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傑出科學人才的成長-心理傳記與生命故事的視角 鄭劍虹 97875117455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央編譯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傑出科學人才的成長-心理傳記與生命故事的視角
ISBN:9787511745514
出版社:中央編譯
著編譯者:鄭劍虹
頁數:2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67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生命故事和心理傳記學的視角對我國傑出科學家的成長過程進行理論與實證研究。作者將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結合,探討了我國院士、長江學者、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者這三類群體的成長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了我國傑出科學家的生命故事與其學術成就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傑出科學創造性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提出相應建議。本書可供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人員閱讀,也可作為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鄭劍虹,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博士。現任嶺南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心理傳記學與生命敘事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論自強人格》、《心理傳記學手冊》等專著、譯著和教材9部,主持和參研省部級課題7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各級政府獎4次。研究興趣為心理傳記學、人格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背景與意義1
第二節文獻梳理與分析5
第三節思路與方法10
第二章我國院士群體的成長特點15
第一節生於新中國的院士群體的成長特點與影響因素15
第二節生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院士的成長特點及影響因素30
第三節生於新、舊中國的院士群體的成長特點比較39
第三章「長江學者」與「挑戰杯」競賽獲獎者的成長特點45
第一節「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群體的成長特點45
第二節潛在科學創新人才——「挑戰杯」全國競賽獲獎者群體的
成長特點56
第四章我國院士的科學精神:心理傳記學的探索67
第一節什麼是心理傳記學67
第二節潘菽院士的心理傳記學研究80
第三節袁隆平院士的心理傳記學研究100
第五章「長江學者」與「挑戰杯」全國競賽獲獎者的生命故事研究119
第一節生命故事訪談法及其分析技術119
第二節青年「長江學者」的生命故事研究129
第三節「挑戰杯」全國競賽獲獎者的生命故事研究143
第六章我國傑出科學人才成長特點、影響因素與教育建議163
第一節我國傑出科學人才的成長特點與人格特徵163
第二節影響我國傑出科學人才成長的主要因素分析168
第三節理論思考與結論173
第四節我國傑出科學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建議178
參考文獻185
附錄195
附錄1生命故事訪談提綱195
附錄2生命故事訪談逐字稿轉錄範本196
附錄3新中國出生院士的人格特徵公眾觀調查問卷197
附錄4成就動機量表198
附錄5積極心理資本問卷200

前言/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進入21世紀,國際人才競爭日益加劇,各國為保持本國的競爭力,形成優勢領域和前沿成果,紛紛有針對性地實施高端人才計劃,以吸引各類傑出人才。通過設立高端科研人才計劃,為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厚待遇和良好科研條件,以此吸引和留住人才,成為各國人才政策中的重要內容。許多國家都根據自身需求,在不同層面上設立高端人才計劃,吸引不同層次的高端人才。例如,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於2008年設立的澳大利亞榮譽研究員計劃,每年吸引15名世界最高水平研究員和領軍研究人才在澳大利亞從事研究和教育活動。受資助者5年內可獲得最高300萬澳元的經費支持。超級科學獎學金計劃則為國內外最優秀的職業早期研究人員提供每年7 25萬澳元的工資和2萬澳元的研究經費。2000年,加拿大政府推出了加拿大首席研究員計劃,計劃到2010年為加拿大吸引和留住2000名最優秀的科研人才。加拿大政府進一步於2008年設立了優秀首席研究員計劃,並於2010年為加拿大的大學吸引了19名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員。法國於2008年推出了優秀客座教授計劃,優秀客座教授計劃分長期年輕客座教授、長期資深客座教授、短期資深客座教授,以吸引不同層次的外國優秀研究人員。長期年輕客座教授面向處於職業生涯前半期、經過數年工作並在國際上獲得一定聲譽的年輕科研人員提供支持,入選者可獲得50萬歐元的資助;長期資深客座教授面向處於職業生涯後半期的、國際公認的、有能力組建團隊開展前沿研究的高水平資深科研人員提供支持,入選者可獲得100萬歐元的資助;短期資深客座教授主要是邀請高水平科研人員到法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停留1年半到2年,幫助法國科研隊伍儘快掌握新興領域的知識。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推出了通過提供高額研究經費和研究職位吸引本國高端人才回歸的計劃。如,印度在2008年底,推出了「傑出印裔科學家/技術專家計劃」,目標是通過高額資助吸引印裔領軍人才回歸印度,增強印度的科學技術競爭力;俄羅斯政府在2009年投入了8億美元的資金,用來支持海外俄羅斯科學家在俄羅斯從事科學研究,讓更多的人才回歸俄羅斯;法國國家科研署於2009年啟動了「博士后回歸」計劃,該計劃將對每個入選對象在3年內提供60萬-70萬歐元的科研資助,從而使他們回歸法國並有條件組建一支小型科研隊伍開展科研攻關;新加坡在2013年推出了新加坡科學家回歸計劃,希望通過為那些在海外著名大學、實驗室等工作的頂尖的新加坡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5年的高額資助,將他們喚回到新加坡工作,從而為新加坡成為全球研發中心推波助瀾(烏雲其其格,2018)。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文件。2006年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公布,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同年還發布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築牢創新根基:「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對青年人才開闢特殊支持渠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和吸引政策推動教育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上,多次強調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要廣泛吸引海外優秀專家學者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服務。」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我說過,要把我們的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業,就要有這種眼界、這種魄力、這種氣度在人才選拔上要有全球視野,下大氣力引進高端人才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只要是優秀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
