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比較研究 汪基德 97870307632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63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比較研究
ISBN:9787030763242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汪基德
頁數:22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84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以來,生命教育逐漸成為各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焦點。《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研究了英、美、法、德、日、韓、新等國家及我國實施生命教育的思想淵源與社會背景、生命教育目標的釐定和內容的設計、生命教育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並審慎提出一些啟示和對策。《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比較研究》既立足相關國家和地區生命教育體現出的民族性、階段性、全面性、*特性,又注重對相關國家和地區生命教育的反思與批評,更緊密結合我國國情、教情特點,理論與實踐並重,借鑒與批判同行,力圖在新的時代節點上,繪製生命教育的國際「畫像」。

精彩書評
該書的對象群體廣泛,它既可以與生命教育理論研究者進行學術探討,又可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培訓資源和課程材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必將對我國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目錄

目錄
前言:攻玉須用他山石
**章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1
**節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2
第二節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8
第三節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23
第四節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27
第二章 美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31
**節 美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32
第二節 美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39
第三節 美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50
第四節 美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57
第三章 法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61
**節 法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62
第二節 法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65
第三節 法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71
第四節 法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75
第四章 德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77
**節 德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78
第二節 德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81
第三節 德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84
第四節 德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88
第五章 新加坡青少年生命教育 93
**節 新加坡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94
第二節 新加坡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98
第三節 新加坡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110
第四節 新加坡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116
第六章 日本青少年生命教育 125
**節 日本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126
第二節 日本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128
第三節 日本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136
第四節 日本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142
第七章 韓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153
**節 韓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154
第二節 韓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158
第三節 韓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178
第四節 韓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182
第八章 中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185
**節 中國內地(大陸)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186
第二節 中國香港地區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198
第三節 中國台灣地區的青少年生命教育 216

