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之太和-中國美學名著選講 朱良志 978702018177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飲之太和-中國美學名著選講
ISBN:9787020181773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朱良志
頁數:6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198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北大教授朱良志精講中國美學原典27篇。
★從先秦到清末民初,梳理兩千年中國美學風格流變。
★五大藝術門類——音樂繪畫書法園林詩歌,走進中國古人的美學生活。
★”選”“注”“講”兼備,高校教學考試參考書。
★回到傳統美學原典,提升藝術修養。
★甄選古代名畫30餘幅,唯美彩色插頁、大拉頁,直觀欣賞傳統美學。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國美學名著進行注釋和解說,包括《聲無哀樂論》《顧愷之論畫》《書譜》《林泉高致》《溪山琴況》《園冶》《藝概》《人間詞話》等,內容涵蓋音樂、繪畫、書法、園林、詩歌等。
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選本精良,注釋詳細,解說精闢,既為讀者閱讀中國美學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詳細講解了每篇原著產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價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學問題等,各篇後附參考文獻,以備研究和拓展閱讀之需。
本書”選”“注”“講”兼備,是一部兼具專業性和普及性的讀本佳作,不僅可以用作高校美學、文學、藝術學相關專業方向教學參考,也適用於對美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作者簡介
朱良志
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觀念研究,出版有《中國美學十五講》《一花一世界》等著作二十餘種。其中,《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獲安徽省社科研究一等獎,《石濤研究》獲教育部第五屆科學研究獎(人文社會科學)哲學類一等獎,《南畫十六觀》入選首屆”中國好書”榜。

精彩書評
★朱良志教授近年來的幾部有關中國藝術的著作都很有分量。——葉朗(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著名美學家)
★朱良志教授是一位對中國藝術研究覃思入微的學者,為當今傳統藝術觀念研究之翹楚,他近年來出版的每一部著作都有很好的社會反應。——張法(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著名美學家)
★讀者推薦:
有用立馬回頭
讀了畫論、樂論,其中《聲無哀樂論》這一篇考研考到,走了狗屎運。
守望晴明
課堂用書。
糊塗兔
入門必須。
南溪
十分基礎的美學精神入門書。
Shayne
在古文水平不夠的情況下讀大量的原著,還是挺辛苦的,不過讀原著的好處在於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而不僅僅是拾人牙慧。朱老師在原著之後附上了自己的有特色的解讀,對於理解文本很有益處。
三月傾銘
每篇文都有解說和一個理論梳理,很好讀。
有用淡若苦行僧
《人間詞話》評得真精彩。
Peter Cat
嗯,剛開始我準備做讀書筆記,結果慢慢發現,其實我是在把這本書轉化成電子版文筆太好,捨不得縮減。
人在清涼國
朱良志老師的文筆很是精妙。
阿普
翻爛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Lillian
非常值得一讀。朱老師的功底太強了。雖然不是主攻音樂美學,但對《樂記》和《聲無哀樂論》的解讀比蔡仲德和修海林老師都要好得多啊。朱老師的著作應該掛床頭,用來每天激勵自己這本還需要精讀,或者背誦。
用心齋居士橙子君 文本分析,很值得看。 Scinfkzk
好看,印象最深的是蘇軾的幾則,清新可愛,其次是《溪山琴況》《人間詞話》《畫禪室隨筆》。
有用莊周夢龍
讀完了明以前的。解說部分寫得深入淺出,很有幫助。
Lavigne
真的非常好,讀了一遍,還有很多沒讀透的地方,得補補課,以後再重讀。

目錄

目錄

引言
樂記〔西漢之前〕佚名
聲無哀樂論〔三國魏〕嵇康
文賦(並序)〔西晉〕陸機
顧愷之論畫〔東晉〕顧愷之
畫山水序〔南朝宋〕宗炳
敘畫〔南朝宋〕王微
畫品〔南齊〕謝赫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
書譜〔唐〕孫過庭
書斷序〔唐〕張懷瓘
江陵陸侍禦宅宴集觀張員外畫松石圖〔唐〕符載
筆法記〔五代〕荊浩
東坡譚藝錄〔北宋〕蘇軾
林泉高致〔北宋〕郭熙郭思
滄浪詩話〔南宋〕嚴羽
二十四詩品〔元〕虞集
重為華山圖序〔明〕王履
童心說〔明〕李贄
畫禪室隨筆〔明〕董其昌
園冶〔明〕計成
溪山琴況〔明〕徐上瀛
寓山注〔明〕祁彪佳
船山詩論〔清〕王夫之
原詩〔清〕葉燮
苦瓜和尚畫語錄〔清〕石濤
藝概〔清〕劉熙載
人間詞話〔清末民初〕王國維

