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衝動青少年的抑制控制與調適 呂薇 97870307680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63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特質衝動青少年的抑制控制與調適
ISBN:9787030768025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呂薇
頁數:2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89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衝動性人格特質的青少年往往伴隨一系列發展性問題,而抑制控制能力不足是衝動性導致發展問題的重要內在機制。《特質衝動青少年的抑制控制與調適》立足於該領域國際前沿問題,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詳細總結了衝動性人格如何通過抑制控制能力不足這一內在機制影響青少年發展性問題,並從中樞-外周神經生理整合視角闡述了這一機制的神經生理基礎,並提出促進與改善的方法。

精彩書評
從中樞-外周神經生理整合視角闡述了這一機制的神經生理基礎,並提出促進與改善的方法

目錄

目錄
前言
縮略語表
**章 衝動性人格特質概述 1
**節 衝動性的概念 3
第二節 衝動性的結構 9
第三節 衝動性的測量 18
第二章 衝動性的理論模型 27
**節 巴瑞特衝動性人格理論 29
第二節 人格五因素理論視角下的衝動性 35
第三節 格雷強化敏感性理論 38
第四節 威爾斯風險理論模型中的衝動性 45
第三章 衝動性的生物與環境因素 49
**節 衝動性的基因基礎 51
第二節 衝動性的神經生理基礎 58
第三節 環境與生物因素對衝動性的交互影響 70
第四章 衝動性青少年的發展性問題 75
**節 衝動性與學業和社會適應 77
第二節 衝動性與內外化問題 79
第三節 衝動性與成癮行為 83
第四節 衝動性與冒險行為 87
第五節 衝動性與其他心理病理障礙 89
第六節 衝動性與青少年心理危機 94
第五章 衝動性與青少年抑制控制功能 101
**節 抑制控制的概念及類型 103
第二節 抑制控制的理論模型 107
第三節 抑制控制的測量 111
第四節 衝動性與反應抑制和干擾抑制的聯繫 115
第五節 衝動性青少年抑制控制與發展性問題 117
第六章 衝動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神經生理基礎 123
**節 衝動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外周神經生理基礎 125
第二節 衝動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中樞神經生理基礎 131
第三節 衝動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中樞:外周神經整合機制 138
第七章 衝動性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的可塑性 145
**節 抑制控制訓練的作用機制 147
第二節 神經生理反饋訓練對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153
第三節 認知行為訓練對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159
第四節 綜合訓練對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164
參考文獻 171

精彩書摘
**章 衝動性人格特質概述
**節 衝動性的概念
衝動性(impulsivity)在心理學領域中已被廣泛研究,對各類行為問題(如衝動性消費、攻擊行為、物質依賴等),以及病理性精神障礙(如衝動性人格障礙、物質成癮所致的障礙等)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衝動性*早由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 J Eysenck)定義並測量,他將衝動性的概念界定建立在人格理論框架中,認為衝動性是外向性人格特質的一個亞結構,是指個體喜歡冒險並且缺乏行動計劃性,傾向於快速地做出決定。隨後很多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衝動性做出詮釋,但是有關衝動性的定義在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本節從人格特質論和認知行為的角度對衝動性的定義進行梳理,並對衝動性與其他相近概念進行辨析。
