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安妮.海倫.彼得森 978754323486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格致
NT$45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ISBN:9787543234864
出版社:格致
著編譯者:安妮.海倫.彼得森
頁數:3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0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永遠精疲力竭、永遠風雨飄搖:美國「千禧一代」眾生相
永無止盡的學習和工作壓力、不甘於同齡人之下的成就追求、沉重的學生貸款債務、日益加劇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將每時每刻投入到用來給簡歷增光添彩的活動中去的強迫行為——這些只是千禧一代難以像他們的父母輩那樣成功的部分原因。同為千禧一代的本書作者、文化研究學者安妮·海倫·彼得森,結合社會歷史背景、原創訪談和細緻分析,對負重前行的千禧一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展開了同情、細緻和具有救贖意義的審視。
▌向上還是向下:美國社會的階層圖景
上層家庭和底層家庭大抵上都可以停留在原地不動,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和不確定。每個時期,都是處在中間的這部分人,永遠惶惶不可終日。二戰後崛起和壯大的美國中產階層,在新千年風雨飄搖,不再穩固。而為保持中產階層地位,他們只能堅持不懈,終生努力。千禧一代繼承了父母的階層焦慮,他們「從四歲起就很忙」,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蜂擁而至,從來不閑著,放鬆一下就會有負罪感。這是父母為他們的成人階段所做的準備,體現的是父母的階層意識,這是一個焦慮代際傳導的過程。
▌「行走的簡歷」:一切以就業為指向的求學經歷
當「美國夢」與上大學這兩件事之間畫上了等號,美國的小孩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上大學做準備,無論是讀書還是參加課外活動。學生們瘋狂爭當老師的寵兒,模仿成年人,並未經歷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而他們在上大學之後,又把自己當作「行走的簡歷」,把自己理解成某種「人力資本」,需要為提升經濟價值而持續優化。只有伴隨著既有頭銜、證書、文憑、推薦信時,一切努力彷彿才變得真正有價值。
▌「做自己熱愛事」:過度工作的病態職場文化
投行信奉這樣的理念:一刻不停地工作是精英的標誌。而硅谷也相信,員工應該出於對工作本身的熱愛,而廢寢忘食地工作,每周工作40小時已經變得陳舊,而且不酷。但本書繼而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做自己熱愛的事,竟然也是倦怠的陷阱。「對自己熱愛的酷工作的渴望,是一種格外現代且有資產階級特色的現象這是一種將某種類型的勞動提升至令人神往之地步的手段,以至於勞動者會為了追求從事該勞動的『榮譽』,而容忍任何形式的剝削。」
▌ 數字枷鎖:智能設備榨乾打工人的精力
這些數字技術——從手機到智能手錶——是蕞貪婪、蕞自私的存在。技術以效率之名,惡化、擴大了我們的倦怠。這些技術提供的是一連串不間斷的通知、提醒與互動,它們把我們和他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推至前台,令我們無法忽視。我們自然也就得做更多事。它們使工作擴散至生活的犄角旮旯,直到各個角落均被填滿方才罷休。它們以比電子郵件更有效、更即時的方式,將整個辦公室搬到你的手機里,也就等同於搬到你榻上枕邊。
▌ 育兒競爭:中產階層的自我救贖
在當今美國社會,依舊是白人中產階層圍繞何為蕞佳育兒方式在制定標準。這種標準讓所有人都拼到精疲力竭,而這場比賽中沒有勝利者,所有人都是輸家。中產階層家長往往勢利至極(即使是下意識的),但他們對其他家庭「糟糕」育兒習慣的恐懼,無非就是老一套的階層焦慮的新版本罷了。當父母試圖與「合適」的家庭建立關係時,其真正試圖實現的,是建立一份保險單,使孩子在有生之年都能保持這種中產階層的人脈、習慣與閱歷。而與「不合適」的家庭相處,就像暴露在某種傳染病面前,使孩子面臨感染「向下流動」這一惡疾的風險。
▌ 忙碌終日,永無喘息:對「倦怠」現象的文化研究
普遍倦怠的現象是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由根深蒂固的政治、歷史和經濟力量塑造,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子女養育、社交和生活方式。本書結合作者自身的經歷和對同齡人的訪談原聲,以引人共鳴的犀利筆調,清晰描繪了倦怠現象——倦怠是什麼感覺,以及倦怠在學生、打工人、為人父母者等不同人群中的表現——並追溯了倦怠的制度與代際根源。
▌ 「美國夢」的破滅:對美國社會深層弊病的辛辣診斷
本書認為,美國年輕人中間的普遍倦怠現象,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美國社會的系統性問題造成的,包括經濟動蕩、金融監管放鬆、工會的削弱、社會安全網的侵蝕、穩定工作的消失,以及零工經濟的興起。美國千禧一代在「美國夢」的願景中長大,堅信努力奮鬥一定會有回報。然而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卻發現,之前所有的努力並不能保證一份中產的工作。他們現在已經看清了一切:崩壞、完蛋或失敗的,並不是任何一代人,而是美國的社會體系本身。