精彩書摘
樂記
〔西漢之前〕佚名
《樂記》作者到底屬誰,至今無定論。20世紀圍繞《樂記》作者的爭論,主要是由對傳統材料不同解讀所造成的。有三個問題影響了對其作者的判定。
一是典籍中對《樂記》作者的不同交代。《漢書 藝文志》認為《樂記》為西漢河間王劉德、毛生等編纂,書中說:”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而《隋書 音樂志》引南朝沈約于天監元年(502)給梁武帝《奏答》中的一段話,涉及《樂記》作者問題,《奏答》雲:”竊以秦代滅學,《樂經》殘亡。至於漢武帝時,河間獻王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其內史丞王定,傳授常山王禹。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案漢初典章 滅絕,諸儒捃拾溝渠牆壁之間,得片簡遺文,與禮事相關者,即編次以為禮,皆非聖人之言。《月令》取《呂氏春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檀弓》殘雜,又非方幅典誥之書也。”沈約的觀點與《漢書 藝文志》並沒有什麼不同。
而唐人張守節 認為,《樂記》為公孫尼子所撰。他在《史記正義》中說:”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見《史記》卷二十四《樂書》之張守節 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重印本,第1234頁。張守節 沒有做任何說明。其實,這是對《隋書 音樂志》引沈約語的誤解。沈約在《奏答》中,雖然指出《樂記》雜取了《公孫尼子》(《公孫尼子》一書,在《漢書 藝文志》中已有著錄)的內容,但並沒有說《樂記》為公孫尼子所作。沈約明明說:《月令》取《呂氏春秋》,《中庸》等取自《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公孫尼子》所指是書,而非人,不知何故,有些論者將其引述成”《樂記》取公孫尼子”如郭沫若:《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楊公驥:《公孫尼子的〈樂記〉及其藝術理論》,均將沈約的”《樂記》取《公孫尼子》”解為《樂記》為公孫尼子所撰。,以此作為公孫尼子作《樂記》的基本證據。
二是傳世版本問題。在《漢書 藝文志》的文字中,有關於《樂記》的兩個不同傳世版本問題,一是劉向的二十三篇本,一是王禹本。王禹本和劉向所傳的不同。有的論者根據這一線索,認為,王禹所傳的本子由劉德傳給王定,王定傳王禹,其名《樂記》,又稱《樂元語》,此書已經失傳。此書並不是如今流傳的《樂記》,今傳之《樂記》為另一書,它是劉向所校定的二十三篇。
按今本《樂記》被收入《禮記》一書,共十一篇(《樂本》《樂論》《樂禮》《樂施》《樂言》《樂象》《樂情》《魏文侯》《賓牟賈》《樂化》《師乙》),而劉向《別錄》說《樂記》有二十三篇其他十二篇篇名為:《奏樂》《樂器》《樂作》《意始》《樂穆》《說律》《季劄》《樂道》《樂義》《昭本》《招頌》《竇公》。,二十三篇的前十一篇和今本同,只是排序有異,後十二篇今亡佚。正因此,為公孫尼子作《樂記》留下了討論的空間。
三是從今本十一篇內容看,其中有與《荀子 樂論》《周易 繫辭傳》以及《呂氏春秋》等內容相同或相似者,這就引起了到底是《樂記》抄錄上述著作,還是上述著作抄錄《樂記》的討論,不同的推論會直接影響《樂記》創作時代的判定,從而影響《樂記》作者的推定。如推定《樂記》抄錄《荀子》,即相應在作者判定上更傾向于劉德等,反之,則又可以傾向于作者是公孫尼子的判斷。
圍繞以上三個問題的不同解讀,20世紀關於《樂記》作者的討論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以郭沫若、楊公驥、周柱銓等為代表的公孫尼子說,二是以蔡仲德等為代表的劉德、毛生等編纂說。再一種觀點,既不認同公孫尼子說,又不同意河間王說,或以為乃是漢人所作,然所作者尚難遽然而定如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第一章
第三節,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或以為公孫尼子可能有二人,一是作為儒家的公孫尼子,他是戰國時期人,一是作為雜家的公孫尼子,應是漢人。如此等等。
從現有的材料看,我比較傾向于劉德、毛生等編纂說。因為《漢書 藝文志》畢竟有明確交代,而且班固《藝文志》主要由劉歆《七略》刪削而成,而《七略》則是劉歆得其父劉向校書之論所寫成。可以這樣說,劉向校書所見的二十三篇本《樂記》,就是今本《樂記》所見原本,王禹所傳的本子雖是一個異本,有文字上的差異,但並非別有一書,否則,《藝文志》沒有必要將它與劉向本比勘而言。《樂記》與《荀子 樂論》《呂覽》《易傳》相同或相似處,是《樂記》一書性質所決定的,它本來就不是獨立創作的私家著作,而是綜合先秦以來論樂之說而成的。《奏答》說”捃拾遺文”,”編次”而成,是可信的。正因此,《樂記》可以視為西漢之前我國音樂理論的集大成著作,並非反映的是劉德一家的觀點。
本文所用底本為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本,中華書局1989年出版、2010年重印。
樂本篇
(略)
〔注釋〕
(略)
〔解說〕
這個論述音樂的殘本,重點不在論述音樂的藝術特性,而重在討論音樂的社會功能,是文以載道觀念在音樂中的體現。”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是這部殘本的主要思想。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判定其具體的作者,但這部著作基本可以確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可以視為先秦儒家音樂美學的一個總結。從留存的這十一篇文字來看,其中含有豐富的思想,從一個側面展示出儒家美學的一些基本特點。現擇其要者,談談我的理解。
一、和諧說
《樂記》”和”的思想集中體現了儒家美學的重要觀點,這是《樂記》最有價值的美學內容。從儒家的道德哲學出發,《樂記》將音樂的社會功能放到突出位置,它之所謂”樂”並不是自娛自樂的藝術撫慰,而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樂”。所以,”和”的思想,也必然落實在社會秩序的和諧上。《樂記》和諧思想的獨特性在於,它將”和”的思想,做上下兩極延伸,上放到整個天地宇宙中來考察,下又將”和”窮至人深心中的和諧。所以其和諧思想包括三方面:上則人與天地的和諧,中則人與他人的和諧,下則人與自身的和諧,也可以分別稱作天地的和諧、道德的和諧、生命的和諧。
《樂記 樂禮》說:”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周易 繫辭上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樂記》這段話顯然由《易傳》變化而來,但所表達的內容則與《易傳》有別,它主要是借用《易傳》的思想,對音樂做形上思考,從而為樂的和諧尋找哲學的根據。

