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民族主義的起源-從古羅馬到現代早期德意志的另一種歷史 9787559858177 卡斯帕.赫希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歐洲民族主義的起源-從古羅馬到現代早期德意志的另一種歷史
ISBN:9787559858177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卡斯帕.赫希
頁數:4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0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賣點
★民族主義史學研究新銳力作,挑戰三大經典——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霍布斯鮑姆《傳統的發明》、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極具學術創見。
★中世紀史重磅作品,以顛覆性視角破解西方民族發明學,以翔實可靠的歷史證據論述民族主義的起源、歐洲民族和世界近現代秩序的形成過程,為讀者理解今日的身份政治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線索。
★新穎有趣的專題研究,聚焦于神聖羅馬帝國的選舉君主制,解析民族主義從前現代向現代轉型、逐漸獲得權力的過程,並給出了全新的歷史敘事和較為公正的評價。
★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犀利的批判,以知識分子向權力靠近的尺度為基準,追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民族主義形式,全面展示西方政治、學術、宗教和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既闡明了西方知識分子對於民族「神話」構建所起的作用,也解構了他們以民族之名自我塑造的權威形象。
★牛津大學現代歷史學欽定講座教授羅伯特·埃文斯、喬治城大學歷史學教授艾維爾·羅什瓦爾德聯袂推薦。

編輯推薦
全球化浪潮席捲下的后民族時代,本書似乎不合時宜,然而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卻讓本書越來越引人注目。
1 本書挑戰了現代民族主義研究的三大經典《想象的共同體》《傳統的發明》《民族與民族主義》,提供了一種顛覆性的視角,重新審視民族主義。
2 作者拒絕現代西方學術界長久以來對待民族情感的雙重標準,嚴厲審視西方學術與政治權力的共謀關係,著力考察前現代歐洲政治、學術和藝術,在古典時代、中世紀和現代之間建立了新的歷史聯繫。通過探討民族主義的起源,重構了前現代歐洲的歷史圖景,為全球民族史研究夯實了基礎。
3 本書分析了兩條線索,即古羅馬政治遺產的傳承與西方基督教化進程;討論了三個專題,分別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民族發明、神聖羅馬帝國權力更替中的民族主義因素,以及宗教改革與民族主義的關係。這種宏觀總論與歷史典型案例相結合的研究,深刻揭示了西方文明的根基和推動其歷史發展的核心要素。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全新的視角探討了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歐洲各民族的形成。在理論上,批判地概述了主流現代主義的民族主義理論,同時借鑒建構主義的方法,建立新的學術分析框架;在歷史敘事上,勾勒出前現代民族主義產生、發展並向現代民族主義轉向的脈絡,演繹了一段從古羅馬時代到文藝復興再到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民族競爭史。作者聚焦於民族主義發展史的三個關鍵時期,開展深入的專題研究,分析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民族主義話語、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權力更替中的民族主義因素,以及宗教改革時期民族主義與教派分化的關係。
本書重新詮釋了歐洲古典時代、中世紀和現代之間的歷史連續性,並由此表明,只有理解了前現代的政治、學術和藝術,才能更好地理解現代政治語境中民族主義的力量所在。

作者簡介
作者|[瑞士]卡斯帕·赫希(Caspar Hirschi)
瑞士弗里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人文、社會與政治科學系,現為聖加倫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著有《民族的競爭:中世紀與現代之交德意志榮譽共同體的構建》《醜聞專家,專家醜聞:一個當代問題的歷史研究》等。
譯者|X Li
美國喬治亞大學法學碩士,現從事寫作、翻譯、設計和插畫等工作,譯有《迷信與暴力》《價格革命》《無盡的盛宴》等。

精彩書評
這是一部大?而犀利的作品,它為趨於慘淡的民族主義歷史辯論注入了勃勃生機。卡斯帕·赫希獨到的論點是:民族是由中世紀晚期的知識分子在捍衛若干主權國家、反對普世帝國的殘餘勢力的過程中構建的。這必然會引發爭議,並將我們的注意力導向一個在歐洲共同身份認同的構建中至關重要卻又長期遭到忽視的因素。
——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牛津大學現代歷史學欽定講座教授
如今我們擁有了這本書對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及現代早期歐洲民族身份認同和爭論的透徹研究和詳盡解析。現代民族主義理論家們將不得不回應卡斯帕·赫希的有力挑戰,因為很多支撐著他們的學術作品的假設已經被赫希的論據動搖了。本書有助於我們理解歐洲民族主義的起源,極富學術價值和重要創見。
——艾維爾·羅什瓦爾德(Aviel Roshwald),喬治城大學歷史學教授

