面對世界時的不安全感的拷問。雖然目前伊凡 哥爾在中國的知名度不若他的朋友們如瓊 佩斯、安德烈 布勒東、亨利 米肖等人的大,但他對現代詩歌的貢獻在於其豐沛的想像力與充滿探索色彩的情感表達,他的詩作值得一讀再讀,在時間的流逝中無意識地成為經典。

作者簡介
伊凡 哥爾(1891—1950),法國現代主義詩人,主要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生活與創作,著有《愛情詩》《馬來情歌》《拉克萬臘哀歌》《來自土星的果實》《10000個黎明》《夢幻野草》等十多部詩集,作品富於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特色。
譯者:董繼平,詩人、翻譯家,譯著有詩集《帕斯詩選》《勃萊詩選》《默溫詩選》《特蘭斯特羅默詩選》,自然隨筆集《秋色》《自然劄記》《鳥的故事》《獵熊記》,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傳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三卷本)等數十種。

精彩書摘
樣章 :
第七朵玫瑰
第一朵玫瑰是花崗石
第二朵玫瑰是紅葡萄酒
第三朵玫瑰是雲雀羽毛
第四朵玫瑰是鐵銹
第五朵玫瑰是懷念
第六朵玫瑰是錫
而第七朵
最為嬌嫩
那信仰的玫瑰
那夜之玫瑰
那姐妹般的玫瑰——
只有在你死後
才會長出你的棺材
阿拉薩姆
阿拉薩姆
在我顱骨的空洞中
未曾垂下的淚
從這裡面長出
一代代漫長的後來人
一棵夢幻野草
夜晚一般發黃,謀殺一般蠟黃
蜜蜂不曾注意的
獨一無二的花朵

前言/序言
譯序:
一朵不該忽略的玫瑰
董繼平
在20世紀前期,西歐詩壇風起雲湧,而在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還分別出現了兩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文學思潮——誕生於法國的超現實主義和誕生於德國的表現主義。從這兩種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中,許多優秀詩人脫穎而出,成為20世紀世界詩壇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在當時法國與德國重要的現代主義詩人中,伊凡 哥爾這個名字儘管對中國讀者來說相當陌生,卻不該被忽視。哥爾的名聲遠播,並不僅僅是緣于其遺孀克萊爾在20世紀50年代初公開指責原籍羅馬尼亞的奧地利詩人保羅 策蘭抄襲其丈夫的作品而引起的紛爭,更重要的是緣于哥爾本人的詩歌創作生涯橫跨半個世紀,其作品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複雜性,成為頗具藝術感染力的傑作。同時,這位詩人的文化背景還具有多重性,受到過多種文化(猶太、法蘭西、日耳曼和美利堅文化)的薰陶和影響,這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廣泛的文化包容性,呈現出很強的生命力。為此,他曾經一度自稱擁有”一顆法國心,一種德國精神,一身猶太血液和一本美國護照”。
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文學流浪者”
伊凡 哥爾(Yvan Goll)是20世紀前期法國和德國最重要的現代主義詩人之一,他本名艾薩克 朗格,1891年3月29日生於當時由德國控制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聖迪耶的一個講法語的猶太家庭。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本來是法國領土,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被迫將其割讓給德國——對這一事件,法國著名作家都德在名篇《最後一課》中有淋漓盡致的描寫。由於法、德兩國的交替統治,該地區的許多居民都會講法語和德語,朗格也不例外。朗格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講法語的母親便帶著他移居到省城梅斯,進入那裡的德語學校就讀。1912年至1914年間,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律,其間還先後在弗賴堡和慕尼黑求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為躲避戰禍而移居瑞士,在洛桑學習,同時與蘇黎世用德語寫作的達達主義者和蘇黎世、日內瓦講法語的和平主義者過從甚密,並寫下了不少反戰詩篇。在動盪的戰爭歲月,年輕的朗格先後採用了眾多筆名發表作品,最後才固定使用”伊凡 哥爾”這一筆名,直至去世。在瑞士,哥爾先後結識了著名作家羅曼 羅蘭、斯蒂芬 茨威格、漢斯 阿爾普等人。1916年,他與女詩人克萊爾 斯圖德爾相遇,克萊爾極富才華,曾受到當時的大詩人裡爾克稱讚,兩人一見鍾情,共墜愛河。戰後,兩人於1919年移居巴黎,1921年在那裡結為伉儷。