一、人格特質角度
人格特質角度將衝動性納入人格特質的範疇,認為衝動性不單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更多反映的是一種穩定的行為傾向,是一種人格特質。與人格特質論的因素分析觀點相似,研究者認為衝動性不是單維結構,而是多因素的複雜結構,它由幾個*立的成分構成,每個成分都與特定類型的衝動行為相聯繫。
巴斯和普洛明(Buss & Plomin,1975)提出了氣質四因素模型,這4個因素是衝動性、情緒性、活躍性和社交性。他們假設衝動性是一種以抑制控制或延遲滿足為核心的多維氣質。在這個模型中,衝動性的3個組成成分包括:?在做決定前考慮替代方案和結果的傾向;?不顧誘惑而堅持完成任務的能力;?(容易)感到無聊和需要尋求新刺激的傾向。
同樣,朱克曼和同事(Zuckerman et al ,1993)也基於人格特質模型來探討衝動性的概念。他們從朱克曼感覺尋求量表和其他測量衝動性的量表中提取了一個因素,即衝動-感覺尋求。朱克曼等提出的人格特質模型(Zuckerman and Kuhlman』s Alternative Five)將衝動性描述為包括缺乏計劃和不經思考就輕率行事的傾向,或為了刺激或新奇體驗而冒險的意願,並認為衝動-感覺尋求因素與人格五因素模型中盡責性維度的所有子維度(勝任感、條理性、責任感、追求成就、自律和審慎6個子維度)均呈負相關,與艾森克三因素模型中精神質維度和人格五因素模型中神經質維度下的衝動性子維度呈正相關。
迪克曼(Dickman,1990)將衝動性人格特質分為兩種類型,即非功能性衝動和功能性衝動。較一般人而言,非功能性衝動的個體傾向於在行動前幾乎不考慮後果,這種傾向常導致其陷入困境,例如「通常在採取行動之前,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考慮情況」。功能性衝動是指當情境處於*佳狀態時,個體很少預先考慮就採取行動的行為傾向,例如「我很善於利用意想不到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必須立即做某事,否則就會失去機會」。迪克曼也探索了衝動過程中涉及的認知過程,並且指出不同個體衝動程度的差異可能反映了分配注意的機制差異。低衝動性個體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上更有優勢,高衝動性個體可能在需要隨意轉換注意力的任務上表現得更好。迪克曼對非功能性衝動的結構進行進一步分析,不僅納入之前的注意力,還增加了「反應衝動」和「去抑制」,即確定了非功能性衝動至少包含3個*立的維度—注意、反應衝動和去抑制。迪克曼的衝動性定義闡明了一個常常被忽視的重要問題—不是所有衝動性都是不利的,正如迪克曼(Dickman,1990)所說:「如果衝動行為模式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是不利的,那麼它們在進化的進程中必然趨於淘汰。」
艾森克等(Eysenck & Eysenck,1977)將廣義的衝動性細分為4個具體維度:狹義衝動性、冒險、無計劃和活潑。研究發現4種衝動性分量表分別與外傾性、神經質和精神質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關係。**個因素是狹義衝動性,與神經質和精神質呈較高程度相關,但與外傾性沒有相關關係。然而,其他維度(如冒險、無計劃和活潑)與外傾性有更強的相關關係。艾森克編製了I5量表用來測量衝動性,該量表包括兩個因素,一是衝動,二是冒險,同時艾森克指出衝動和冒險是兩個相對*立的因素,會使個體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艾森克(Eysenck,1993)對這兩個因素的區分做了形象的類比:「我們關於衝動和冒險的概念可以類比地描述為一個司機在道路的錯誤一側駕駛著他的車繞過一個盲區的彎道。一個在衝動上得分高的司機從不考慮他可能會暴露在什麼樣的危險中,當事故發生時,他會真正感到驚訝。另一方面,在冒險上得分高的司機會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並有意識地決定冒這個險。」
