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感-生態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彼特.戴維斯 97870307413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地方感-生態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ISBN:9787030741363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彼特.戴維斯
頁數:33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9002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生態博物館是國際新博物館學運動的重要產物,作為一種「反傳統」的博物館新類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地方感:生態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譯自彼特·戴維斯(Peter Davis)教授著的《生態博物館:地方感》2011年英文版,是一本全面介紹生態博物館緣起、理論與全球性實踐的書籍。《地方感:生態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大量的實踐案例對中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精彩書評
本書可供博物館、考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方向研究者和愛好者,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目錄
**部分 歷史和哲學背景
**章 探索地方:博物館與環境 3
一、生態學與環境的定義 4
二、博物館的根基——探索環境 6
三、社會變革與環境保護主義——博物館的新興角色 8
四、重視和保護建築環境——遺產的興起 11
五、遺產的意義 14
六、闡釋環境 17
七、博物館學與環境——視野的拓展和對整體博物館學的呼籲 19
八、小即是美——地理尺度、地方及地方的*特性 22
九、博物館與地方特性 27
第二章 探索地方:博物館、認同、社區32
一、遺產、物件與政治 32
二、博物館、記憶和文化身份(認同) 35
三、博物館、物件、義務 38
四、定義博物館社區 40
五、博物館與社區互動——生態學方法 43
六、地方博物館及其社區——歷史的視角 44
七、擴大博物館社區——觀眾的發展 46
八、地方的重要性——社區身份認同 50
九、新的社區方法 53
第三章 博物館、社區、環境:生態博物館的出現58
一、生態博物館的前身 58
二、社會變革和「第二次博物館革命」的影響 68
三、新博物館學與生態博物館 71
四、社區與生態博物館的興起 75
五、生態博物館的早期實驗 78
第四章 生態博物館的定義、理論模型和特徵90
一、生態博物館的定義 91
二、生態博物館的模型 98
三、生態博物館的特徵 102
第二部分 全球生態博物館縱覽
第五章 從理論到實踐:法國的生態博物館 111
一、法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與專業性 111
二、法國生態博物館的研究案例 120
第六章 歐洲大陸的生態博物館 151
一、挪威的生態博物館 151
二、瑞典的生態博物館 157
三、丹麥的生態博物館 165
四、芬蘭的生態博物館 167
五、比利時的生態博物館 167
六、義大利的生態博物館 169
七、瑞士的生態博物館 175
八、葡萄牙的生態博物館 176
九、德國的生態博物館 180
十、荷蘭的生態博物館 181
十一、希臘的生態博物館 182
十二、波蘭的生態博物館 183
十三、捷克的生態博物館 185
十四、西班牙的生態博物館 186
第七章 英國、北美和澳大利亞的生態博物館 194
一、蘇格蘭的生態博物館 198
二、英格蘭的生態博物館 202
三、加拿大的生態博物館 206
四、美國的生態博物館 223
五、澳大利亞的生態博物館 227
第八章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生態博物館 232
一、非洲的生態博物館 233
二、加勒比地區的生態博物館 245
三、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生態博物館 247
第九章 亞洲的生態博物館 263
一、土耳其的生態博物館 263
二、伊朗的生態博物館 266
三、印度的生態博物館 268
四、泰國的社區博物館 270
五、越南的生態博物館 271
六、中國的生態博物館 272
七、日本的生態博物館 283
第三部分 生態博物館再審視
第十章 生態博物館的角色與未來 299
一、生態博物館的重新評價 299
二、「生態博物館」一詞的採用和對生態博物館實踐的批判 304
三、生態博物館的未來在於其特色 308
四、生態博物館——地方感 328
致謝 334
譯者後記 337

精彩書摘
