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與融通-中國古代藝術核心價值之維 魯慶中著 978710023139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68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調適與融通-中國古代藝術核心價值之維
ISBN:978710023139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魯慶中著
叢書名: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系列叢書
頁數:37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898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和
書法之「丑書」,究竟是「以丑為美」還是「化丑為美」?
面對當代藝術美醜難分的窘境,《調適與融通》援引嚴復先生「祖先擬其大,祖孫沒有專其精」之喟嘆,回歸中國古代藝術,考鏡中國藝術精神之內核。
深入各藝之演化,打通諸藝之經脈,從萬千「形」態抽繹不變之「神」,以觀其大,以辨美醜。旁徵博引,布局周嚴,圖文並茂,是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精神的入門讀物。

內容簡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僅有的沒有中斷的文化。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中文化。中文化是指中華民族信中、尚中、求中、執中、用中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體系。主要內涵和特質體現在五個方面。

作者簡介
魯慶中,河南鄲城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文藝美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藝術理論、古代哲學、古代文學等教學與研究。曾出版《道家精神與中國文化》《楚辭通典》《河洛思想文化史》《孟子選注》等著作多部。

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中華民族之初心
第一節 求「中」
一、「中」之文字考
二、先秦文獻所見之「中」觀
第二節 致「和」
一、「和」之文字新考
二、「和」之觀念演化
第三節 達「道」
一、「道」之文字考
二、千行千道,道通為一
三、至道:執中達和
第二章 書法: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第一節 何謂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一、書法之文化地位
二、中國文化與藝術之「中」
三、極高明而道中庸
第二節 楷書:和諧「至中」的漢字形體
一、精神驅力:儒、道互補
二、儒道互補與形體演變
三、形體的完成:鍾繇、王羲之
第三節 顏體:中國精神之「正」
一、顏真卿及其作品
二、顏書:「剛大中正」
三、書如其人
四、顏體精神:正道
第四節 美學原則:中道的光譜
一、技法之「中道」
二、正身以和心
三、筆法:執筆之正與用筆的調和
四、結字,章法:允執厥中
五、形上之虛靈「中」境
第三章 繪畫,道也
第一節 論「畫」
一、何謂「畫」
二、「畫」之形而上學
第二節 線條審美:中鋒用筆
一、遠古:粗疏
二、先秦:精緻
三、秦漢:飛動
四、魏晉:「中鋒用筆」的確立
第三節 西方繪畫寫實主義概說
一、「寫實主義」之檢討
二、寫實主義的發展階段
第四節 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一、人物畫:寫「神」對「形」的牽引
二、山水畫:寫「意」對「形」的牽引
第五節 中國繪畫境界的中庸主義
一、「在中」的造型法則
二、「韻」乃「氣」之「中和」
三、「韻」居「氣」「法」之間
第四章 樂者,和也
第一節 中國音樂的緣起與盛衰
一、祖先開其大
二、娛樂化的秦漢音樂
三、盛大輝煌的隋唐樂舞
四、宋后音樂的世俗化
五、繼聖絕學,任重道遠
第二節 大樂之和
一、國命之樂
二、「八書」的視角
三、周代的禮樂之和
四、樂之中道
五、律歷的諧和
第三節 中國音樂:線道
一、中國音樂的獨特性
二、旋律之線
三、線之韻
第五章 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性與綜合性
第一節 中和精神: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驅力
一、分別精神
二、獨立性與差異性
三、中國藝術的融通與互攝
第二節 琴、棋、書、畫的整一性形構
一、「四藝」架構的凝固
二、「四藝」之內在融通
三、「四藝」架構之完型
第三節 詩、書、畫、印的「化和」
一、從分頭行進到簡單拼接
二、詩、書、畫形散而神漸趨近
三、「四藝」一體化的形聚而意通
四、「四藝」神形渾然一體
第四節 古代戲曲的熔鑄
一、分化與融匯
二、涓涓細流
三、匯成江河
四、中國戲曲的個性
參考文獻
后 記

