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上海實踐的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優化研究 盧垚 978720818499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4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基於上海實踐的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優化研究
ISBN:9787208184992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盧垚
叢書名:上海社會科學院重要學術成果叢書·專著
頁數:2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23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主流媒體作為建構國家形象的議程設置主體,對於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本書在實地走訪並調研上海國際傳播主流媒體的基礎上,對上海新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機制進行研究,同時對國際、國內新型主流媒體分別展開機制分析與經驗借鑒的比較研究,為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提供對策建議。

內容簡介
本書擬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重要學術成果叢書·專著」叢書。當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演進,國際輿論環境異常複雜,我國國際傳播的形勢和任務日益艱巨。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建設是面對未來全球城市競爭的重要環節,就是要增強城市的全球敘事能力,塑造鮮明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形象。從外部挑戰來看,上海國際傳播面臨嚴峻形勢。本書在調研上海數家國際傳播媒體的基礎上,向國外主流媒體學習創新經驗,結合目前上海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對增強上海媒體的全球敘事能力、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提出建議對策。

作者簡介
盧垚,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后(2017-2019年),上海市委宣傳部掛職幹部(2019-2020年)。先後取得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項,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課題2項,上海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1項,上海市委辦局及其他省市委託課題5項。在CSSCI、TSSCI、海外英文期刊發表論文及重要媒體理論文章多篇。撰寫論文獲得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二等獎(2021年)。

目錄
總序1
導言1
第一章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相關文獻研究述評1
第一節新型主流媒體相關理論研究1
第二節平台媒體相關理論研究8
第三節國際傳播相關理論與研究31
第四節跨文化傳播相關理論研究46
第二章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54
第一節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取得的成效55
第二節全球影響力爭奪面臨的美西方輿論壓力58
第三節平台媒體帶來的國際傳播機遇與挑戰62
第四節地方傳播主體格局優化提升國際傳播效能65
第三章上海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研究69
第一節上海廣播電視台:內容供給與國際傳播對接機制69
第二節一財全球:粉絲運營與國際傳播互動機制80
第三節《上海日報》:新聞服務與國際傳播合作機制86
第四節第六聲:多元敘事與國際傳播相生機制95
第五節嗶哩嗶哩:海外推廣與國際傳播共建機制104
第四章國際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研究113
第一節頂層戰略傳播機制113
第二節內生動力運行機制127
第三節媒介技術創新機制132
第四節多元平台分發機制139
第五節人才運營保障機制145
第五章國內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經驗借鑒151
第一節真實力量:多維度構建媒體公信力151
第二節文化內核:包裝傳統的跨文化傳播155
第三節生態文明:發掘全球共同關注話題160
第四節技術創新:新興技術賦能傳播結構變革165
第五節平台拓展: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171
第六章提升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優化策略178
第一節頂層設計:謀划國際傳播「大外宣」布局178
第二節機制創新:樹立內宣外宣一盤棋意識181
第三節流程再造:完善新媒體國際傳播平台建設183
第四節活力塑造:直面文化融合的豐富面向185
第五節配套保障:充分培養發揮人才優勢186
附錄獨家訪談188
附錄一上海廣播電視台訪談189
附錄二《上海日報》訪談197
附錄三一財全球訪談203
附錄四澎湃「第六聲」訪談209
附錄五嗶哩嗶哩訪談215