**部分歷史和哲學背景
**章探索地方:博物館與環境
生態學(ecology)、生態系統(ecosystem)、經濟(economy)、生態圈(ecosphere)和生態博物館(ecomuseum)在英文中都是以「eco」為前綴的詞,這個前綴源自希臘語「oikos」-即房屋、居住空間或棲息地之意。隨著環境保護主義鼓勵人們從對環境問題的消極擔憂轉向更為根本和務實的行動后,「環保鬥士」「環保恐怖分子」「生態旅遊」「生態破壞」等術語,隨之融人到我們的遣詞造句中。環保產品、生態標籤和其他生態術語在社會中屢見不鮮,而諸如Ecotncity之類的能源公司也使用這個前綴,以聲明其擁有「綠色」環保的資質。該前綴的這些用法可能表明,生態博物館主要致力於自然環境的闡釋和保護,並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抑或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延伸。這些想法並非完全正確。之所以存在「生態博物館」這個名詞,是因為它所代表的概念出現於環境保護主義興起之時,正當其時地滿足了政治需要。
**章從*廣泛的意義上討論了環境如何在生態博物館現象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傳統博物館通過收藏物質和非物質證據來促進環境認知的重要性也不應被忽視,它們一直都在記錄自然和人文環境,並簡述這一職責的演變,同時還對湧現出的「遺產」問題和環境闡釋的方式有所討論。在定義「環境」時所出現的問題,促使人們提出這樣的建議:「地方」一詞(包括其所有的複雜性和細微差別)可以讓我們在生態博物館的語境中更好地定義「環境」。地方的複雜性涉及物質和非物質遺產資源,這些是周圍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於我們「地方感」的形成,對個人或社區而言,這些要素都使我們所處的環境具有特殊性。這一章也涉足地理尺度的問題,以探索它對我們的歸屬感是否重要。這些爭論引發的審視是,傳統博物館是否有助於保護、記錄和闡釋社會*為關注的環境,或者是否因為這些機構無力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需求,從而帶來新方法、新哲學和不同類型博物館的發展。
一、生態學與環境的定義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恩斯特 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年)創造了「生態學」一詞來描述「自然經濟」,以研究有機體之間的複雜關係。現在,生態學已被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生態學家專門研究行為(行為生態學)、生理學、社區(社區生態學)和整個生態系統。字典的定義(例如Makins,1997)仍舊告訴我們,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多數情況下,環境是根據自然界來定義的,指的是特定地方所有生物與非生物元素(光、水、溫度、地質)的總和。「環境」一詞或許會與「生態系統」一詞相混淆,後者由英國植物學家阿瑟 喬治 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1871-1955年)於1935年提出,該詞不僅用來描述生物之間的關係,還用來強調生物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和環境這兩個術語都具有地理或地方維度,因此常被這樣使用,如「北極生態系統」「草地環境」「熱帶紅樹林生態系統」。在日常生活中,生態和環境之間的區別也經常被混淆,媒體就常常使用諸如「區域生態」、「改變整個生態」或「環境災難」之類的詞語。
近年來,生態學一詞已被應用於自然科學之外的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在關注空間關係的研究上。20世紀20年代,人類生態學作為一個社會學領域的概念被提出,但現在它被認為是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生態學的分支。廣義上講,它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用於理解和研究人類社會的互動,並分析農村或城市環境中人群及其機構的環境間距和相互依賴性。在許多方面,探索人類與環境及其自然資源互動的這種社會學方式,有助於證明生態博物館使用「eco」前綴的合理性。生態學含義的這種變體所隱含的空間意義,促使它在博物館界得到了更為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探索空間概念的論述中。進人21世紀,諸如「展覽生態學」「藏品生態學」之類的術語開始出現在博物館學的學術文獻中。曼徹斯特大學公布了一項博物館研究計劃,該計劃「深受城市和西北部地區博物館豐富多樣的生態學影響,使得曼徹斯特成為了博物館研究的嚮往之地」(Findamasters,2010)。
