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人生教練 陳愛芬 程雲鵬 97871117374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機械工業
NT$47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成為自己的人生教練
ISBN:9787111737414
出版社:機械工業
著編譯者:陳愛芬 程雲鵬
頁數:2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41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陳愛芬 見智達·做到的聯合創始人,ICF(國際教練聯盟)認證專業教練(PCC)及口試考官,6秒鐘國際認證情商教練,CCF中國教練聯盟認證中國十大金牌教練/企業項目督導教練,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喚醒情商》《與負面情緒握手言和》《教練式溝通》作者,喚醒情商?、做到企業教練?、教練式領導者??課程體系創始人及版權擁有者。
?
程雲鵬?
ICF(國際教練聯盟)認證專業教練(PCC),加拿大高效教練中心認證SFBC教練,AoEC系統性團隊教練,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教練式溝通》作者、教練式領導者??課程體系創始人及版權擁有者。在領導力發展、高管教練、團隊教練、人才梯隊建設、行動學習、企業大學建設、內訓師培養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本書將幫助你快速成為一名優秀的自我教練,你不僅會讀到教練約談真實案例,學習教練對話的完整流程,學會運用教練工具和相應的提問方法,而且能夠激發你深度思考,在發展自我教練能力的同時支持你成為一名優秀的自我教練。
——趙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企業與社會心理應用研究所所長
本書通過生活與工作中的真實例子,分享教練對話的工具方法,讓更多人感受到教練文化中的積極正向、美好和諧、愛與接納。
——項蘭蘋,見智達·做到創始人、總裁教練、私董教練、組織進化顧問
對於沒有時間學習,也不想花很高費用請教練,又很想高效快速自我成長的朋友,這是一本值得擁有的好書!祝福大家都在自我教練的體驗中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徐佳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全球研發中心中國區臨床研究運營負責人、ICF認證專業教練(PCC)
書中從「人格獨立」到「突破自我」,從「穿越恐懼」到「自我成長」,用最專業的方法結合最實用的工具,幫助每個普通人修鍊成自己的人生教練,助力自己不斷成長!
——霍英傑,傑伴成長創始人
教練不僅是這個時代每個人的必修課,更是一種能喚醒我們內在覺知與智慧的方式,讓我們重拾自身的力量,成為生命的主導者。本書就是這樣一部教你如何取回生命主導權,綻放無限潛能的手冊。
——項蘭雯,ICF認證專業教練(PCC)及教練導師(Mentor Coach)、見智達·做到聯合創始人
本書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你、教會你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智慧嚮導。不僅如此,你也能運用所學,為你的孩子或家人提供有力的反饋和引導。
——張敏敏,KRI 坤達利尼瑜伽一級培訓准首席培訓師、Yoga for Youth? 認證青少年瑜伽教師

內容簡介
自我教練的方法
想象一下,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困難、問題,這時的我們可能會感到卡住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我們可以尋求教練的幫助或者進行自我教練。
1 被問題困住的幾個階段
當我們分析自己為何被問題困住時,可能會遇到以下幾種情況:
(1)困在問題里,沒有深入思考,只知道不想要什麼,不知道想要什 么,即不知道目標。有個經理想改善與下屬的溝通方式,但當教練問他希望與下屬溝通什麼時,他只說不想糾結,不想每次說話都字斟句酌,謹慎小心。教練問了他5 次,他都回答「不想要」什麼,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2)片面地看問題,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自己身邊發生了什麼,即對現狀缺乏客觀的認識,看不清障礙是什麼。當我們被問題困住時,通常會放大問題,覺得現狀很糟糕。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阻礙了目標的實現,當我們澄清目標后,可能障礙就不存在了或者我們可以繞開障礙。大部分的障礙來自內在,如不自信、恐懼、懷疑等。
(3)思考了,但在舊有的思維模式下,找不到有創意的解決方式,即不知道可用的資源和可以採取的行動。愛因斯坦曾說人不能用製造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4)找到解決方案,卻缺乏動力或信心採取行動,即沒有找到目標背後深層次的意義。我的一個客戶一開始說想要找到和兒子溝通的方法,讓兒子能夠按照她設定的大方向行動。但討論之後發現,她對自己想要做什麼很清楚,但她沒有自信能夠做到,所以接下來的討論是如何提升自信,當看到她恐懼情緒背後的正面意義時,她就有了動力去實現目標。
