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亞研究-理論基礎與研究議題 ISBN:978752272138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曾向紅 頁數:42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26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近年來區域國別研究浪潮的興起,近年來中國的中亞研究獲得了強勁且良好的發展動力。不過,中亞研究的學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是學界的一個共識。本書的主要目標在於討論有助於提高中亞研究學理化水平的若干理論路徑和攸關中亞地區穩定的部分核心議題。其中,第一部分考察了三十年來中亞研究的基本狀況,並基於此分析了可針對中亞地區開展學理研究的兩條路徑:比較區域研究的運用和中層概念的創新;第二部分則討論了三個或許可衍生相關學術命題的涉中亞研究議題:「顏色革命」、地區治理、地區秩序。通過在研究中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內」「外」互動的結合,本書希望能在倡導並促進國內的中亞學理研究上做出初步探索。作者簡介 曾向紅,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教授,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蘭州大學「萃英學者」。研究方向為區域國別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等。目前擔任《國際展望》《蘭州大學學報》了(社會科學版)、《中亞研究》編委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迄今主持兩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一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八十多篇。目錄 第一部分 中亞研究的理論探討第一章 中國中亞研究30年來進展評估 第一節 國內現有對中亞研究狀況的評估及其問題 第二節 構建新的區域研究成果評估框架 第三節 中國中亞研究成果評估——以1996-2019年的博士學位論文為中心 第四節 中亞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比較區域研究視域下的中亞研究 第一節 比較區域研究的類型及其異同 第二節 中亞研究中的區域內比較 第三節 中亞研究中的跨區域比較 第四節 中亞研究中的區域間比較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中亞研究中中層概念的創新 第一節 區域研究中中層概念創新的具體路徑 第二節 中亞研究中層概念創新的基本狀況 第三節 結論 第二部分 中亞研究議題之一:「顏色革命」 第四章 「顏色革命」衰退的路徑與機制 第一節 「顏色革命」既有研究的回顧與總結 第二節 研究假設、案例選擇與數據分析 第三節 「顏色革命」衰退的路徑分析 第四節 消解與阻遏:「顏色革命」衰退的機制探究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吉爾吉斯斯坦「革命」反對派的動員基礎 第一節 吉爾吉斯斯坦「革命」動員的獨特性 第二節 反對派政治動員的基礎——三種非正式政治力量 第三節 反對派利用三種非正式政治力量進行政治動員的過程 第四節 吉爾吉斯斯坦非正式政治力量動員的機制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顏色革命」中的路徑依賴 第一節 研究背景:「顏色革命」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三次政權更迭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案例選擇 第三節 理解「反覆」:路徑依賴機制中的關鍵節點與正反饋 第四節 關鍵節點: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兩國對「顏色革命」的應對 第五節 正反饋:「政權-社會運動」互動模式的形成與固化 第六節 結論 第三部分 中亞研究議題之二:地區治理 第七章 作為研究議程的中亞地區治理 第一節 深入研究中亞地區治理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第二節 考察中亞地區治理變遷需要重點關注的四個維度 第三節 中亞地區治理變遷研究涉及的四個主要研究議題 第四節 結論 第八章 中亞地區治理模式的變遷 第一節 2005年之前中亞地區治理中的規則治理 第二節 2005年之後中亞地區治理中的關係治理 第三節 中亞地區治理模式轉變的動力與影響 第四節 中亞地區治理模式轉變的影響 第五節 結論 第九章 外部行為體參与中亞地區治理的困境——以歐盟為例 第一節 歐盟在特定地區踐行「規範性力量」身份成效的分析框架 第二節 歐盟在中亞地區的民主推進計劃與實踐 第三節 歐盟民主推進計劃面I臨的第一重困境:規範績效不佳 第四節 歐盟民主推進計劃面臨的第二重困境:規範競爭激烈 第五節 歐盟民主推進計劃面臨的第三重困境:規範共鳴不高 第六節 結論 第四部分 中亞研究議題之三:地區秩序 第十章 歐亞秩序的套娃模式 第一節 歐亞秩序的套娃模式:內涵及其組成 第二節 套娃秩序在歐亞地區的運作及分異 第三節 套娃秩序與高加索、東歐次區域的動蕩——俄格衝突和烏克蘭危機 第四節 套娃秩序與中亞次區域的大致穩定——「顏色革命」和「安集延事件」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一章 相互尊重與大國互動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第二節 俄羅斯在其「近鄰」地區追求尊重與承認 第三節 蔑視與反抗:俄羅斯與歐盟在共同周邊地區的互動模式 第四節 尊重與合作:俄羅斯與中國在共同周邊地區的互動模式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二章 大國在中亞的互動模式 第一節 域外大國在中亞進行「無聲的協調」 第二節 大國在中亞進行「無聲的協調」的具體體現 第三節 大國在中亞開展「無聲的協調」的主要原因 第四節 結論 結語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