精彩書摘
對榮譽和自由的競逐
查理大帝的統治改變了中世紀早期原本分散零碎的領土結構,使得各大國君王之間對「普世」統治權的角逐更加激烈,而教皇方面的勢力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力圖維持權力均勢。即便此時西方君主國的內部整合與權力鞏固與時俱進,但他們在意識形態上依然以源自羅馬法的帝國主義論斷為基礎。為了替國王在其領土內的絕對權力辯護,法學家們宣稱國王應被看作「其王國內的皇帝」(rex est imperator in regno suo)並有權使他的所有臣民擔負起無條件地為共同祖國服務的義務,他們所參考的正是《國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或譯為《民法大全》)中反映羅馬愛國主義精神的措辭。羅馬法在各個不同王國的法律體系中落地生根,鞏固了西歐的多極化領土結構,卻並沒有削弱其帝國主義政治文化;它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獨立的小型帝國,個個都渴望結束被看作不幸的政治分裂的時期。諷刺的是,這也正是這些小型帝國防止彼此成為大權獨攬的基督教強權的方式。
中世紀各方勢力——帝國、教皇、法國、英格蘭以及後來的阿拉貢——勢均力敵,這種情況導致了某種動蕩的穩定,從而形成了歐洲獨特的內部平衡的動態,既反映在政治上,也反映在文化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的復古情懷甚至產生了更加強大的離心力,逐漸將各王國之間的政治競爭發展成各領土集群之間全方位的角逐,乃至不再需要任何帝國主義動機。
這就是民族主義粉墨登場的契機。它確保歐洲各國之間的對抗在更加根本的層面上展開,尋求更廣泛的觀眾,並囊括更多的文化領域。同時,從長遠而言,它動搖了通過與其他民族競逐「民族榮譽」和確保「民族自由」而建立起一個單一的基督教帝國的春秋大夢。
在第一個階段,這場競爭被限制在西歐範圍之內,作為一件基督教「內部」事務演進。在這個時候,民族主義也被並無帝國野心的、歐洲較次要的勢力所採用,比如瑞士,它在1500年左右被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拖進了這場競逐之中,而後來,它利用作為一個民族的立場,避免了自己被周圍的君主制國家所蠶食鯨吞,也防止了聯邦各州之間的內訌。
隨後,在歐洲殖民擴張的第二個階段,這場競爭迅速上升到全球層面,但是仍被重燃帝國雄心的歐洲各國所壟斷,這次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其他大陸。最終,在第三階段,從去殖民化運動的開端到如今,它發展成了世界範圍內包羅萬象的競爭,但是至少「從法律上」(de jure)依然受到各個國際組織和國際法的約束。
如果民族主義被看作失敗的帝國主義的、無必要的產物,那麼,就像我的歷史階段模型所展示的,它並未完全取代帝國主義的熱望。正如我將在後面章節中展示的那樣,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衝動常常形影不離,甚至盤根錯節、糾纏不清。時至今日,情況依然如此,而我的課題是通過外部構想原則區分抽象共同體,這可能有助於評估這樣的問題,比如:當今美國的政治文化從哪些方面來說可以被描述為民族主義的,從哪些方面可以被描述為帝國主義的。

