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中國植物科學 中國植物學會 97870307648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1,2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改善民生的中國植物科學
ISBN:9787030764867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中國植物學會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13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中國植物科學在糧食、衣物、醫藥、環境等方面,尤其是近30年來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需求方面,積極響應國家關於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大食物觀等號召,選取了10個典型案例,從時代背景出發,講述了中國植物科學發展中的理論突破和創新實踐,重點反映了中國植物科學對於改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本書可讓廣大植物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及相關管理部門人員了解植物科學的研究和重大發現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防建設及改善民生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時也為植物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思路啟發,引導植物科技工作者繼續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勇於創新,攻堅克難,不斷推動植物科學進一步發展。

目錄

第一章 植物學在中國早期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中國典籍中有關植物及相關研究的記載
第二節 植物學在中國的起始
一、早期西方植物學著作的譯介與傳播
二、我國野外植物採集和分類的先驅——鍾觀光
第三節 靜生生物調查所及其他早期的植物學研究機構
一、靜生生物調查所的建立
二、靜生生物調查所的主要貢獻
三、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四、其他研究機構
五、中國植物學會的創立
第四節 野外植物採集和調查及重要發現
一、靜生生物調查所在雲南的植物採集和調查
二、秦仁昌的蕨類植物分類系統
三、水杉的發現
四、植物調查工作小結
第五節 抗戰期間我國植物生理學家的成就
一、李繼侗開國內植物生理學研究之先河
二、羅宗洛的植物生理學研究
三、湯佩松和西南聯大同事們的貢獻
四、茶館聚會催生超前40年的植物細胞吸水理論
第六節 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和交流
一、與國外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刊物和標本互換
二、與國外學術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
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四、派人出國進修和訪學
五、李約瑟和中英科學合作館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以植物志為載體的資源普查和研究助力國家建設
第一節 人類利用植物資源歷史久遠
一、植物為人類生存和繁衍提供寶貴資源
二、我國先民對植物資源的認知和利用
三、植物學先驅開展植物資源調查,為植物志編研開山鋪路
第二節 迫在眉睫,建設新中國急需摸清植物資源家底
第三節 艱苦創業,大規模野外考察支撐《中國植物志》編研
一、建機構團隊,定宏大願景
二、赴大江南北,閱浩瀚珍藏
第四節 ?薪嘗膽,《中國植物志》鑄就新的里程碑
一、籌備啟動,厚積薄發
二、同心協力,攻堅克難
三、夙興夜寐,終成巨著
第五節 奠定基礎,為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鋪路
第六節 數字技術使《中國植物志》更上一層樓
一、數字技術使《中國植物志》融入百姓生活
二、DNA條形碼技術助推植物物種快速精準鑒定
第七節 走出國門,《中國植物志》登上國際舞台
一、Flora of China開啟國際合作新征程
二、攀登高峰,揭開地球之巔植物精靈的神秘面紗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水稻——馴化與自然變異基因組理論突破,促進水稻育種跨越式發展
第一節 水稻的起源、馴化與中華文明
一、稻耕起源
二、水稻馴化
三、水稻與中華文明
第二節 中國稻作科學先驅
第三節 雜交水稻從中國走向世界
一、中國雜交水稻源頭創新
二、中國雜交水稻走向世界
第四節 從理論突破到領跑設計育種
一、水稻分子育種的理論基礎
二、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與相關基因分析
三、水稻基因組與分子育種
第五節 環境友好的綠色超級稻
一、超級稻
二、綠色超級稻
第六節 未來的中國盤中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從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到以「濱海草帶」為基礎的草牧業
第一節 生物種間雜交育種之難在小麥上取得突破
一、小麥藉助近親基因高產抗病
二、小麥遠緣雜交的技術難題
三、解碼小麥近緣植物基因組「天書」
第二節 以「濱海草帶」為基礎的草牧業
一、高效「以草換肉」的科技密碼
二、小麥近親與「濱海草帶」夢
三、不與主糧爭地的耐鹽鹼飼草
四、「濱海草帶」戰略規劃與科技創新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從莖尖脫毒到種薯革命
第一節 馬鈴薯進入中國的時間及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一、馬鈴薯的起源和傳播
二、馬鈴薯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
第二節 傳統的馬鈴薯繁殖方式導致嚴重的種薯退化
一、馬鈴薯的繁殖方式
二、病毒積累導致種薯退化
第三節 利用莖尖脫毒技術生產馬鈴薯種薯
一、莖尖脫毒在馬鈴薯中的應用
二、馬鈴薯莖尖脫毒的原理
三、莖尖脫毒體系的不足
第四節 用種子來種植馬鈴薯
一、馬鈴薯種子的優勢
二、四倍體馬鈴薯種子的探索
三、自交親和基因的發現為生產二倍體種子提供了可能
四、第一個概念性雜交種的問世
第五節 馬鈴薯種子雜交的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頂層設計導向重大突破——諾獎成果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
第一節 在那瘧疾大流行年代
第二節 挑戰國際權威,發掘抗瘧新葯
第三節 青蒿素等系列抗瘧葯的發現
第四節 青蒿素——中國援外的亮麗名片
第五節 青蒿素髮現與應用的啟示
一、國家需求和精巧組織,激發了科學家的原始創新能力
二、中醫藥寶庫博大精深
三、科學家們的奉獻與犧牲精神可歌可泣
四、青蒿素是推動大科學發展的特殊小分子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從植物多樣性理論到獼猴桃產業
第一節 獼猴桃栽培利用概要
第二節 野生獼猴桃的多樣性
第三節 馴化與育種瓶頸的突破
第四節 遺傳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