(5)行動不持續,即缺乏支持改變的系統。最理想的情況是將行動變成像刷牙一樣的習慣動作,需要持續地行動。然而,很多人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以各種借口、理由不能持續行動,如颳風下雨、堵車等。因此,改變也無法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教練可以幫忙,通過自我對話,你可以思考自己的價值觀、目標和需要採取的行動,看到自己的能力、資源和優勢,以確保自己始終保持積極的動力。
2 教練的目的教練的目的有三個,一是提高意識,即讓被教練者知道周圍發生了什麼,以及自己發生了什麼。我們的大腦中儲存了很多模式,95% 的情況下我們都是根據這些模式進行自動化反應。這些模式是在後台運作,即在我們的潛意識層面。這些潛意識裡的程序就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說的「系統1」。系統1 能夠節約能量,快速反應,讓我們像自動駕駛一樣,只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對當下的情況做出反應。但是當下的情況可能與過去不同,所以我們的反應模式可能並不總是有效的。當我們注意到潛意識層面運作的程序時,它們就會進入我們的意識層面。我們就有機會打破舊模式,建立新模式。比如,王經理有一個模式,每當他的計劃受阻時,他就會感到非常憤怒,進入戰鬥狀態。大學畢業后,他不想留在老家,但是他的父親希望他留下來。於是他和父親吵了一架,關係緊張了好幾年。工作后,有一年公司業務調整,把他負責的一塊業務裁撤掉,他認為領導對他的業務不重視。一天,領導下達任務讓他處理客戶投訴,他一怒之下回復了一封措辭激烈的郵件,還不顧一切地把郵件抄送給了全體經理。幸好,公司CEO 給了他機會去彌補錯誤。後來,王經理冷靜下來,自我反思到底發生了什麼,他的看法是否有事實依據。當他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真實發生的事情時,他就再也
沒有表現出那種意氣用事的行為了。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它妨礙了目標的實現。有時,一旦找
到目標,你就會豁然開朗,解決方案也順勢呈現。教練的第二個目的是讓被教練者承擔責任。在職場中,有個廣為流傳的「經理背猴子」的故事:猴子代表員工
需要承擔的責任,猴子原本應該待在員工肩上,由員工來照料。然而,有時員工為了推卸責任,會把猴子丟給經理。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
某天,你正趕著去開會,一位員工過來向你求助:「經理,我手頭的項目遇到了麻煩,我實在解決不了,該怎麼辦?」你急於去開會,於是回答:「我現在要去開會,這樣吧,你把問題留
在這兒,我會抽空看看。下午2點再來找我。」下午2點,員工準時打電話問:「領導,那個問題解決了嗎?」你回答:「哎呀,我還沒來得及看呢,明天早上再來找我吧。」這時,員工的問題已經轉嫁給了你,猴子已經爬上了你的肩膀。如
果你太忙無暇顧及,猴子就會餓死。你若把精力放在照顧猴子上,就無暇顧及更重要的事務。員工雖然過得清閑,但卻無法獲得成長,反而會埋怨你。
有些人陷入問題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指責別人「老闆沒說清楚」「我的資源不夠」「我的伴侶不理解我」「員工想要躺平」等,然而,對於生活的成功與快樂,我們自己才是首要責任人。因此,我們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擁有哪些資源,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哪些是有效的,還可以做些什麼。
其實,一個人只要有能力製造問題,就有能力解決問題。教練的第三個目的是提升信心。有時候,你對某件事猶豫不決,並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信心。
信心源於過去的成功和目標的適度挑戰。多嘗試,多成功,多從成功中獲得認可,這是一個人建立信心的路徑。因此,你需要回顧過去的成功經歷,思考是如何做到的,你的哪些內在品質和力量支撐你成功,以及哪些外部資源助你一臂之力。每個人都自帶一個百寶箱,在發現自己的資源和成功經驗后,人們便會信心倍增。
面對未來的目標,你可以主動尋求他人(或未來成功的自己)的建議和祝福。將目標定在超出當前能力的15%~30% 之間,這樣既有挑戰性,又能跳一跳達成。如此一來,你便會產生希望,增強信心,並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約翰·惠特默曾說:「我只能控制我意識到的東西,而我意識不到的東西控制著我。」面對、接受、解決、放下——這是我們應對生活的途徑。勇於直視自己的真實處境,是改變的起點。
3 自我教練的策略
當我們成為自己的教練時,可以遵循一個流程,引導思考的方向。這樣做的優勢在於:為對話提供一個系統化的框架,逐步推進至期望的結果,有助於將注意力集中在承諾上,實現明確、直接的溝通。
一個簡易的教練對話流程包括三個步驟:目標、資源、一小步。
(1)目標。問題之所以被稱為問題,是因為它阻礙了我們實現目標。
我們需要洞察出問題背後的目標。
目標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本次自我教練的成果。也就是說,在這次自我教練結束后,你可以獲得什麼成果。比如,制訂一個鍛煉計劃,或者搞清楚是否該辭職。
