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元性創新的實現路徑與方法-基於企業創新網絡的視角 9787030769763 李正鋒 張倩 高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1,1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雙元性創新的實現路徑與方法-基於企業創新網絡的視角
ISBN:9787030769763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李正鋒 張倩 高蕾
頁數:26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850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雙元性創新是企業在開發現有創新能力的同時,探索長久競爭優勢新機遇的創新活動。尋求雙元性創新平衡一直是學術界和企業界待解難題之一。《雙元性創新的實現路徑與方法——基於企業創新網絡的視角》從企業創新網絡的視角,*先在理論層面揭示了企業創新網絡的構建、運行與演化機制,以及企業創新網絡與知識流動促進雙元性創新活動實施的路徑和方法;其次結合理論研究和實地調研訪談構建了相關概念模型,基於有效樣本數據對所提概念模型和假設進行了檢驗,進而在實踐層面進一步探討和總結了華為、中興等本土知名科技企業的雙元性創新的經驗;*後得出在企業創新網絡模式下提升知識流動效率可以有效平衡和促進雙元性創新活動的基本結論。

精彩書評
本書適合技術創新管理領域的高校師生、研究者以及企業管理者閱讀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 1 研究背景 1
1 2 研究問題和創新點 6
1 3 研究框架、技術路線與研究方法 8
第2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13
2 1 理論基礎 13
2 2 雙元性創新的相關研究 34
2 3 企業創新網絡的相關研究 41
2 4 知識流動的相關研究 47
2 5 高管團隊承諾的相關研究 54
2 6 現有文獻述評 58
第3章 企業創新網絡運行機制 61
3 1 企業創新網絡的界定 61
3 2 企業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徵 66
3 3 企業創新網絡的合作關係 68
3 4 企業創新網絡的構建與演化 70
第4章 企業創新網絡對雙元性創新的影響 87
4 1 雙元性創新的界定 87
4 2 雙元性創新平衡機制 89
4 3 企業創新網絡中影響雙元性創新的關鍵因素 95
4 4 企業創新網絡中雙元性創新的實現路徑 99
第5章 知識流動效率對雙元性創新的影響 109
5 1 企業創新網絡中的知識流動 109
5 2 企業創新網絡中知識流動效率的評價研究 115
5 3 知識流動效率影響雙元性創新的關鍵因素 128
5 4 知識流動效率對雙元性創新的影響路徑 132
第6章 理論模型和研究設計 138
6 1 研究假設的提出 138
6 2 理論模型的構建 145
6 3 變量選擇與測度 146
6 4 調查問卷設計 151
6 5 數據收集 154
第7章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160
7 1 樣本描述性統計 160
7 2 正態分佈檢驗 161
7 3 信度和效度檢驗 164
7 4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178
7 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186
7 6 結果分析與討論 194
第8章 企業創新網絡與雙元性創新的關係:多案例比較研究 199
8 1 案例研究設計 199
8 2 案例企業的基本情況 201
8 3 案例內分析 202
8 4 多案例間比較分析 209
8 5 案例總結 217
第9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218
9 1 主要結論 218
9 2 管理啟示與對策建議 222
9 3 研究局限與展望 226
參考文獻 228
附錄 246
附錄1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的訪談提綱 246
附錄2 企業創新網絡與技術創新管理的調查問卷 248
後記 251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1 1 研究背景
1 1 1 現實背景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方式,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域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
從國際上看,全球科技革命浪潮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高精尖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正在引領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發生深度調整。科技革命醞釀巨大變革力量,當技術本身或其使用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時,就會出現拐點,帶動相關科技及產業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曾經錯失世界科技革命的重大歷史機遇,當今的信息化深度革命為我國提供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好的機遇窗口,全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是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途徑,也是我國從創新大國走向創新強國的戰略選擇。
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科技發展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躍升轉變的歷史新階段。截至 2020 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 11 234 1 萬人,居世界*位,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總量位居全球前列,科技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縮小 。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我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活力源泉,是各國研發投入*活躍的主要載體,也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主體和決定性力量。從美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實踐來看,一系列劃時代的原始創新都直接來源於企業。例如,美國通用公司貝爾實驗室在通信領域、波音公司在飛機領域、福特汽車公司在汽車生產領域、杜邦公司在化工領域、美孚公司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微軟和英特爾公司在計算機領域的原始創新,為美國科技領先做出重要貢獻,推動美國和整個世界的科技發展。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正在從以模仿製造和引進技術為主轉向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與自主研發產業化相結合的新階段。產業技術發展階段變化要求我國由政府主導的科技創新模式向市場導向的企業引領創新模式轉變。2021年,我國各類企業研發經費超過2 15萬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的76 9%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增強,企業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研究人員和發明專利的占比均超過70% 。