巴瑞特(Barratt)和同事從人格特質的角度對衝動性進行數十年的探索,*終提出了衝動性人格特質的三維結構,並編製了巴瑞特衝動性量表(BIS)。巴瑞特通過實驗研究區分了衝動與焦慮對學習的影響,之後,為了從特質角度確定衝動性的概念和結構,巴瑞特對其進行多次研究,例如,第7版巴瑞特衝動量表(BIS-7)有5個分量表—感覺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動作衝動(motor impulsivity)、人際行為(interpersonal behavior)、衝動的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 of impulsivity)和冒險(risk taking)(Barratt,1959;Barratt & Patton,1983)。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巴瑞特將BIS-10中的衝動性定義為動作衝動性(motor impulsiveness)、認知衝動性(cognitive impulsiveness)和無計劃衝動性(non-planning impulsiveness)。由於認知衝動性維度不能得到大部分研究的支持,巴頓等(Patton et al ,1995)對BIS-10進行了修訂,得到BIS-11,指出衝動性的結構包括3個二階因素:動作衝動性、注意衝動性或認知衝動性、無計劃衝動性。其中,動作衝動性是指易受外界刺激的引誘和干擾,行事魯莽,包括運動和堅持性;注意衝動性或認知衝動性是指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精力,對當前信息的加工尚未完成時就採取行動並導致不良結果,包括注意和認知不穩定性;無計劃衝動性是指缺少對將要發生或未來事情的規劃就採取行動,包括自我控制和認知複雜性。二階因素動作衝動性和無計劃衝動性分別對應艾森克廣義衝動性模型中的狹義衝動性和無計劃。
懷特賽德和萊納姆(Whiteside & Lynam,2001)提出了衝動性的UPPS模型(Urgency-Premeditation-Perseverance-Sensation seeking),該模型以人格五因素理論為基礎,提出衝動性的4個不同維度:?急迫性,是指個體面對負面情緒時魯莽行事的傾向。該因素與人格五因素中的神經質子維度衝動性方面有關。?(缺乏)計劃性,是指個體在行動前對行動的後果沒有充分考慮的傾向。該因素與人格五因素中盡責性的子維度責任感方面相同,和艾森克提出的狹義衝動性的結構相似。?(缺乏)堅持性是指個體在做困難或無聊的任務時容易分心或轉移注意力,該因素與人格五因素中盡責性的子維度自律方面有關。?感覺尋求是個體喜歡追求新的、刺激的甚至可能是危險活動的一種傾向,該因素和人格五因素中外傾性的子維度刺激尋求方面有相關。隨後,研究者對UPPS模型進行修改,在原先模型里引入正性急迫性(即在積極情緒情境下魯莽行事的傾向),形成UPPS-P模型(UPPS-Positive Urgency)。在UPPS-P模型中(Cyders & Smith,2007),衝動性包括5個維度:負性急迫性、正性急迫性、缺乏計劃、缺乏堅持性、感覺尋求。
總之,目前較為有影響力的衝動性人格特質理論是來自巴瑞特和同事的衝動性人格特質的三維結構,以及懷特賽德和萊納姆提出的UPPS模型。比較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這些模型都認為衝動性包含對(新異)刺激直接(反射性)做出反應、缺乏深思熟慮、缺乏堅持(難以集中注意力)等成分。此外,*具有特異性的是迪克曼提出的衝動性分類方法,他將衝動性人格特質分為非功能性衝動和功能性衝動兩種類型,這樣的分類提示研究者關注衝動性對個體適應進化有利的方面。
二、認知行為角度
根據衝動性和行為的關係(衝動性體現在個體的認知和行為過程中),前人嘗試從行為的角度定義衝動性。一些衝動性定義是基於對行為的觀察、描述或列舉,例如,衝動性被廣泛地看作「缺乏充分思考、過於冒險、魯莽、不適合情境、不顧後果的動作行為或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習慣,經常導致不希望發生的結果」(Pattij & de Vries,2013)。達魯納和巴恩斯(Daruna & Barnes,1999)認為衝動性的行為體系包括構思不充分、表達草率、過度危險或者與環境不相適合、經常導致令人討厭的結果的行為。埃施勒曼和伊梅斯(Aeschleman & Imes,1999)採用直接觀察法將衝動性定義為4個不同的類別:言語衝動,指對他人大聲謾罵或口頭威脅;手勢衝動,需要使用肢體語言來傳達威脅或侮辱;身體衝動,指攻擊另一個人或物體;其他類型,指個體做出的不屬於上述3類的衝動行為。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