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王蒙作為中國當代的重要作家,在文體創新方面頗有建樹,從早年的意識流嘗試,到晚近小說中的詩化、哲學化、散文化嘗試,無不體現了一個創作者求新求變的創作心態和自由開放的創作觀念。該書在通讀王蒙全部小說作品的基礎上,準確捕捉王蒙小說創作中的變與不變,歸納出王蒙小說的文體特徵,通過探討小說的語言、敘述個性、文體語境和作家文化心態等,觸摸小說文本的內在文化精神,探討作家的敘述個性、文化取向和對生活和現實的理解,揭示小說的學理蘊涵和社會文化語境,力圖呈現王蒙小說文體創新的意義和局限。該書初版后,得到學術界好評,並曾出版繁體字版。此次再版,作者修訂了之前的表述,增補了近十五年追蹤研究王蒙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寶亮,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家。現任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省優秀教師,河北省政府特貼專家。中國作協會員,河北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首屆河北百名優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曾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雜誌發表論文 190 余篇,出版《王蒙小說文體研究》《新時期小說文體形態研究》等專著 6部,主編《河北現當代小說史》1 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成果曾獲省部級一、二等獎勵多項。
精彩書評王蒙小說文體的總體特徵是雜糅性、包容性、整合性與超越性。整體上,作者把王蒙的小說稱為「雜體小說」或「立體小說」。這種文體上的「雜」,體現的是王蒙文化精神中的巨大矛盾性和悖反性的存在並試圖整合和超越這種矛盾與悖反的努力。所以,王蒙小說文體上的雜糅,不是機械的混雜,而是一種有意識的藝術整合,是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新文學史上各種文體的兼收並蓄,因而在美學上則是一種雜多的有機統一。郭寶亮的論著不僅給我們以方法論的啟示,而且還有他對中國當代作家所表現出來的深刻理解。——童慶炳
目錄
目錄序言 1導言:問題的提出 1第一章王蒙小說的語言及其功能 14一、反思疑問式語言:可能的文本 16二、反諷性語言:解構策略 261 壓制性語言 272 擬權威語言 313 戲謔調侃式語言 38三、並置式語言:多樣的統一 45四、閑筆:情致·節奏·廣泛的真實性 53五、從封閉到開放:王蒙小說語言的歷時性考察 62小結 71第二章王蒙小說的敘述個性 74一、從顯現性文本到講說性文本:王蒙小說敘述語式的演變 74二、講說者的位置:視角與聲音 83三、多重視角與不定視角:多元化與相對性 96四、空間的時間化:建構文本雙重語法的策略 102小結 119第三章王蒙小說的體式特徵 122一、自由聯想體 1231 自由聯想體的聯想方式 1242 自由聯想體溯源 131二、諷喻性寓言體 1461 智性視角 1462 幽默·調侃·荒誕化 1493 政治寓言及其局限 1514 諷喻性寓言體溯源 157三、擬辭賦體 162小結 174第四章王蒙小說文體的語境(一) 177一、王蒙的雙重身份認同與「青春體」寫作及其變奏 179二、「后革命時期的建設者」的身份認同與文體創新中的整合思維 187三、從整合到超越:九十年代王蒙的困惑與突圍 196四、逍遙與獨善:王蒙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203小結 207第五章王蒙小說文體的語境(二) 210一、話語權力秩序中的王蒙小說文體 210二、轉型期時代文化矛盾中的王蒙小說文體 221三、新文學視野中的王蒙小說文體 239小結 246結語 250主要參考文獻 256附錄無處告別——評王蒙中篇小說《秋之霧》 281王蒙文藝美學思想散論 284有意味的「改寫」——評王蒙的短篇小說《岑寂的花園》 298論《王蒙自傳》的思想史意義 301立體複合思維中的歷史還原與反思——關於《王蒙自傳》的一次對談 313論王蒙《這邊風景》的矛盾敘事 332王蒙小說文體政治論略 344淺談王蒙近年來小說創作的新探索 360燦爛詩心與如火激情——讀王蒙長篇小說《猴兒與少年》 378論文後記 382跋 387增訂版後記 389