在發達國家不斷對我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限制和打壓的國際背景下,企業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是我國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難題,而實施雙元性創新是這一背景下的有效嘗試。雙元性創新即企業同時進行開發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活動。通過開發性創新,利用現有知識和資源進行漸進式、風險較小的創新活動,以保證當前穩定的收益和生存需要。通過探索性創新,利用不同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開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需求。然而探索性創新需要更多研發投入、更長週期的研發積累,創新風險比較大,創新收益也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在開發現有創新能力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實施開發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活動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選擇。以華為、中興、比亞迪、海爾、格力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之所以能夠成為各自行業的領先者,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們能夠在進行開發性創新的同時,不斷推動探索性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企業實踐和學者的研究中,對於企業雙元性創新行為一直存在著爭議。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創新導向,它們在創新目標、創新結果、組織結構、文化氛圍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企業很難平衡兩種創新行為,追求兩者之間的平衡會對組織績效產生負向影響。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平衡探索性創新與開發性創新的重要性,並試圖從具體方法上研究解決探索性創新與開發性創新的悖論問題(李國強等,2019)。雙元性創新所代表的矛盾性思維和管理模式對於轉型時期的中國企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中,企業經常面臨著開發已有的創新能力與探索新的發展機會的矛盾。如何在保持原有競爭優勢的前提下,開展新的創新活動,尋找和培育企業發展的新能力,成為很多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企業要處理好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之間的矛盾關係,單靠自身內部資源的挖潛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創新風險很大。所以企業需要在產業鏈上尋求多樣化的合作夥伴,獲取和吸收更多的外部資源,實現資源互補、優勢互補,在獲得穩定的短期收益的同時,構建起長期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隨著技術高速發展、技術開發時效性不斷提高、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企業傳統的創新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發展和複雜的市場環境。在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的時代特徵下,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的基本結構、企業中資源流動和生產要素配置的方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企業之間合作創新已成為企業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獲得新技術和新市場的戰略選擇。從企業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企業正處在艱難的轉型期,眾多企業在發展規模、技術創新的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技術創新存在分散、封閉、缺乏整合等突出問題,企業之間技術壁壘嚴重,缺少研發合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協作大多也是分散進行的,企業的新產品研發與大學、研究機構的科研項目分離嚴重,使得大學和研究機構向企業轉移科研成果比較困難。此外,當今科技發展的跨學科特徵愈加明顯,創新過程變得越來越複雜,沒有一個組織能在資源和相關技術領域取得完全優勢,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和管理創新的方式方法面臨著創新實踐新情境的挑戰,使得創新效率和質量難以快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雙輪驅動”的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和推廣開來。我國企業面臨的嚴峻境地,使構建和發展企業創新網絡成為我國越來越多企業的普遍共識,也成為當前技術創新管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
實踐表明,構建或加入企業創新網絡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已為國內外眾多企業所採用。Rothwell(1991)考察了歐洲中小製造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後指出,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有建設意義的活動,有很多證據表明現在的很多技術創新成果都來源於企業創新網絡的成功構建,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開放式創新更有利於成功實施創新活動。實際上企業與創新網絡中其他主體之間形成的相互依賴共生關係,是其獲取外部知識和資源的重要渠道,企業既可以整合和利用網絡中的創新資源,獲得溢出效應,又可以協同技術攻關,減少創新風險。特別是在各國重點投入顛覆性技術領域,技術創新的複雜性遠遠超過單個組織的能力,創新突破需要大量的學科交叉知識和專業人才合作才能實現。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企業創新網絡是企業為適應技術創新的複雜性而尋求優勢互補效應的一種新型組織範式。然而無論是現實關注還是已有研究,都似乎對企業創新網絡的形成和拓展如何影響雙元性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本書從企業創新網絡的視角,重點關注網絡結構嵌入和關係嵌入對推動企業雙元性創新活動的具體影響作用,為企業同時實施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活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議。
1 1 2 理論背景
本書中雙元性創新指的是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其初始概念來源於雙元性組織。雙元性組織意在說明企業的組織架構要能有效運作當前事業和適應未來變革,並且企業能夠根據創新所處的不同階段進行適應性調整以實現創新戰略目標。此後,March(1991)在組織學習背景下描述了探索和開發活動之間的*立性,奠定了雙元性創新的分析框架。從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的內涵來看,探索性創新更多是技術導向,傾向於研發新的技術產品或服務,創造需求,佔領未來市場;開發性創新則更多是市場導向,傾向于迎合現有市場的主流消費需求,佔領更多的細分市場。關於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之間的關係,學術界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探索性創新活動和開發性創新活動遵循不同的邏輯,需要不同的戰略結構、思維方式和文化,而且都有自增強和路徑依賴的特徵,兩種創新方式會爭奪有限的組織資源(March,1991;彭華濤等,2022a)。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探索性創新活動和開發性創新活動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即強調同時開展高水平的探索性創新活動和開發性創新活動的企業更容易成功(範麗繁和王滿四,2022),組織需要延續並改進現有產品或服務以保證當前穩定的收益,同時也需要不斷地適應外部的動態環境並進行探索性創新以滿足未來發展。還有一種觀點指出雙元性創新包含了”平衡維度”和”組合維度”兩個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方面,平衡維度是指探索性創新與開發性創新之間的差值,也就是相對的均衡程度,組合維度是指探索性創新與開發性創新的絕對數值,也就是二者總和(或乘積),認為同時實施探索性創新活動和開發性創新活動能夠讓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能力更強一些(Cho et al ,2020)。
目前關於雙元性創新的研究還存在諸多爭議,原因在於不同學者對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關係的研究角度不同。例如,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之間究竟是競爭的還是互補的?在不同層次和條件下,如何解決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之間的競爭關係?同時進行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的前因變量及影響作用如何?對於這些問題,不同學者從組織行為理論、技術創新理論、戰略管理理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為本書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書在借鑒社會網絡理論和知識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將企業總體技術創新能力融入對雙元性創新平衡的辯證思維框架中,使矛盾論中關於二元有機平衡的思想在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研究中得到應用,豐富和深化雙元性創新的研究成果。
企業創新網絡作為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