2)想實現的目標。目標是問題背後我們追求的東西。目標的描述應該是正向、可控、系統平衡的並符合SMART 準則(具體、可衡量、現實、與願景相關、有時限)。
當你說「我不想」時,要轉換為正面描述:「我想要什麼」或「我想用什麼替代這個不想要的東西」。例如,「我不想每天為是否上班而糾結,絲毫沒有成就感」,要轉變為「我期望的上班狀態是愉快的、有意義感的」。
3)願景。目標就像路標,告訴我們走到了哪裡,但真正激發我們的是願景。
願景是設想我們實現目標時的樣子。願景可能發生於一年、五年、十年之後,甚至是我們畢生追求的,與我們的使命、目的和意義相關。
我們通常將願景比喻為5000 米高空的目標,需要詳細描繪細節以具體化。我們可以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實現了目標,我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看到了怎樣的自己?聽到了人們在說什麼?內心的感受又是什麼?這個目標為什麼如此重要?對我意味著什麼?」
願景就像時間摺疊,一次又一次地摺疊,直到未來來到現在。讓未來的畫面在當下生動展現,去體驗、去感知,我們會感到心潮澎湃。當我們能夠升至5000 米高空再回望現狀時,許多障礙就會顯得微不足道或可以跨越,我們便會有行動的動力。
5000 米的高度仍然顯得相當遙遠,只能作為大方向,讓我們朝著那個方向邁進,擁有足夠的激勵性。但要把這個遠大的願景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們需要將其拆分為更為具體、可操作的小目標。這樣,每一小步的進展都能為我們積累信心和動力,幫助我們實現那個宏偉的願景。
(2)資源。每個人都擁有一座內在的寶藏,只是有時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在尋找資源的過程中,以下三個方面可能會給你帶來啟發。
1)成功案例與例外時刻。資源往往隱藏在我們過去的成功案例或問題不嚴重的例外時刻。在回顧這些時刻時,你嘗試問自己:「在過去的哪些時候,我成功地解決了類似問題?我當時是如何做到的?」從這些回憶中,你將找到自己的能力、資源和優勢。
2)成功的關鍵要素。生活中的種種幸運和成功都值得我們去提煉。教練五原則之一就是堅信每個人都具備成功所需的一切資源。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成功方式,可以嘗試用過去的成功經驗為自己提供啟示,有效多做,無效改變,從而在新的挑戰面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3)社會支持與他人視角。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尤其是從他人的視角審視,可能會拓寬我們的認知。試著從那些你敬佩或欣賞的人的角度出發,想象他們在面對類似問題時會給出怎樣的建議。這種方法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資源和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應對挑戰。
(3)一小步。我們要搭建從現狀到目標的路徑,並從可行的小步驟開始。當我們對目標和資源有清晰的認識時,就會充滿動力,迫不及待地想要採取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解決方案和行動策略。明確目標和資源后,你可以制定一些行動策略和步驟。例如,如果你計劃辭職,可以先嘗試兼職做知識輸出。將行動策略分解為3~6 個月的可控步驟,有助於保持實現目標的動力。
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在這一步我們就要打破限制,提出儘可能多的創造性想法。
2)即刻採取的一小步行動。務必提出一個立即可執行的小步行動,因為沒有實際行動,改變是不可能發生的。小步行動要設定得易於完成,以便積累成功經驗。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寫一本書,可以從今天開始每天寫500 字。這樣的小步行動會產生滾雪球效應,帶動生活其他方面的積極變化。
3)收穫與發現。每一次自我對話,我們都要獲得新的覺察,因此要反思自己的收穫和發現,可以問問自己:「通過這次自我對話,我收穫了什麼?關於自己的發現有哪些?」
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恰恰可以成為我們走向目標的牽引力。設定目標、挖掘資源並付諸行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積累小勝利,我們可以從小事中獲得正向反饋,形成良性循環,積小勝為大勝。當我們越來越多地認同自己的能力、價值和身份(例如我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就會實現從內而外的全方位改變。
自我教練的過程就像一場愉悅的旅程,幫助我們在探索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目錄
是什麼阻礙了你
請思考一個問題:你覺得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釋放多少潛能(比如以1%~100% 考量)?
我多次問身邊的人這個問題,大家的回答大多在20%~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