精彩書摘增訂版後記2006年1月,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王蒙小說文體研究》,納入我的導師童慶炳先生主編的「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迄今已近十八年了。論文出版后,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好像是2014年的一次會議上見到責編張雅秋博士,她告訴我,本書2007年3月又加印一次,將近八千冊,現在庫存還有五百來本,過了沒幾個月我向出版社購書,書已經售罄。作為一本學術著作,這樣的銷量也算可以。然而,還是有朋友和學生不斷來索書,我的手頭也只剩下一本了。2014年初,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李怡兄約我拿出一本書,編入由他主編的「人民共和國文化與文學叢書」,交由台灣的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恰好《王蒙小說文體研究》的出版合同已經到期,便將此書按原樣拿出來,又把近些年寫的有關王蒙作品的研究文章作為附錄增訂為一冊,故曰增訂版。花木蘭的書印得很精美,我也把它送給朋友和學生們了,但友人、學生們反映閱讀起來還是不大方便,便有人建議我再版簡體版的增訂本。特別是王蒙先生雖已是耄耋老人,可創作激情仍如少年,且數量品質俱佳,這業已成為文壇奇觀。這些年來,我跟蹤研究老先生的文章加起來也有十幾萬字了,遂決定出版新的增訂本。增訂的內容作為附錄收在該書里。這些文章均在《河北日報》《文藝報》《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小說評論》《光明日報》《華中學術》等雜誌發表。感謝崔立秋先生、劉女士、林建法先生、韓春燕女士、李國平先生、王雙龍先生、王國平先生,也感謝李怡教授的盛情邀約。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付如初博士為此書的再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也感謝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支持。是為記。郭寶亮 2023年3月21日于石門
前言/序言序言2004年5月14日,郭寶亮的博士學位論文《王蒙小說文體研究》,在經過了有關專家的匿名評審后,經過了以嚴家炎教授為主席的答辯委員會的嚴格的質詢諸程序后,以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順利通過答辯。這是近幾年來令我感到比較高興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郭寶亮的博士論文實踐了北師大文藝學學科點的一個學術理想,這一學術理想就是「文化詩學」的學術思路。郭寶亮的博士論文是從王蒙作品的形式切入,特別是從王蒙小說的語言形式切入來展開論述,對王蒙小說語言體式做了很多獨到的分析,這裏面的確有他自己的發現,是前人沒有做到的,甚至連王蒙自己也感到,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分析和解讀他的作品,以前還從沒有人做過。郭寶亮在論文中提出的王蒙作品中反思疑問句、反諷性語言、並置式語言和閑筆,以及其語言由封閉到開放的歷時性描述,都很精彩,很有新意,也很難得的。郭寶亮的論文從王蒙的語言體式進而擴大到對王蒙的敘述個性分析,擴大到王蒙文本體式特徵的分析,都是很準確的。但是郭寶亮的論文並沒有在此止步,而是透過王蒙小說的外在形式進入到王蒙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中去,對王蒙小說文體所折射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心態,進行了流動性的描述和深刻分析。最後,郭寶亮的論文又將王蒙的小說文體放置在王蒙所生活的宏觀的文化語境中,對王蒙的小說文體所體現出來的文化精神進行了很有說服力的論述。論文這個構思很好,先從形式分析進入到文化結構方式的分析,真正打通了形式與內容、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界限,實現了方法論的突破。郭寶亮的博士論文最為可貴之處在於,他不是從觀念出發,從現成的某種理論框架出發,就像時下許多碩士生博士生論文的寫法那樣,先找到一個西方理論的視野和框架,然後再用這一理論視野和框架來套作家作品,從而把鮮活生動的作家作品剪裁得支離破碎,作家作品不過成為某種西方理論的印證材料。郭寶亮在撰寫他的論文的時候,是從王蒙的作品實際出發,他閱讀了王蒙迄今為止發表的全部作品,看作品的哪些地方打動了他,哪些地方對他有啟示,哪些地方他未料想到,總之,他是從這種感性的具體的感受進入,最後才作出理論概括。他走的不是那種以現有理論來套作品的省勁的路,而是一條充滿艱苦的路。這樣一條路,使他能夠真正進入到作品中去,進入到王蒙的內心情感世界中去,最後又能出來,概括出一種新鮮的東西。比如論文中所提出的「反思疑問句」「亞對話」「后講述」等等,都是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的。正如答辯委員會決議上說的,郭寶亮的博士論文「對王蒙的研究作了新的開拓和新的推進,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總之,郭寶亮的論文很好地實踐了北師大學科點的「文化詩學」的理論構想,這是很令人振奮的。「文化詩學」的理論構想提出來已經多年了,但始終停留在議論的、設想的層面上,而把這一理論設想運用到對具體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解讀層面,並沒有真正實現。