精彩書摘
**章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的國家之一。其生命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公民教育」「個人、社會與健康教育」之中,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學生個人、社會、心理的發展,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珍愛生命和尊重他人等品質的培養。對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探討和研究,可為我國蓬勃開展的生命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節 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背景
一、英國文化傳統中的生命思想
英國生命教育植根于其肥沃的文化土壤,英國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傳統為生命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基礎和堅實的理論支撐。
早在15世紀,英國人文主義著作中就出現了生命教育的理念。托馬斯 莫爾(T More)在其名著《烏托邦》中提倡一種「普及教育」的觀點,主張通過普及教育來改善勞動人民貧困的生活狀況,提高其生命質量。16世紀末17世紀初,科學技術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強大,弗蘭西斯 培根(F Bacon)提出了科學教育的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不僅有「知識就是力量」的重要論斷,更包括「知識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工具」的觀點,體現了對「完整人格」的追求。
到了17世紀中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教育家開始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觀點,體現了對人之生命發展的關切和尊重。洛克(J Locke)在《教育片論》(亦有學者譯作《教育漫話》)中專門探討了紳士教育問題,並體現了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生命教育理念。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應是為國家培養通達人情世故、善於處理公私生活、懂得生活藝術的紳士,紳士們不僅心智健全,而且體質健壯。
19世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教育家主張,要真正促進人生命的全面發展,就應該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新教育」改革者也明確提出,「新教育」應以「培養能夠意識到經濟和社會迅速變化的重要性以及意識到表現人格之新機會的人」為目的。
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教育者將幸福作為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追求明確的人生目標,以個體的幸福體驗作為教育持久的內在動力,這是對教育價值的一種重要思考。例如,斯賓塞(Spencer)認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作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評判一門教學科目的唯一合理辦法就是看它對這個職責盡到什麼程度」。換句話說,教育應該始終圍繞人的幸福展開,而且*先應該學習*有助於個人幸福的學科知識。為實現「*大多數人的*大量幸福」的目標,功利主義教育者提出所有人都應該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故社會應該給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功利主義注重個人的發展,密爾(Mill)曾直言:「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立性在權利上則是絕對的。對於本人自己,對於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高主權者。」功利主義注重德育,主張採用「自然教育法」實施德育,反對懲罰、反對粗暴。雖說功利主義容易引起利己化、個人主義、自私主義,但其作為一種倫理學說在英國思想界具有重要影響力,它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與關照,還是有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
20世紀以來,英國的教育思想界基本上是自由教育思想佔據支配地位,英國的教育實踐也主要受自由教育思想的影響。20世紀的歐美思想激蕩,在美國和歐洲大陸各國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思潮,如進步主義、改造主義、要素主義、存在主義等。但在英國教育理論界,卻是自由教育思想一統天下。自由教育思想家認為,教育的*終目的是促使人的智慧得以發展。如赫斯特(P H Hirst)說:「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可以說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彼得斯(R S Peters)說:「教育就是鼓勵並促進一個人通過*大限度地使用理性,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自由教育強調個人在各個方面的自由,特別是心靈發展的自由。自由教育認為心靈是人所特有的,心靈的自由發展是人的*要的本質要求。彼得斯認為,「教育使人的心靈得到自由發展,它不應該使心靈僅僅限制在一個學科中或一種理解形式中」。
縱觀英國思想史可以發現,尊重個體生命的主體性,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生命,注重個人參與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的理念,以及為國家、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良好公民,是英國教育一以貫之的精神宗旨。這也是英國生命教育的思想土壤。
二、英國生命教育的現實背景
二戰後,英國在醫治戰爭創傷的同時,還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倫理觀念淡漠、學生價值觀的缺失、吸毒、藥物濫用、酗酒、兇殺等,各種漠視生命的事件在學校層出不窮,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發展、生命價值觀的樹立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與威脅。
20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青少年的吸毒問題日益嚴峻。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1975—1990年,蘇格蘭報告的有毒癮者從58人增至1184人。因涉毒受到警告和定罪的人數也從1975年的500人增加到1998年的2626人。12據一項1979—1980年的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蘇格蘭洛錫安地區的1000名15—16歲的青少年)證實,大約10%的人有吸毒經歷,毒品主要為大麻、吸毒膠和各種溶劑。1991年在一份蘇格蘭青少年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約23%的被調查對象曾吸過毒。英國政府於1995年發布的《吸毒的共同應對》白皮書中登載了英國全國毒品濫用的統計數據。這份文件指出每年大約有300萬英國人(佔總人口的6%)吸毒。14—15歲的青少年中有14%的人曾吸毒,而在中心城區居住的16—19歲的青少年中42%有過吸毒經歷,在20—24歲的青年中這一比例為44%。年齡在16—29歲的青少年中有24%的人長期吸食大麻。13不同來源的數據雖然不盡一致,但其所反映出的事實是確鑿的,即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青少年的吸毒現象非常普遍。吸毒引發了英國青少年健康不良、性泛濫、倫理喪失等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危害生命的問題。但此種現象從20世紀末開始略有好轉。根據英國犯罪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在16—24歲的青少年中使用苯異丙胺(一種興奮劑)的比例已經從1996年的12%下降到2004年的4%,其他各種興奮劑也越來越不受歡迎。
進入21世紀,酗酒成為英國青少年的另一主要問題。一份調查顯示,在680萬16—24歲的英國青少年中,有190萬青少年酗酒。不難看出,飲酒已成為英國青少年常態化的一種行為。戈達德(Goddard)發現,11—15歲的英國青少年一周飲酒的平均消費量顯著上升。英國《每日郵報》於2009年3月15日援引一家權威機構的統計數字:2004年,88%的16—17歲青少年在過去12個月內曾喝過酒;59%的人曾在過去12個月內嘗試過在酒吧或商店買酒,並至少成功過一次。有調查顯示,2004年每個英國人平均喝下9 4升酒精。2005年,41%的14—15歲青少年在過去一周曾飲用一個單位19以上的酒精。2007—2008年大約有3727名青少年接受戒酒治療,遠高於2006—2007年的2961人,而2005—2006年這一數字僅為1902人。接受戒酒治療的青少年中,有7人年僅9歲。令人欣喜的是,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16—24歲這一青年群體中,飲酒量整體呈下降的趨勢,在「前一周單日*大飲酒量佔比」中發現,「男生飲酒超過4單元、女生飲酒超過3單元」的比例由2005年的73%下降為2017年的63%,「男生飲酒超過8單元、女生飲酒超過6單元」的比例由2005年的49%下降到2017年的43%,「男生飲酒超過12單元、女生飲酒超過9單元」的比例由2005年的33%下降到2017年的30%。另外,根據英國啤酒與酒館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偏愛無酒精飲品,英國啤酒銷量從2007年的32 39億升,下降到2019年的20 46億升;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無酒精或酒精度低於啤酒的飲品銷量自2016年起逐年增加,增幅達30%。
青少年飲酒過度、酗酒成性不僅會引發酒精中毒,而且易患上多種疾病。酗酒*先會對青少年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研究發現,雖然只有一部分21歲以下的青少年被醫院診斷為「酒精依賴症」或發展為肝硬化,但大量研究證實,青少年嗜酒如命確實會對身心產生不利影響。如感覺頭暈、頭痛、摔倒、暫時性失憶、反胃嘔吐、無法上學及上班等。酒精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損害大腦功能,造成反應遲鈍。此外,酗酒和毒品一樣,容易成癮,很難戒掉。大多數研究證實了酗酒嚴重的青少年要比輕度飲酒的同齡人更易於涉及不安全性行為和吸毒等違法行為。米勒(Miller)研究發現,英國青少年因酗酒而引發的若干不良行為,如表1-1所示。
表1-1 英國青少年因酗酒而引發的若干不良行為(單位:%)
英國青少年的自殺問題也比較突出。有研究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15—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呈顯著的上升趨勢。自殺已成為導致15—24歲青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據《中國婦女報》2004年8月7日報道,英國媒體披露的一組數字令人擔憂—青春期男生的自殺率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上升了2 5倍。2007年1月起,一年內英國威爾士南部小鎮布里真德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