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45 ISBN:9787553120768 出版社:巴蜀書社 著編譯者:李怡 毛迅 頁數:35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565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知識與思想的意義上,本輯有一些文章是值得推薦的,譬如《「聲音」的技藝與修辭:郭沫若的戰時演講動員》,以及《論川藏茶馬古道與藏地文學的現代新變》,還有《小報緣何寫新詩——文人的新詩接受機制與另類建構》,等等。這些文章無疑挖掘出了許多知識,然而這些知識是有意味的知識,它們的書寫形成了各自的召喚結構,有可能帶來新的理解和進一步思考。演講這件事,歷史悠久,讀《尚書》,許多文字即從口吻可知,那就是演講,譬如《牧誓》。那麼到了抗戰時期,郭沫若的演講與我們的演講傳統之間,何處有「通」,何處是「變」,這裏可以挖掘者甚多,而思想和意義將呼之欲出。至於茶馬古道與藏地文學,這一對詞語本身就帶來激動和想象,知識的考據能夠形成某種對歷史的新認知甚至是人類學意義上的新理解。於是,文章里的知識就成為有較大意義的知識。那時候,藏地文學在漢地現代與藏地傳統之間,加上遙遠印度的可能性影響,構成了一個動態結構,讓人聯想到王明珂的《羌在漢藏之間》。另外,《晶報》與新詩的問題,值得細緻探尋。知識的發掘描繪了「新」與「舊」之間富有歷史感和意義空間的風景,可以協助我們擺脫新文學史的某些成見。 知識的意義生成可能,與學術研究的視野有關。有學者提出了大文學研究的系列命題,值得重視。大文學研究可以擴大研究視野,而更重要的是,讓知識的意義經由「大」的研究而有「大」的意義。實際上,研究郭沫若抗戰時期的演講,這也是大文學研究。演講經過記錄和發表,形成了文本,然而這樣的文本超越了一般的文學文體學,屬於大文學範圍。同時,演講的時候,聲音本身構成了另一個文本,而聲音是「講」的方面,演講者還有「演」的方面,在「演」和「講」之外,還有聽眾、環境、歷史背景「諸元」,共同形成一個文本,一個超越了記錄稿、發表稿的更大的「大文學」文本。在此,我們可以參考蔣榮昌《消費時代的文學文本》中關於文學文本的新理解。知識是新的,發現是新的,重要的是,可以召喚對文學和歷史的新認知,誘發新思想。 大文學研究,除了作為研究對象的「大文學」之外,還有作為研究方法的「大文學」。本輯《瘟疫的科學性來源——近現代中美科學小說里的人種論述及其想象》,可以視為在方法意義上的大文學研究。跨學科研究原是比較文學美國學派的重要方法,這樣的方法可以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大」起來,在科學與小說之間,在瘟疫與隱藏在瘟疫的歷史及其敘述之中的意識形態之間,因跨越而有了新的知識、新的角度。目錄 「川大學派」專題研究巴蜀興魯學,異彩生光輝——論林如稷先生的文學貢獻 論華忱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魯迅專題研究 靈魂的諷喻——論魯迅雜文的審美形式(之二) 人—屍—鬼:魯迅「罵之為戰」中的語義遞進 作為記憶的敘事與文學化的思想啟蒙:重讀魯迅小說《懷舊》 郭沫若專題研究 郭沫若中學課堂筆記·經解篇簡介及原文披露 「聲音」的技藝與修辭:郭沫若的戰時演講動員 郭沫若致吳一峰書信辨真及題畫佚詩 郭沫若早期歷史劇中的性別書寫與國族建構 大文學視野 瘟疫的科學性來源——近現代中美科學小說里的人種論述及其想象 場域競爭與文化創新:場域理論視角下的中國科幻文學 論川藏茶馬古道與藏地文學的現代新變 「學術性解讀」的另一種方式——以賈植芳小說對魯迅的仿寫與改寫為中心 《孽海花》「夢魘」與解構「佳話」——論張愛玲的自傳性小說對祖輩事?原型的改寫 文學檔案 周作人1943年南行史料補遺 民國文學研究 小報緣何寫新詩——《晶報》文人的新詩接受機制與另類建構 《一個青年的夢》:基於世界「文明標準」的東亞對話 被遮蔽的衝突:《學衡》前史中的梅光迪與吳宓 中國左翼文學典型理論的發現與傳播——以胡風、周揚的典型論爭及其雙重矛盾現象為中心 維特情愛故事的資鑒與浮士德精神的感召——論沈從文對歌德的接受 追尋「汗血詩人」的青春記憶——牛漢大學時期文學活動與革命實踐考述(1943—1946) 「醬色的心」與「另一種革命」——陳啟修的「新寫實主義」論 共和國文學研究 「散文運動」與新世紀散文跨文體寫作現象的生成 去病化、新人塑造與民族國家想象——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體育小說 地方的經驗與往返的倫理——論蕭開愚的「內地」書寫 族群的建構、體認與超脫——試論阿來長篇小說中敘事身份的演變 《紅高粱家族》受到馬爾克斯影響了嗎? 著述·綜述 還原魯迅,如何可能——「世界文明視野下的魯迅」國際學術會議綜述 新時代中國老舍研究的歷史演進與價值取向 考歷史之暗角,探文學之新源——評鳳媛《從邊緣到合流:聖約翰大學和燕京大學的新文學教育研究》 編后語 投稿須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