哥爾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他的文學創作從一開始就極具特色,這讓他在當時的先鋒派文學中擁有了一席之地。他前往柏林,發現那裡蓬勃興起的表現主義非常適合他在戰後的思想表達,便開始深入研究這種新的表現形式,並創作了一部諷刺劇,在柏林首演,著名藝術家格奧爾格 格羅斯專門為這部戲劇設計了舞臺背景,劇作的成功讓他在柏林戲劇界聲名鵲起,成為影響過後來的著名劇作家尤奈斯庫及荒誕派戲劇的先驅之一。回到巴黎後,他又沉浸於當時正在普遍興起的超現實主義文藝運動,他先是擁護阿波利奈爾,然後又發表自己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一文,在文中公開反對當時的超現實主義領袖安德烈 布勒東的某些文學主張——他的宣言與布勒東的《超現實主義宣言》都在1924年10月左右發表,頗有分庭抗禮、針鋒相對的意味。
其間,哥爾寫下了不少關於電影、戲劇和立體主義藝術的論文;把美國詩人沃爾特 惠特曼、奧地利詩人及小說家弗朗茲 魏菲爾、斯蒂芬 茨威格和德國作家埃米爾 路德維希等人的作品譯成法文;屢屢在法語和德語刊物上發表自己的詩作;與瑞士的萊茵出版社合作,推出其他作家的新作,包括詹姆斯 喬伊斯的作品——他參加了薩繆爾 貝克特及其他人的組成翻譯隊伍,將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中的一部分譯成法文。在哥爾本人出版的作品中,一批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先後為其創作插圖,其中有馬蒂斯、夏加爾、達利、格羅斯、唐居伊、德勞內、萊熱和畢加索等人,可見其在文藝界的地位。在20世紀20年代,哥爾還創作了一些頗有思想性的長篇小說,如《罪惡之地域柏林》就公開譴責現代世界的秩序混亂。在巴黎生活期間,哥爾與阿波利奈爾、萊熱、阿拉貢、儒夫、艾呂雅、布勒東、馬雅可夫斯基、雅各布、馬爾洛等人往來,還認識了詹姆斯 喬伊斯。
1931年,哥爾邂逅奧地利女詩人和畫家葆拉 路德維希,兩人過從甚密,葆拉因此成為他的第二個詩歌繆斯。在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在歐洲得勢和蔓延,使得局勢持續緊張,這種緊張的局勢不僅出現在歐洲的政治舞臺上,同時也出現在哥爾的職業生涯中——1933年初,希特勒上臺後即對德國境內的思想界和文化界進行大清洗,導致一大批作品被禁,哥爾也被列入了黑名單,其作品無法繼續在德國發表和出版,這就致使他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些作品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1935年,哥爾參加了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作家大會,抗議德國法西斯的興起和肆虐。1936年,由於深受世界局勢的困擾,哥爾開始創作一系列詩作,他在其中塑造了一個現代日常人物——”沒有土地的讓”,描繪了無家可歸的流浪的猶太人形象。在後來的歲月裡,哥爾還不斷往這個系列中增加新作。哥爾去世後,一些美國詩人,包括W S 默溫、肯尼斯 雷克思羅斯、加爾威 金耐爾、威廉 卡洛斯 威廉斯、肯尼斯 帕欽和洛伊斯 波根等人,將這個系列中的一部分詩作譯成英文,於1958年在美國出版。
流亡美國紐約的歲月
20世紀30年代末,哥爾和妻子克萊爾生活在處於納粹威脅下的巴黎,同時生活在這裡的還有哥爾的紅顏知己葆拉。然而出於對妻子的忠誠,還由於歐洲大陸上的硝煙味日益逼近,他在1939年8月下旬攜妻離開巴黎,開始了流亡生活。同年9月6日,哥爾夫婦抵達了美國紐約市,在那裡定居下來,並一直生活到1947年。
在紐約期間,哥爾夫婦住在布魯克林高地,在那裡可以俯瞰東河。根據哥爾的美國朋友、詩人肯尼斯 帕欽的遺孀馬裡亞姆 帕欽的回憶,哥爾當時處於格林威治村藝術社區的中心,他把家安在哥倫比亞高地134號,那裡自然就成為作家們的聚集之地。看到哥爾這樣一個對歐洲感情深厚的人,竟能沉浸在獨特的美國生活之中,鑽研美國本土文化,讓朋友們都感到很振奮。在這裡,哥爾寫出了一系列詩篇,如《曼哈頓》《懸浮在拉克萬臘上空的陽臺》等,後來都被收進了詩集《拉克萬臘哀歌》之中——這部詩集後來被美國詩人加爾威 金耐爾悉數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
在當時的紐約,聚集著許多流亡的法國藝術家,在這個文化圈子中,哥爾非常活躍。1943年至1946年間,他創辦並編輯了文藝刊物《半球》,不僅發表了他在巴黎時的老對手安德烈 布勒東的作品,還發表了聖瓊 佩斯、威廉 卡洛斯 威廉斯、肯尼斯 帕欽、亨利 米勒以及年輕的美國超現實主義詩人菲利普 拉曼蒂亞等人的作品;他還為刊物《國家》寫下了《給詹姆斯 喬伊斯的哀歌》等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哥爾用英文寫下了一系列很有力量的詩篇,後來以《來自土星的果實》為題出版。