儘管有「eco」前綴,但本書第二部分中介紹的絕大多數生態博物館並不關注自然環境,而是聚焦特定環境中的人類關係及其文化發展。這裏的「環境」可以是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自然景觀的組合(如在歐洲可能是由高沼地、林地、矮樹籬或草地交織而成的景觀)和我們所處世界中明顯由人類創造的部分。因此,就生態博物館而言,環境包括諸如定居點、居住在那裡的人、建築物、文化手工藝品、土地利用方式和家養動物等物質要素,以及傳統和節日等非物質特色。人類環境的含義也可以使用我們居住的條件、背景、領地、棲息地、場所、圈子、場景、位置、周圍或地域等其他術語來表達。這些「環境」的替代表達反映了人類所居住的自然、虛擬和社會環境,可能更有利於思考生態博物館的運作方式。
「地域」(territory)-詞反覆出現在有關生態博物館的文獻中,它是生態博物館哲學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不僅是生態博物館地理範圍的標識,而且兼具博物館所參与社區事務主題和活動範圍的內在含義。因此,生態博物館中的「eco」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它所涉及的不僅有空間維度,還有時間的變化及其相互聯繫。生態博物館不僅涵蓋其地理範圍內的所有事物,而且重視物理、化學、生物系統與人類活動之間形成的複雜關係網。因此,只有當「環境」由何構成的這個更廣泛的定義被採納時,柯賽和霍勒曼(Corsane and Holleman,1993)的評論才能成為現實,即「生態博物館思想的倡導者認為,在此類博物館進行的所有活動,都應該考慮並重視生態和環境方面」。柯賽和霍勒曼意識到以整體方式看待環境的必要性,提出:
整個環境可以說包含自然和人類兩個方面,它們處在一個非常複雜和相互聯繫的系統中。該系統網路既有生物物理特徵,又有可被控制、修改或構建的元素,還有諸多經濟、文化和政治層面的非物質要素,它們也是人類環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如上所述,生態博物館並非只關注當代環境以及我們周圍的自然和建築景觀,它除作為空間的博物館之外,還是關於時間的博物館。我們所處環境的特徵,作為生態博物館的重要元素,對每個人而言都很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與過去的聯繫。過去生活環境的證據,如一棵古老的橡樹、一片精心修剪且長久以來作為地方景觀特色的林地、一條跨越時光的河流、一座古老的果園、傳統的家畜品種,都具有特殊意義。祖先留下的那些實物同樣有意義,從石圈、立石、考古遺?、城堡和鄉村住宅,到干砌石牆、牧羊人的圍欄、廢棄的工廠和農業建築,都構成了我們與過去聯繫的建築環境要素。正如我們將會發現的那樣,生態博物館致力於保護與闡釋上述所有的環境要素,以便建立起與過去的聯繫和歸屬感。
在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之前,*先要感謝博物館所做的努力,它們記錄和見證了環境的變化,並在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博物館的根基--探索環境
自然環境不僅為我們提供食材、衣料、能源和原材料,而且還是靈感、魅力和快樂的源泉。正如馬丁諾維奇(Martinovich,1990)所言:「我們都處在環境之中,靠它吃飯,靠它呼吸,甚至有時用它來建造博物館。」人類建造博物館的歷史已有數百年,博物館的早期歷史與人們對自然及人文環境日益增長的興趣緊密相關。為了嘗試理解自然的多樣性,收藏動物、植物和化石標本,以及代表過去文化或異文化的文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這可能*早起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關於博物學,芬德倫(Findlen,1996)寫道:
在那裡,收藏*先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同時,比薩大學、帕多瓦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以及義大利的宮廷、學院和藥房,都對自然界進行了積極探索 這兩項活動(收藏和探索自然)在諸如烏利塞 阿爾德羅萬迪(Ulisse Aldrovandi,1522-1605年)和阿塔納斯 珂雪(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年)等博物學家的研究中相遇,從而導致人們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將自然視為可收集的實體,併產生了隨後改變博物學的調查新技術。
她還寫道:「1669年,保羅 博科內(Paolo Boccone)曾談到,自然歷史博物館在義大利備受推崇。」在這個國家點燃的火花迅速蔓延至整個歐洲,16-17世紀人們將「珍奇櫃」(自然和文化物品的私人收藏)視為博學和時尚人家的重要體現(Impey and McGregor,1985)。到18世紀,博物館的概念已進人機構和公共領域。
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的建成基於伊利亞斯 阿什莫林(Elias Ashmole)和特雷德斯坎特(Tradescant)非凡且多樣化的收藏(Pearceand Arnold,2000)。在該館向訪客收費30多年後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