內容簡介
美國的「千禧一代」(1981—1996年間出生的人),在「美國夢」的神話中長大,曾經對人生抱有遠大期望。然而當他們參加工作時,正值美國自大蕭條以來蕞糟糕的經濟衰退期。千禧一代成為美國現代史上弟一代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父母的人。僅僅為了在艱難時日中維持生計,這一代美國人就需要耗盡全力。
本書考察了美國千禧一代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狀況。通過3 000餘份在線問卷、上百次訪談,用年輕人的訪談原聲以及作者的個人經驗,真實記錄了美國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壓,包括一路為了升入大學做準備的成長經歷、將好工作等同於過度工作的病態職場文化、被工作不斷擠壓侵佔的休閑時間,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兒競爭等等。作者還探討了技術和社交媒體是如何通過創造持續的在線要求和「時刻待命」的壓力,讓美國千禧一代打工人進一步深陷倦怠境地。
本書並未止步於此。作者借鑒範圍廣泛的學術研究和歷史回顧,考察了美國就業市場幾十年來的變遷,以及塑造千禧一代生活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將當代美國年輕人疲於奔命的根本原因,歸結為美國晚期資本主義體系的深層問題——金融監管放鬆、工會與勞工階層的削弱、社會安全網的侵蝕等——崩壞的不是任何一代人,而是體系本身。在結語部分,針對美國社會的結構性痼疾,本書從回歸個人價值的角度,呼籲美國的年輕人團結起來,攜手推動系統性變革。

作者簡介
[美] 安妮·海倫·彼得森| Anne Helen Petersen
文化研究學者、作家、記者,在付費訂閱平台Substack上主編新聞通訊《文化研究》(Culture Study)並撰稿。曾任知名數字媒體BuzzFeed的資深文化作家,在《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發表大量文章,是四本書的作者。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媒體研究博士,曾任惠特曼學院訪問教授。
長期從事流行文化和社會議題報道,善於敏銳感知和捕捉公眾心理。2019年1月發表在BuzzFeed上的文章《千禧一代如何成為倦怠的一代》(How Millennials Became The Burnout Generation),獲得超過700萬次閱讀量,成為爆款熱文。

精彩書評
這本書是美國的一位「千禧舊人」寫給新千年過往二十年的討伐檄文,這一代美國人曾經對這個時代是多麼渴望和充滿希冀。美國千禧一代對自身處境的憤懣和不滿,本書作者都已經痛快淋漓地替他們罵出來了。
——林小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縣中的孩子》作者
讀完這本令人難以置信的書,我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感覺,就好像有人將我混亂的生活碎片整理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本書就像一本野外指南、一面鏡子和一種寬恕。同情、睿智、精闢,這是一部關於被工作定義的一代人的決定性作品。
——Ed Yong,《紐約時報》暢銷書《我包羅萬象》作者
我們以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組織經濟的方式。但如果時間足夠長,它的影響還不止於此:資本主義將組織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希望、我們的關係。安妮·海倫·彼得森寫出了一部分析嚴謹、充滿同理心的書,講述了現代資本主義對受其影響的人造成的心理傷害。這本書是理解我們的時代和理解我們自己的必讀著作。
——Ezra Klein,《紐約時報》暢銷書《我們為什麼極化》作者
這本書令人信服地探討了倦怠現象,以及整整一代人是如何註定走向失敗的。身為千禧一代,閱讀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宣洩體驗。安妮·海倫·彼得森將一代人的掙扎和動力闡述得淋漓盡致。讀完這本書,我覺得終於有人理解我了。我希望能把這本書送給我認識的每一個人。
——Taylor Lorenz,《紐約時報》文化記者
本書是這一代人的《我在底層的生活》。這本書以彼得森睿智而有分寸的風格,對美國幾十年來動蕩的經濟生活進行了冷靜有力的分析。
——Tressie McMillan Cottom,美國國家圖書獎入圍作家