在美國期間,到了夏天,哥爾夫婦就會去雅多和麥克杜威文藝營的作家療養地度假,有時還會外出旅行。初到美國時,他們還前往古巴旅行,哥爾寫下了一些涉及古巴的文章 和詩作。後來,他們又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的蓋斯佩半島,那裡奇特的山岩自然風光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泉。
在哥爾的全部詩歌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愛情詩。他生命中的兩個女人——妻子克萊爾和紅顏知己葆拉,都接受了他在飽受戰火蹂躪的世界中對愛的充分表達。早在20世紀20年代,哥爾和妻子克萊爾就開始創作並互贈情詩——慶祝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抒情詩,並出過《愛情詩》等幾部集子;在哥爾與紅顏知己葆拉的通信中,他也時常附上用德語寫成的情詩,後來被收集成《馬來情歌》。而哥爾與克萊爾互贈的情詩,後來則被收集成了一個較大的集子——《1000個黎明》,其創作時間橫跨30年,最初用法文和德文出版。集子中的《1000個黎明》這首主題詩,就是哥爾為慶祝自己與妻子克萊爾相遇30周年而專門寫下的。1947年2月10日,哥爾將此詩從門下塞進克萊爾的房間,給了她一個驚喜,慶祝他們在一起的生活:”10000個黎明,我的天使,10000個黎明。”
重返法蘭西:最後的歲月
還在紐約期間,哥爾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尋求醫治無果後,他於1947年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巴黎。此時,他的腦海裡始終縈繞著一種”夢幻野草”,因此他開始構思用德語創作這些詩。一年之內,他就向雜誌投了5首,他在信中對編輯這樣解釋:”在離開20年之後,我帶著奉獻、復興的欲望和一顆悸動的心回歸了德語。超現實主義穿透了我,並沉積下了鹽。仿佛‘夢幻野草’這種植物讓我重獲新生。我很長時間之後才回到歐洲,發現很多大門都被熏黑了,處於廢墟之中”這些詩作被發表了出來。而哥爾,無論是在醫院的病床上,還是在巴黎的寓所內,抑或是在朗誦作品的旅行中,都繼續寫這些詩。其中一些詩描繪了他被病魔纏身而不得不面對死亡的痛苦,另一些則是寫給一直守候在他身邊直到他生命最後一刻的妻子克萊爾的情詩。1949年秋天,哥爾到意大利威尼斯參加國際筆會,返回途中,他在蘇黎世稍作停留,在一家電臺錄下了自己的朗誦,他這樣介紹自己的這類詩:”現在我將朗讀來自我剛剛創作、尚未出版的集子《夢幻野草》的詩。”
在哥爾的一生中,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幫助其他詩人,非同尋常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那幾個月,他還將一位剛剛移居到巴黎的羅馬尼亞年輕詩人保羅 策蘭迎進了家門。兩人的關係迅速融洽起來,策蘭主動翻譯了哥爾的一些詩作,而哥爾則要策蘭成為他的文學遺囑執行人之一。他們相遇後不久,在1949年12月13日,哥爾就住進了位於巴黎附近的訥伊的美國醫院,再也沒能回家。
在哥爾生命的最後幾周,他可以說是以消耗生命的代價,用最後的光和熱來完成被自己”夢幻野草”所激發出來的詩篇。這些詩都被他寫在他所能找到的每一小片紙上——信封、處方簽、報紙邊沿的空白處——”用他優美的手跡的小鳥”寫了下來。不同國籍的詩人,包括年輕的保羅 策蘭,為了讓他能堅持完成自己最後的作品而排起長隊為他獻血。可是,在與病魔進行了最後的頑強鬥爭之後,哥爾還是于1950年2月27日與世長辭。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中,與肖邦墓相對。
在《夢幻野草》的詩篇中,死神仿佛成了時常造訪哥爾的熟人,愛情成為他在一個痛苦的冬天裡所能找到的唯一拯救方式。他的軀體不再是他的軀體,而成了他的祖先骨頭的旅館;他的心靈被鐵所劫掠;他的腎臟成為獵犬尋覓的肉;他的肉體被永恆的火焰消耗著然而,哥爾漫遊在通往死亡之路上,絆倒在通往時光海洋的階梯上,還打扮成自己所描寫的那個”沒有土地的讓”的模樣,繼續探尋。當他在塵世間的肉體即將化為塵土之際,最終是愛情在支撐著他,讓他的靈魂從病床的禁錮中升起,自由地翱翔在遼闊、永恆之夜的群星中間。
哥爾的詩歌特色、成就與貢獻
哥爾的文學才華橫溢,作品十分豐富,留下了大量詩歌、戲劇、小說、譯文和論文作品,其中最重要的當數其詩歌。
哥爾的創作,幾乎都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完成的。自從1915年以來,他就成了表現主義運動的一員主將和超現實主義的倡導者,並一度與瑞士神秘主義者、馬德裡極端主義者、薩格勒布頂點主義者等現代主義者有著密切聯繫;他還為共產黨編輯過一份德語文學評論雜誌,這使得他的作品打上了十分鮮明而又複雜的時代烙印。
哥爾主要用法語和德語創作,但也曾用英語創作。他一生留下了十多卷詩作,具有很強烈的表現主義或超現實主義色彩。縱觀哥爾的總體詩作,我們不難發現,他的創作歷程是一個從表現主義向超現實主義過渡的過程,但兩者又相互穿插。他的早期詩作,尤其是抒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