作者簡介

精彩書摘
后 記
書稿未定而定:說定,是文字已經敲完;說未定,實在是醜媳婦見公婆,心中慌慌,不敢言定。總想再補充幾句。
早年喜歡念西方哲學。西方哲學追求本質,概念確定,邏輯謹嚴,其性近「方」。後來多讀中國哲學,方覺宇宙如易,萬物皆卦,爻變而卦變,卦變而物變,一物變而萬物變,牽一髮而動全身;物物關聯,際之不際,不際之際,互融互攝,大化流行,渾淪一體,道通為一,感而遂通,亦是世界真相。其性近「圓」,更覺親切。
本書立足於中國哲學的整體論,儒道墨法,皆為中華文化之一面,不論差別,功能不同,互融互補。所以,概念取用,皆從整體論出發。莊子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齊物論》),得「中」可以因應無窮,「中」既是核心論題,也是總課題之主導精神所在。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要談論好「中」,就事論事還不行,於是就涉及與「中」最為親近的概念「和」。「和」是天和、人和與心和,是「中」的目的,所以「中」「和」常常連用。莊子又謂「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齊物論》),即是說居「中」消除兩端的對立而致「和」,就是「道」之關鍵。所以,「道」兼「中」「和」。據此,中華民族之初心章即取用「中」「和」「道」三個觀念,一是根據「中」「和」觀念在中華文明之初的原發性,一是根據「道」對「中」「和」的兼容性與其開物的深刻性。此外中國早期雖有重要的哲學概念如德、仁等,但這些是倫理學、政治學的範疇,不及「中」「和」「道」更為本原,更有高度,更近於藝術。
基於中華民族「中」「和」原初的價值觀念與「道通為一」的融通精神,本書的結構也做了對應的安排。前面分述了中國最為重要的幾種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音樂的中道意蘊,亦注意到了幾種藝術之間深層的融通。只是能力所限,沒能涉及更多的藝術形式;即使在所談論的幾種藝術中,也沒能面面俱到,只能以點帶面,談論了其中自己認為最為重要的幾個問題,稍覺單薄。最後一章論述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綜合融通問題,涉及了兩種路向的綜合性藝術:雅化的一路為「琴棋書畫」的整一性與「詩書畫印」的「化和」,俗化的一路為戲曲藝術。這些都體現了中國藝術居「中」博涉、融通「和」化的綜合性精神。
本書問題的探討是對中國藝術精神的一次尋索,而西方藝術則是觀照中國藝術的鏡鑒。本書正是將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進行對比,來突出中國藝術「執中」與融通品格的獨特性的。只有異質藝術的互相比照,才能顯示出其各自的特點,我們也才能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對於外來的藝術及其觀念,我們才能有正確的取捨。對於如何發展中華民族的藝術,我們才能有更堅定更正確的立場與信念。
眼下即有一場來自中國書法界的關於藝術觀念的紛爭。起因是多年以來「丑書」派與「楷書」派的互相否定。「丑書」派多突出強調書法的創新,追求書寫的極端個性化,主張藝術是個人的事情,其書作搞怪,背離傳統,乖違世俗,不被大眾接受,被認為是「丑書」。而丑書派卻提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自命為「藝術書法」,將丑書的創作升華到了理論的高度,以區別於普通人所理解的「書法藝術」。他們批評大眾化的「楷書派」書法藝術為「小兒科」「館閣體」,呆板、機械,甚至認為楷書不是藝術,用他們的話說只是「寫字」。「楷書派」代表了書法的傳統派。他們批評「丑書」派徒稱創新,卻無視傳統,無楷書基礎,缺乏功力,胡寫亂畫,欺世盜名,欺人自欺。從書法理念上講,一些傳統派的書法家認為,書法,不能把它作為純藝術,它還是文字,是繁衍了幾千年且現在還在使用的文字,對它要有敬畏,即是說書法還有實用的、嚴肅莊重的面向。雙方的爭論,已由書法作品的批評上升到了形上的理念。一方認為自己是「藝術書法」,是純藝術,純藝術不需要常人理解、接受,指責對方是非藝術;一方稱書法傳統上本不是純藝術,指責對方錯解、歪曲傳統,揀西方概念,拾人牙慧。對於這種藝術觀念的衝突,讀了本書,不知讀者諸君會有怎樣的思索和看法?
本書的寫作,最應該感謝的先生,就是劉太恆老師。本書課題的確定、題目的設計、觀點的推敲,甚至文字的潤色等一系列的環節,本人都與劉老師進行過多次的溝通、討教,老師百忙當中,都認真回答,從不吝惜。本書處處留有老師的心血與教導。本人至為感念,恭敬獻上至誠的感謝!
魯慶中
2022年9月7日

前言/序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中文化。中文化是指中華民族信中、尚中、求中、執中、用中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體系。其主要內涵和特質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
人生天地間,首先關注的是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古人通過對天地運行變化的長期觀察,形成了以下觀念:
其一是天地之中的觀念。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中間。北斗星「運乎天中」,地中則在嵩洛地區。地中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即地中自然環境條件最好,最適合人類繁衍生息。顯而易見,這裏的「中」既是描述空間方位的概念,也是表達價值的概念。「天地之中」觀念的形成,標志著中華民族原初的宇宙觀已經確立起來。
其二是「天圓地方」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增加和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天「大」、地「廣」,認識到了宇宙的無限性、事物的多樣性。
其三是萬物皆「易」,都是恆變無常的。何謂易?生生不息之謂易。宇宙的本質就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創新的過程。
其四是天人合一的觀念。人與自然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天地與人是共生、共存的有機整體。
在這些觀念形成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對於事物形成、發展、變化的極其重大的意義,從而提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論斷。沿著這一思維路向,後世思想家則進一步強調:「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並將「中」稱為「天理」,認為「天下之理統一于中」。這樣,以「天地之中」觀念為基礎,中華傳統文化以「中」為核心的精神體系便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起來。二、中是中華民族認識事物、推動事物發展的方法論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必然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物,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人們逐漸總結、形成了以下認識事物、推動事物發展的方法。
首先,將構成天地萬物的各種要素,歸結為「陰」「陽」兩個方面。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物兩體」等論斷。強調任何具體事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兩體」,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是事物存在、變化和發展的基本法則。
其次,強調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平衡,人和事物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平衡,是人和事物存在、發展的前提。當某一事物內部各方面處於高度和諧、平衡狀態時,即謂之「中」。反之,則為「不中」。「中」既是對事物良好狀態的描述,又是對事物良好狀態的評價、肯定。因此,「求中」也就成了人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和價值選擇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再次,「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即是說,在治理民眾、處理各種政事時,要注意傾聽各方面的意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採取「適中」的方針措施。從而實現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這種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最後,執中致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為本,和為用,執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夠促使事物各適其位,遵循規律、繁衍生息。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