在上述背景下,我國在原有院士制度的基礎上,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進一步實施了系列人才計劃。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中央組織部等部委聯合推出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以及與「」并行的定位於國內高層次人才培養與支持的「萬人計劃」等。這些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為培養我國傑出科學人才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國傑出科學家是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萬人計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人員為主體構成的國家高層次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對傑出科學人才的培養和支持。1955年,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產生,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據201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於1994年6月設立。據2019年3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857人,包括資深院士403人;另有外籍院士65人。已故院士213人、已故外籍院士17人。
2008年12月,中央決定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用5到10年時間,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有重點的引進並支持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一般應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不超過55歲,引進后每年在京工作不少於6個月,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1)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2)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3)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創業人才;(4)國家急需緊缺的其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截至2018年,已分十四批引進7069名海外高層次人才。
「萬人計劃」由中組部、人社部等11個部委聯合推出,於2012年啟動,是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并行的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定位於國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支持,包括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三個層次。這一計劃準備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第一個層次的傑出人才,其計劃支持100名處於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科學研究有重大發現、具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人才。第二層次的領軍人才,計劃支持8000名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創新創業人才,包括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和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等類別。第三層次的青年拔尖人才,計劃支持2000名35周歲以下、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創新前景的青年人才。截止2019年2月,共有四批5000多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
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延攬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 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 帶動國家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1998年8月,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包括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青年學者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截止2018年,共有2199名特聘教授、948名講座教授、704名青年學者入選。
總之,新世紀以來,對於傑出科學人才的支持和培養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人才政策和國家戰略。因此,對傑出科學人才的成長特點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第四章 我國院士群體的成長特點研究
本章分別選取新舊中國出生的院士進行研究,並進行兩者的比較分析。新中國出生的院士主要為工程院院士,舊中國出生的院士選擇20世紀30、40年代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進行研究。
第一節 新中國出生的中科院院士的成長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
一、引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中國科學界優秀精英的集中代表,對他們的成長成才研究一直是近年來學術界的一個熱門領域,而目前對出生在新中國這一新環境下的中科院院士的群體研究甚少。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於被侵略被壓迫的舊中國,50,60年代的新中國相對於30,40年代的舊中國,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當家做主,人們建設國家的熱情和成就動機空前高漲,不僅政治穩定,而且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一番新的氣象,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在這個年代出生的個體與舊中國出生的相比,無疑是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而在這個新的成長環境下的創造性傑出科學人才又有怎樣的成長特點呢?
基於此,本研究以新中國出生的中科院院士為研究對象,採用歷史測量法和內容分析法擬研究35 位新中國出生的中科院院士,通過探討該群體的職業生涯發展和家庭背景變數,來了解該群體的成長特點及其影響因素,試圖從中發現或總結一些規律性或有啟發性的結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挑選出能夠收集到詳細資料的 35 名新中國出生的院士作為研究對象,所選取的院士出生在50-60年代期間。
(二)研究變數
對 35 位新中國出生的中科院院士的傳記、訪談錄、新聞採訪、相關文獻以及網際網路上的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分析家庭背景、職業發展歷程等變數。研究表明,家庭背景與個體的科學創造性有密切的關係[6],許多科學領域強調職業發展歷程等社會背景因素對個人成就的決定作用[7]。通過考察上述變數,以了解新中國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成長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第五章 潘菽院士的心理傳記學研究
本章將從心理傳記學的視角來探討我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潘菽院士(學部委員)如何從實驗心理學研究轉向理論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以了解其心理學思想與其生命故事的關係?在探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