前言/序言
引言 (選摘)
編寫此書的想法,是教學中形成的。在我接觸的對中國美學頗為關注的朋友中,有不少對閱讀原著有濃厚興趣,但他們又常常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讀物。目前中國美學方面的著作除了研究性專論之外,主要有兩類,一是美學史著作,此類著作有助於把握中國美學發展的梗概,但不能提供較為完整的美學文本;另一類是資料彙編性的,此類圖書可以提供文本,但多為零星的節 錄,其優點是有比較大的涵蓋面,缺點是較為零散,如摘錄《書譜》的一些段落,分別置於不同的類別之下,簡括而明瞭,但讀者卻無法獲得對《書譜》的完整印象。所以,選擇最值得閱讀的中國美學的基本典籍,在文本辨析、文字注釋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理論闡述,以方便讀者閱讀,並為其進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這樣的想法縈然腦際久矣。現在終於有機會來做這項工作,真是非常高興。
但此書編寫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超出我的預想。首先碰到的是哪些可以算得上中國美學著作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中國美學的價值越來越為世所重,但對中國美學的研讀卻並不容易。理論本身的玄奧與博大是一個原因,其理論形態特點也是一個原因。在中國,美學學科的形成是20世紀的事,20世紀之前,罕有專門性的美學著作,有關美學的見解,往往如吉光片羽,散見在浩瀚的典籍之中。
也許有人會問:本書題目中的”中國美學名著”,本身就有問題,中國古代罕有專門性的美學著作,又何來如此多的”美學名著”?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些作品的確不能算是純粹的美學著作。從我所選的著作看,有的屬?哲學著作,有的是詩文評,有的是藝術論,有的是隨筆。但之所以將其選入冠以”美學名著”的此書中,則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所論之內容一定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一定涉及關鍵性的美學問題;在中國美學史上一定具有重要影響。它們雖不能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