郭寶亮的論文把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所以是令人振奮的。「文化詩學」的基本思路是否可以概括為「從文本中來到文化中去」?從1998年以來,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曾對「文化詩學」進行過論述。「文化詩學」的基本訴求是通過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的解析,提倡深度的積極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關懷,提倡詩意的追求,批判社會文化中一切淺薄的俗氣的不顧廉恥的醜惡的和反文化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提倡「文化詩學」的現實根由,也可以說是「文化詩學」的首要的旨趣。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商業主義開始流行。於是「拜物主義」「拜金主義」成為時髦。本來,物質、金錢都是好東西,因此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成果的豐盈,是我們求之不得的;我們決不願回到那種缺吃少穿的日子去;但是再好的東西,如物質、金錢,一旦成為一種「主義」,就會讓我們的精神感到壓抑和不安。事情難道不是這樣嗎?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人文知識分子能做什麼呢?我們不是政治官員,不是社會學家,不是經濟學家,不是企業家,我們文學批評似乎不能整天高喊這個「主義」那個「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離不開「詩情畫意」,我們必須是在「詩情畫意」的前提下來關懷現實。那麼我們所講的「詩情畫意」的前提是指什麼呢?這就是文本及其語言。我理解的文學有三個向度,第一就是語言,第二是審美,第三是文化。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語言就是文學作品身軀、血肉。語言在文學作品中具有本體地位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語言如果是乾巴巴的,如果不能滲透出一種氣氛、一種情調、一種韻律、一種色澤,那麼,這樣的語言還不能構成文學,所以文學的進一步的要求,就是它「詩情畫意」的品質。用學術化的語言來說,「詩情畫意」就是「審美」。「審美」是人的一種情感的評價,但又不僅僅是好看、好聽這種表層的漂亮、悅耳,而是一種心靈瞬間的自由和精神的升華和超越。具有情趣所描繪的具有詩情畫意的文學世界,又必然會滲透出某種文化精神來。當然,這種文化精神可能會有時代的、地域的、群體的、個體的,或者是哲學的、歷史的、道德的、民俗的差異等等。語言——審美——文化,這三個向度是文學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文化詩學的旨趣寓含在文學的語言向度、審美向度和文化向度中。「文化詩學」的構思就是要全面關注這三個向度,從文本的語言切入,揭示文本的詩情畫意,挖掘出某種健康、積極的文化精神,用以回應現實文化的挑戰或彌補現實文化精神的缺失或糾正現實文化的失范。有人問我,你們提倡的文化詩學,是否與目前流行的「文化研究」有關?當然有關,但又不同。對於文化研究我在肯定它的同時,也抱著一種懷疑精神。我覺得,西方文化研究基本上是政治性的、社會性的,它的目標是政治參与,因為它的最基本的概念就那麼幾種,不外是階級、族群、性別,因此,他們提倡的就那麼幾種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東方主義等等。這些主義實際上與文學的關係並不大。當然,文化批評也經常分析作品,但他們關心的只是作品中的思想觀念,他們用這種思想觀念來印證他們的「主義」,並不關心作品藝術品質。因此,藝術品質很差的但只要對他們適用的作品被經常引用,而藝術品質很高而不適合他們觀念的作品則棄之不顧。用美國一位學者的話說,文化研究在整體上說是「反詩意」的。因此,他們從來不說他們自己是屬於哪個學科的。他們認為文化研究是不能定位的,是跨學科的。然而在中國搞文化研究的恰恰是文藝學的教授,他們要給文化研究定一個學科位置,就是要把文化研究定位在文藝學學科中,並用文化研究取代文藝學原有的研究。我一直認為,文藝學研究應該吸收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視野,但文藝學研究是要講究詩意的,這同文化研究是不同的。我從來都主張,文學理論建設不應該一陣子搞這個,一陣子又搞那個,一陣子提倡審美了就專講審美,其他不管了;一陣子講「語言論轉向」了又把「審美」丟掉了;一陣子又搞什麼「文化論轉向」了,就又把審美、語言全丟了。文學理論建設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是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累積性的過程。那些被歷史證明是好的、行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