2019年,彼得森在BuzzFeed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千禧一代如何成為了倦怠的一代》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已超過700萬次。顯然,倦怠這一話題觸動了喜歡說「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的這一代人的神經,也觸動了那些喜歡嘲諷他們的那些世代的神經。《躺不平的千禧一代》(Can't Even)一書,並不像書名看起來那麼輕鬆,它嚴肅而冷靜地探討了前幾代人,尤其是「嬰兒潮一代」如何辜負了千禧一代,併為後者的倦怠埋下了伏筆。本書寫道:「千禧一代生活在這樣的現實中:我們將永遠工作,至死無法還清學生貸款,可能因為養育自己的孩子而破產,或是在一場全球浩劫中灰飛煙滅。」彼得森對千禧一代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了研究:工作(對這一部分給予了特別關注和重視)、教育、互聯網和科技文化、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尤其是母親身份),以及休閑時間。該書的研究引人入勝,內容新穎,多次引用了剛剛出版的書籍,如安娜·維納(Anna Wiener)的《神秘硅谷》(Uncanny Valley)。彼得森在「序」中稱新冠病毒是「一帖藥效極佳的澄清劑」,並邀請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每一部分時都要記住:工作更難了;養育孩子更難了;我們對手機的沉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作者本人也是千禧一代,她自身的經歷讓她的論點更令人信服,也更受讀者歡迎——尤其是在「結語」部分,她用自己的講述強化了她的觀點。我再也不會嘲笑千禧一代了。
——Sarah Gelman,亞馬遜書評
無論你是在尋找解決方案,還是只是在尋找「被看見」的感覺,本書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時尚芭莎》2020年27本蕞佳圖書
彼得森的這本書是對無數年輕人生活中的焦慮和疲憊的一項研究,關注在互聯網和經濟崩潰中成長起來的千禧一代。書中金句俯拾即是,消除了圍繞千禧一代的許多迷思和誤解——「懶惰」「理所應當」等等。然而,彼得森並沒有將千禧一代與嬰兒潮一代對立起來,而是在這兩個群體的辛勞和煩惱之間建立了有意義和建設性的聯繫。
——《奧普拉雜誌》
擲地有聲,極具說服力彼得森對千禧一代的現狀做出了有力的解釋,結合深入研究、訪談和她自身的經歷,闡述了千禧一代在試圖實現有時近乎不可能實現的高期望時所面臨的問題。
——《科克斯書評》
這既是千禧一代的必讀書,也是養育他們的那一代人的必讀書。千禧一代生活的世界,與他們被培養去適應的那個世界大不相同。他們被教導要努力工作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結果卻是,除了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之外,他們一無所有。
——《華盛頓獨立書評》
這本書蕞好的一面是,它成功地提出了改革社會的理由,以此來解決困擾我們許多人的深層個人疲憊問題。它可以被當作美國當代的工作史來讀,它正確而又令人震驚地強調了這樣一點:美國有許許多多的人既被徵稅,又沒有得到支持。
——Slate
犀利的文化批評著作彼得森用尖銳的文筆和生動的報道,揭示了千禧一代的倦怠和絕望,同時也描繪了一條通往一個新世界的道路——在那個新世界中,她這一代人可以終於甩掉脖子上的枷鎖。
——Esquire
本書的新穎之處在於,作者認為所有這一切——持續勞作的需要,從千禧一代的童年時代就開始了,而且從未停止過——都可以用對「倦怠」的診斷來概括。這本書非常有力。彼得森巧妙地將學術研究和報告文學結合在一起,但她蕞重要的貢獻是她始終如一的同理心。
——《新共和》
如果你感到沮喪,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才能振作起來,你可能會在彼得森的書中找到一些慰藉。書中的論點很有說服力:你並不孤單,而為了消除自身的倦怠,千禧一代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
——《芝加哥論壇報》
本書是發自內心的吶喊,也是關於債務、抑鬱、特殊壓力和極度疲憊的具體說明它是對革命的呼喚。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這本書是慷慨激昂的行動呼籲,就像作者在BuzzFeed上那篇病毒式傳播的文章一樣,它提出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
——《圖書館期刊》
尖銳犀利,研究透徹是對準備反抗的一代人的深入描繪。
——《出版人周刊》
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時刻,代際爭吵隨處可見,千禧一代因其貌似臨時性的生活方式而受到批評。文化作家彼得森揭示了為什麼千禧一代會有這樣的行為,以及強加給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對整個美國社會造成損害的彼得森在透露個人經歷時很慷慨,即使在她蕞憤怒的時候也充滿希望。這本情緒飽滿的讀物提醒讀者,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絕對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對於沒什麼可失去的一代人來說。
——Booklist
這是尖銳的批評我衷心希望每個千禧一代都能讀到這本書。
——BookPage
作為當代蕞具洞察力的文化批評家之一,安妮解釋了個人、組織和社會是如何防止情緒枯竭的。
——領英
當你的生活沒有任何容錯的餘地,當破產或被趕出住所離你只有一次意外或疾病之遙,那就是本書所描述的「倦怠」。在彼得森看來,這就是絕大多數千禧一代的基本生活狀態,而且這種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