前言/序言

1963 年, 政治學家卡爾曼· H 希爾維特(Kalman H Silvert)編輯了一部關於「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思想的文選,書名不太好理解,叫作《期待的民族》(Expectant Peoples)。儘管此書使希爾維特成了民族主義研究領域的先驅,但這本書當時沒有得到多少關注,並且早已被遺忘。在前言中,希爾維特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問題,此後將會不斷被重複提到,答案卻莫衷一是。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還要寫一本關於民族主義的書」?
如果連身處20世紀60年代初的學者都不得不為再啟民族主義研究的新篇章找出若干理由,那麼如今,在成百上千的書稿得以出版的時代,這種壓力該有多大?答案多半是「確實非常大」。沒有哪位學者能擺脫此壓力。然而,這並非壞事。再度為民族主義著書立說,依然有著充分的理由。
本書給出的理由簡短而直白:我相信是時候重新開始研究民族主義了,而本書有助於促進這項研究。在過去的20年中,主導該領域研究的,是80年代出版的幾本書。研究民族主義的學者們從這些著作中獲益良多,尤其藉此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研究領域,但是,因其研究立足於流行語勝於理論的連貫性,偏重粗略史論而缺乏對第一手資料的考證,他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我相信,如今效法這類研究已得不償失。
本書將民族主義的嶄新理論論據與關於其起源的全新歷史分析相結合。通過這種做法,試圖說服理論狂人(多為社會學者和政治學者)接受有憑有據的歷史論斷的價值,並且說服頑固的實證派(多為歷史學家)認可理論工具的價值。然而,首要的是,本書會號召該領域的學者重新將前現代歐洲的歷史融入民族主義研究之中。
我明白,出版本書,是一項雄心勃勃甚至膽大妄為的任務。本書的反響,可能像給了作者一張通向歷史編纂學、社會學和政治學之間的無人之境的單程票,應者寥寥。不過,鑒於當前民族主義研究的狀態,我認為值得冒這個險。如果本書有助於打破當前民族主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框架,那麼它的基本目標也就達到了。此外,如果它還能夠推動一些學者採納和拓展其研究方式,那麼,就算是馬到成功了。
與我之前於2005年在德國出版的、關於該主題的《民族的競爭》(Wettkampf der Nationen)相比,本項研究所涉範圍更廣,而篇幅卻更小。它囊括了更加廣泛的理論論據,增加了進一步反映民族榮譽的內容,並且更為詳盡地分析了政治角色—這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渴望而未曾企及的角色。最終,它包括三個新增的部分:(1)古羅馬的愛國主義精神,(2)語言的民族主義轉型,(3)現代早期民族主義和宗教原教旨主義之間的關係。
由於本書涉及大量有關本論題的第二手文獻,我不得已只引注了作為立論依據、信息來源和明確評論根據的著作的標題。我認為多數讀者喜歡閱讀可讀性更強的圖書,而不是引注堆砌的長篇大論,也無意弄清我本人的確切閱讀範圍。有興趣的讀者大可去讀我的德文論著的註腳。
至於第一手文獻,我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因為它們是我的方法和論述的基石。本書大量引用了古代、中世紀和現代早期的文獻,從公開演說到法律著述、王室敕令、政治詩歌、宗教手冊、人文主義史籍和通信。這些文獻大多是用拉丁文寫成,另有大量的古德文、法文和義大利文的文獻。本書給出的英文翻譯出自本人手筆或這些文獻的英文譯本(我偶爾會對譯文稍加改動,以適應起承轉合的需要)。為了使閱讀流暢,只有在能夠使某個論點更有價值的時候,我才援引原文。
除了書面文獻,我還引入了圖像資料,它們的作用不只是插圖而已。每張圖片都附有描述性圖說,點明該圖片對於說明正文論點所起的作用。圖說之間彼此相連,形成了其自身的敘事邏輯。
用外語寫一本書,令人極為興奮,同時也有點擔憂,彷彿一趟充滿異國情調的旅程。一張精緻的地圖很快就顯得不夠用了,因此對於能找到土生土長的嚮導,我感到很幸運,他們對英語這門語言知根知底、駕輕就熟。當我引喻失義、離題萬里時,他們的援助尤其必不可少。安德魯· 里斯頓(Andrew Liston)協助編輯了初稿的章節,凱瑟琳· 休斯(Katherine Hughes)則在整個寫作過程中以令人肅然起敬的敏銳眼光確保了措辭的準確,同時避免了論斷的不完整。
本書大部分手稿完成於2007年到2010年間,當時我在劍橋大學的卡萊爾學院研究生院(Clare Hall, Cambridge)做研究員。在這所獨樹一幟的學府中,我在社交和求知方面都大受其益,我和家人都感到這是一個理想的落腳之地。感謝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 National Foundation)慷慨資助年輕學者的研究項目,我們得以租用了一間漂亮的校園公寓,被更加美不勝收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Institute)的花園所環繞。
在這段時間,我得以在劍橋大學歷史系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參与現代歐洲歷史研究課題小組的工作(這屬於我的另一項正在進行的項目,是關於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官方專家與公共批評家的研究)。感謝這個小組的每周研討會,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點子,其中一些用在了這本書里。蒂姆· 布蘭寧(Tim Blanning)在2007年秋季學期組織的一系列關於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研討會尤為有趣。
蒂姆還在其他許多方面為推進本書的撰寫做出了貢獻。他支持我當初向劍橋大學出版社提交的初始申報,後來對最初幾章的評論於我大有助益,並且他最終閱讀了整部手稿,為最後的修訂提供了可貴的建議。每次拜訪他的辦公室,我總是滿載良言忠告而歸,外加一包可愛的童裝—他的孩子們已穿不下,而我的孩子們即將用得上。
歷史系的另一位童衫提供者兼智囊,是尤林卡· 拉布萊克(Ulinka Rublack)。我初來乍到時,她給了我機會,讓我在她的研討課上向學生們介紹我對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以及德意志民族的見解。結果,這開啟了我們興緻勃勃的交流,尤其是探討了民族形成過程中精神和物質文化的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