前言/序言
導言
我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交匯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在大國競爭中發出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聲音,如何打破美西方國家話語霸權壟斷,暢通國際傳播信息流通,彰顯我國大國氣度,為積極建設國際傳播新格局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是當下我國新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建設面臨的新挑戰和新課題。
一、 關於國際傳播的「中國內涵」闡釋
國際傳播作為國家力量的一部分,在大國競爭中佔據重要地位,國家影響力通過傳播得到進一步增強才能實現「軟實力」。Joseph S Nye, Jr ,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11 國際傳播的研究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Rogers, W S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J〕 Foreign Affairs 1922, 1(2):144—158 從理論演進視角來看,圍繞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傳播的研究影響至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系列重要論述,都指引著我國對外傳播能力建設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國特色和中國故事」,勾勒中國國際傳播的「三步走」方略(優化戰略布局,打造外宣媒體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優勢轉化開展深入交流,實現民心相通),高金萍 習近平國際傳播系列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素及價值意蘊〔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 45(5):1—9 為我國國際傳播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戰略指引。2013年8月的全國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建設」。習近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EB/OL〕 20140808 http://jhsjk people cn/article/25428563 黨的十九大報告則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EB/OL〕 20171018 https://www spp gov 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 shtml 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該論述為我國國際傳播建設提供方向性要求。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 20210602 http://jhsjk people cn/article/32120102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際傳播的論述,主要強調了以下幾個面向。
首先,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國際傳播中體現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台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於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 20140101 http://jhsjk people cn/article/23995307 總書記還指出:「要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國際傳播是文化傳播的組成部分,因此,要在國際傳播戰略上立足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並將之與「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相關聯,持續地在跨文化語境中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
其次,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依託我國發展的生動實踐,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要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建設新型國際關係。要善於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說明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因此,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以此來不斷提升中華話語的說服力,成為外宣工作的重要抓手。
再次,充分利用國際化平台與媒介技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好國際化傳播平台,客觀、真實、生動報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談新聞輿論工作: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EB/OL〕 20161108 http://jhsjk people cn/article/28844285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還對傳播方式的新思路做出了更明確的要求:「要採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既要充分依託媒介融合背景、順應當下媒體傳播規律,又要與時俱進,努力拓展國際傳播的力度、維度、廣度。」因此,在進行國際傳播時講究傳播藝術與技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並有的放矢回應國際關切,不斷加強與國際媒體的合作,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都成為中國國際傳播的重要發力點。
最後,紮實人才建設保障,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同時,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國際傳播能力培養作為重要內容,還要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和後備人才培養,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 20210602 http://jhsjk people cn/article/32120102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新型主流媒體站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為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 地緣政治下國際傳播面臨的 「虛擬風險」
平台媒體時代,一方面西方媒體藉助內容生產優勢實現「贏者通吃」,少數國際新聞通訊社仍舊掌握內容生產主導權。平台媒體催生了更多傳播主體,但信息生產仍屬於稀缺能力,國際新聞供應鏈出現供應壟斷、傳播擴張現象,如路透社、美聯社等國際新聞報道經常被大量賬戶採用,導致高度同質化的「刷屏」現象,媒體內容生產的傳統優勢得以放大。另一方面少數大企業對數字的生產傳播進行控制,利用其霸權進行觀念的強勢輸出與話語權的壟斷。信息和網際網路通信技術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的「新戰場」,美國在當前的信息政治經濟格局中居於主導地位。姬德強,杜學志 平台化時代的國際傳播——兼論媒體融合的外部效應[J] 對外傳播,2019(5):13—15, 44 截至2018年7月,活躍用戶達到10億以上的五個平台媒體:臉書、油管、WhatsApp、 WeChat、照片牆中,有四個平台的所有權屬於美國公司。跨國平台所有權集中於美國,造成了新媒體時代國際傳播媒介的新壟斷。美國國家意志和國內政治壓力可能會導致平台媒體對其他國家傳播渠道的打壓、封禁。
受到外部政治壓力和民間「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掣肘,來自中國媒體的視頻內容屢次被油管打上「虛假信息」的標籤,推特及臉書多次以假新聞治理為由限制中國媒體的信息流,2020年8月6日,繼臉書之後,推特宣布對中、俄等主流媒體賬號添加「官媒」推特公開了對於官方媒體的定義,即國家通過財政資源、直接或間接政治壓力和/或對生產和發行進行控制從而控制編輯內容的新聞媒體。屬於官媒實體、官媒主編和/或官媒高級職員可能會被加上標籤。(China stateaffiliated media)標籤,推特明確表示不會推廣帶有官媒標籤的賬號和推文,但是卻表示英國BBC和美國CNN、 NPR是具有編輯獨立性的國家資助媒體機構,並不屬於官媒。在雙標之下帶來的影響是中國媒體內容無法觸達更多國際受眾,進而無法產生更大影響力,因為這些平台向新用戶推薦賬號時,中國媒體的賬號不會被推薦。同時對於同一新聞事件報道上,平台對待中國媒體和西方媒體,審核限度也有所不同。
三、 新時期我國國際傳播思路調試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念新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二十大」「北京冬奧會」舉辦、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推廣「一帶一路」等都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和讚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全球輿論環境惡化,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歐美國家對中國發起前所未有的「輿論戰」。提升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效能無論是傳統的新聞宣傳管理邏輯,還是新型主流媒體自身的媒體轉型,都需在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