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 王傑 978720818301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
ISBN:9787208183018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王傑
叢書名:審美人類學研究叢書
頁數:3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30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是從文化變革開始的,不是因為技術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從文學、文化和藝術的變革開始的。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所帶來的「審美的革命」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一個突出特徵。《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圍繞著中國審美現代性的歷程、特點和在文藝作品中的體現等方面,對中國審美現代性問題展開了理論與實例結合、深入而細緻的研究。本書集結了二十多篇闡發中國審美現代性問題的論文,全面論述了「中國審美現代性是『鄉愁烏托邦』與『紅色烏托邦』構成的雙螺旋結構,其中的矛盾關係推動了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這一具有原創性的觀點。

作者簡介
王傑(1957 10— ),江蘇無錫人。教育部長江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曾任廣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首任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第二任院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現任中國文學評論(浙江大學)基地、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杜倫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比較現代性研究中心中方主任等。
王真(1986—2019),江蘇無錫人。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副主任。曾任職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

目錄
導論中國審美現代性:問題的提出與作品的解析001
第一章中國審美現代性與百年文化中國007
一 審美現代性與百年文化中國007
二 審美現代性:馬克思主義的提問方式與當代文學實踐009
三 中國式審美現代性的理論坐標
——重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016
四 中國審美現代性的一個理論特徵021
五 革命與鄉愁:文化記憶與中國審美現代性的情感結構035
六 從舞台衝突到社會心理:悲劇審美的文化闡釋051
七 延安文藝與中國審美現代性的哲學基礎065
第二章 烏托邦與中國審美現代性086
一 沒有夢想,就沒有未來
——論「中國夢」的美學維度及文學批評家的任務086
二 鄉愁烏托邦:烏托邦的中國形式及其表達097
三 個人烏托邦:關於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討論112
四 鄉愁烏托邦與中國審美現代性134
五 美學面向現實的提問方式147
第三章 現代悲劇觀念與中國審美現代性160
一 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研究緣起與理論路徑160
二 現代性與悲劇觀念164
三 中國悲劇人文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關於中國審美現代性的一項研究178
四 略論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起源194
五 馬克思「現代悲劇」觀念與中國審美現代性的展開212
六 「最現代的思想」: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研究方法問題226
七 中國悲劇觀念的人類學基礎241
第四章 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符號化表達251
一 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符號化表達
——以黃河形象的藝術呈現為例251
二 形式創造與情感策略:論芭蕾舞劇版《白毛女》的改編252
三 略論當代中國文學的美學風格
——兼論《白鹿原》的美學闡釋263
四 艾柯的歌聲
——關於COVID19病毒造成危機的美學思考275
五 保衛人道主義:烏托邦與馬克思主義
——與凱文·安德森教授的訪談289
後記301

前言/序言
我們生活在幾百年來未有的社會格局大變革的時代,以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為中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正以全新的方式改變人類的思考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當然也改變著以不同文化為基礎的審美製度。嚴重的危機和價值衝突把歷史進步及其代價這個重大的歷史哲學問題再次提到當代學者的面前。人們對社會正義和公平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普遍呼喚,使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學者所從事的任何一項研究都具有了超出學科狹隘視域的多重意義。現實中許多新的現象和問題需要理論做出解釋。概言之,當代中國學術面對的現實問題和學術問題不僅使跨學科研究成為可能和必要,也為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
在美學方面,自瓦爾特·本雅明提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生產方式的意義問題以來,經過列維·斯特勞斯、馬丁·海德格爾、雷蒙德·威廉斯、雅克·朗西埃、阿蘭·巴迪歐等思想家的工作,現代藝術與前工業化社會的關係具有了理論寓言的一般意義。事實上,前工業化社會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符號在現代藝術生產方式中所呈現出的「鄉愁理念」具有雙重的理論意義:一方面,前工業化社會文化符號所體現的質樸、友誼、公正和責任感為批判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端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支點;另一方面,「鄉愁理念」符號及形象的批量生產和廣泛傳播,通過「經典化」的魅力而將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轉換為對歷史沉重的感嘆和對人文主義的呼喚。因此,美學在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中,既可以是理論批判的一種形式,也可以是審美意識形態,或者說是對現實和審美製度的一種解釋。
從現實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當代中國的藝術實踐方面,「鄉愁理念」的文化邏輯有可能發生實質性的顛倒:前工業化社會的文化現象本身就是一個現實性的存在,全球化的衝擊和市場經濟的矛盾使民族藝術的內涵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在這裏,鄉愁有可能與烏托邦衝動相結合,從而成為一種未來性的文化表徵。民族藝術事實上已經成為當代美學的重要範疇,它以藝術的形式體現了文明的衝突以及邊緣化族群的審美抵抗,極大地豐富了當代藝術創造和美學理論的思想資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審美人類學研究成為可能。
審美人類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採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觀念和田野調查的方法,在人類學視域中發掘和探討美學的當代提問方式與解答路徑。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審美人類學把民族藝術作為一種複雜的意識形態現象來研究,不僅研究民族藝術的形態、意義、審美價值,而且研究民族藝術的社會作用及其與社會發展變遷的關係。這種研究既包括學理上的,也包括實踐方面的,因為這是現實存在著的文化運動。
審美人類學研究叢書編委會希望以叢書的形式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版,以促進當代中國民族藝術以及當代美學的建設和發展。叢書包括田野調查報告、審美人類學學術史的研究、譯著、研究專著、資料彙集等不同的形式,在研究的觀念和方法上尊重作者的選擇。
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願有志者共同努力。 王傑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2020年4月8日 杭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