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漢英對照) 陸羽 97873132948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茶經 (漢英對照)
ISBN:978731329482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
著編譯者:陸羽
頁數:16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633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本書彩色印刷,圖文並茂。
2 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專業的環保知識。
3 專家撰寫與審閱,確保專業性。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陸羽《茶經》的英文全譯本,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目前英譯本有數種,最早的當系BritannicaEncycropedia(1928)中的對《茶經》的節譯本,WilliamH Ukers所著AllAboutTea中的《茶經》亦系節譯本,而由美國FrancisRossCarpenter所譯TheClassicofTea(1974,1995)雖為全譯本,但為學者評為非嚴謹學術之作,為通俗水平譯作。2015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俄、西、葡、阿五種語言的《茶經》外文版,其中英文譯本存在較多「硬傷」。本書按照原文、譯文和譯文編排,主要是方便讀者閱讀,茶經一共分十部分,分別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以及十之圖。譯者全部親自翻譯全文,每個字句經過反覆推敲,可謂精心細雕之譯作。本書可以供茶文化研究人員,翻譯人員、大學教師和學生等對茶文化有興趣的人士閱讀研究。

作者簡介
邱貴溪,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英語)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專家庫入選專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在《中國翻譯》《中國科技翻譯》和《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若干篇有影響力的論文,主編《英漢雙向法律詞典》1部、《商務英語寫作》及《WTO基礎知識選讀》教材2部,擔任《茶知識100問》英文審校。在國際知名律師行孖士打律師行(Johnson Stokes & Master)工作1年,出訪過近60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專事研究中華經典專著外譯。

目錄
卷上
Part One
一之源
Chapter One The Origin of Tea 003
二之具
Chapter Two The Tools for Tea 010
三之造
Chapter Three The Processing of Tea 019
卷中
Part Two
四之器
Chapter Four The Utensils of Tea 027
卷下
Part Three
五之煮
Chapter Five The Boiling of Tea 061
六之飲
Chapter Six The Drinking of Tea 072
七之事
Chapter Seven The Legends of Tea 078
八之出
Chapter Eight The Plantation Region of Tea 117
九之略
Chapter Nine The Omission of the Tea Tools and Utensils 127
十之圖
Chapter Ten The Graphic Description of Tea 130
附錄一《茶經》中計量單位和換算表
Appendix1 Unit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The Classicon Tea with Conversion Table 131
附錄二唐代的十「道」和十五「道」一覽
Appendix2 A List of Ten「Dao」 & Fifteen「Dao」 in Tang Dynasty 13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33

前言/序言

在中華民族1萬年的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茶的發現和使用幾乎可以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比肩。每當我們看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和世界、禪茶一味」「中國茶,世界香」等表述時,我們知道中國茶不僅是一款飲品,更是承載了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文化產品。飲茶是一種生活方式,茶道更是一門深邃的哲學。
唐代陸羽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的茶文化經典。《茶經》是一部茶學的百科全書,原文雖然只有9042字,但內容非常豐富,涉及植物學、史學、文學、藥理學等學科。《茶經》不僅是一個研究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一把品味東方智慧、體驗生活藝術的珍貴鑰匙。然而,對於非中文讀者來說,通過這扇窗口,探索並理解這部茶學經典卻顯得困難重重。雖然,之前有國外學者嘗試翻譯過《茶經》,但都不是全譯本。今天,我高興地看到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邱貴溪先生歷時3年,獨自一人完成了這部巨著的英文翻譯工作。邱貴溪先生有較深厚的英文語言專業功底,曾經主編過《英漢雙向法律詞典》,從事國際交流工作近10年,出訪過近60個國家和地區,對中西方文化差異以及目標讀者如何理解《茶經》有比較清晰的把握。邱貴溪先生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對原文每個字反覆推敲,可謂精雕細琢。這一點,我們從《茶經》的英文書名、《茶經》10章的目錄標題以及大量排比句的翻譯可見一斑。
《茶經》譯著的出版可以讓非中文讀者感受到這部經典著作的魅力。讀者能夠通過字裡行間觸摸到《茶經》的靈魂,深入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就像品味一杯香茗,讓我們從喧囂的世界里品味到生活的寧靜、人生的深度和廣度。
願這部譯著能在東西方之間搭建起橋樑,促進文化融通,促進民心相通。
劉仲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2023年秋于湖南長沙
譯者序言
中國唐代陸羽(733—804年)著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今年是陸羽誕辰1290年,所以今年出版陸羽《茶經》漢英對照版有特別的歷史意義。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令中國茶界非常驕傲的事情。
本人是喝大碗茶長大的,對茶有著揮之不去的情感。後來到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擔任國際交流學院院長近10年,出訪過近60個國家和地區。在對外交往中,茶自然是交流的重要載體,但我發現外國友人喝斯里蘭卡等國家茶的人較多,喝中國茶的人甚少,知道《茶經》的更是寥寥無幾,於是萌發了要把這部巨著翻譯成英文的想法,以便外國友人能準確理解中國茶和茶文化。
國外也有人翻譯過《茶經》,但不是全譯本,只是摘要翻譯,如美國作者威廉·哈里森·阿克斯(WilliamHarrison Ukers)在AllAboutTea(《茶葉全書》)中,對《茶經》四之器「風爐」一節,僅用了一句就帶過了:「Astoveismade of brass,iron,or mud in the shape of an ancient tripod 」國內先前也有人翻譯過《茶經》,但存在多個名稱譯名不準確的情況,如「風爐」譯為「brazier」(烤火的火盤),「釜」譯為「wok」(炒菜的鍋),或是對「唐煮」「宋點」「明泡」不了解,對唐代的煮茶卻用了「brew」(泡)一詞。
由於中外文化的差異,我們中國文化的語境是區分「湯」和「羹」的,英文卻沒有。有時候我們中文的一個詞,如《茶經》文中的「池」,英文就有「pond」和「pool」之分,到底是用「pond」還是「pool」均有講究。另外,《茶經》有諸多唐代計量單位的名稱,在翻譯時不可以直接轉換成國際計量單位,否則就是對中國傳統計量單位的重大缺失,這些都是對譯者的巨大考量。
本書原文以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南宋咸淳刊百川學海本《茶經》為底本,參校明以來多種版本,白話文採用沈冬梅研究員的譯文,在此表示感謝。翻譯《茶經》的過程中,得到了同事黃佳怡(文字輸入)以及朱昌言(繪製插圖)的大力支持,最後,美國麻省文理學院的本·亞伯拉罕·卡恩(Ben Abraham Kahn)教授對英文譯文進行了校閱,在此一併致謝。
邱貴溪
2023年春于上海市古北路620號博觀樓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