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歌選讀 伍恆山 978754037413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崇文書局
NT$24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近代詩歌選讀
ISBN:9787540374136
出版社:崇文書局
著編譯者:伍恆山
叢書名:中華詩文選讀叢書
頁數:3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179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近代詩歌選讀/中華詩文選讀叢書》不單純以思想內容作為選詩的標準,主要是從詩歌的藝術審美特性出發,兼重時代精神,要真正地有詩味,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力求反映一個半世紀以來的詩歌風貌。所以《近代詩歌選讀/中華詩文選讀叢書》中不少詩對讀者來說是相對陌生的,解讀也力求詳盡、準確,有些詩篇的解讀則側重於分析時代背景,希望在為讀者提供審美空間的同時,也能夠更進一步,達到知人論世的效果。

目錄

前言/序言
歷史學上所說的中國近代,一般是指從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開始算起,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這一段時間。但在文學領域,「近代」這個概念卻有不同的時段劃分。曾毅《中國文學史》分中國文學為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世四個時期,他所說的「近世」相當於近代,是從清朝算起,一直到民國時期。陸侃如、馮沅君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第十九講《近代的散文》一章則從宋代開始講起,一直到清朝,有九百余年的歷史。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在編首中將中國古文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四個時段,其中「近代」概念則是涵括明、清兩代。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五十六章《近代文學鳥瞰》將「近代文學」的時代圈定在「開始於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而終止於五四運動之前(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共歷時三百八十余年」。種種劃分,都有其理據,讓人莫衷一是。而我們這一編《近代詩歌選讀》,對於「近代」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範疇,即起於清嘉慶朝,至抗戰結束,約當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
中國近代,正是內憂孔亟、外患頻仍、人民顛沛流離、國家災難深重的時代。它跨越了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一直到中華民國時期。從嘉慶元年(1796)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這一時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分水嶺。面對自乾隆後期就開始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皇帝雖然打出了「安民制亂」的旗號,整頓內政,整肅綱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頹敗的政局。當時,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嘉慶元年(1796)爆發川楚白蓮教起義,其勢蔓延到陝西、甘肅,到嘉慶九年(1804)起義失敗,歷時九載,是清朝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清朝統治力量遭到嚴重削弱。嘉慶三年(1798)福建同安人蔡牽起義,以浙閩沿海為根據地,屢敗清軍,至嘉慶十四年(1809)失敗,歷時十二載;嘉慶十八年(1813),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信徒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一朝,硝煙四起,內患緊迫,二十五年內幾無一日安居。在對外貿易方面,嘉慶皇帝一貫實行保守、消極的政策,嘉慶二十一年(1816)又拒絕了英國提出的開闢通商口岸的要求。嘉慶皇帝延續了乾隆以來閉關鎖國的傳統,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的態度。所以,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的大變局中,他雖然傾盡全力維護封建政權的穩固,但是歷史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他統治下的清王朝正處於由盛到衰的重要轉折期,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嘉慶皇帝的繼任者道光皇帝,在位期間(1820-1850)也試圖整頓吏治,力行節儉,勤于政務,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八年道光皇帝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清王朝陷入空前未有的危局。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嘉慶、道光之際,一些對國家、民族抱有強烈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逐漸覺醒,他們繼承了中國文化中反對專制、要求思想解放的進步傳統,汲取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科學」精神,在這一新的思想起點上,在對中國傳統政治和文化的重新審視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展開了對桎梏人心、抑制民族生機的儒學的批判,興起了以革新除弊、圖強禦侮為內容的社會思潮。因此,近代詩開始衝破傳統詩歌的藩籬,出現新詩歌的潮流。近代進步詩人往往也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們以詩歌為武器,緊密圍繞近代各個時期的重大鬥爭,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歷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內容。
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下,近代啟蒙思想家龔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獨闢蹊徑的詩歌,揭示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危機,呼喚變革,期望能出現對腐朽制度進行「自改革」的人才,揭開了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序幕,也為近代詩歌與現實政治密切結合奠定了基礎。接著,魏源、林則徐、張維屏、張際亮、朱琦、貝青喬等一批經歷了鴉片戰爭的詩人,懷抱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深深憂慮,用詩歌抨擊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謳歌民族英雄,為傳承中華民族反抗侵略、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譜寫了壯美篇章。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並開展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近代詩歌也被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黃遵憲努力創作「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詩」,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的響亮口號,推譽黃遵憲為「詩界革命」的旗幟。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具體、鮮明、生動地反映了從咸豐年間以來到義和團運動前後的歷史面貌,貫串著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的思想和反抗賣國投降、頑固保守的舊勢力的鬥爭精神,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林紓、蔣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側重,以不同風格的詩歌,表現了呼喚變法圖強的共同主題和立志救國強國的豪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