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 ISBN:9787532792238 出版社:上海譯文 著編譯者:吉見俊哉 叢書名:歷史學堂 頁數:21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3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從世界上「親美」與「反美」的趨勢變化入手,凸顯在反美意識高漲的世界中日本「親美」意識的獨特性,並指陳以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學等宏觀層次,解釋了日本親美現象上體現出其國家自身的局限性;繼而提出輔以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等微觀層面來解釋這一意識形成的深層理由。作者回顧了日本近代的歷史,從幕末黑船來襲時期直到戰後美國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探討大眾消費文化中體現的美國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中性別議題等不同面向。作者希望日本社會能真誠面對親美傾向之下隱匿的各種問題,誠實面對亞洲人民與歷史,從而找回日本的主體性。內容簡介 在東亞地區,日本長期穩定的親美意識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源於日美安保體制、自民黨的長期執政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更與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多重認知有關。美國對於日本戰後社會大眾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慾望的對象也是恐懼的源頭。儘管經歷了1960年代反基地鬥爭、安保鬥爭以及日美經濟摩擦,大多數日本人依然認為戰後經濟的繁榮歸功於美國的庇護,美國的社會富足是日本發展的理想模式。這種背景下,日本逐漸忘卻與亞洲的聯繫,通過「擁抱」美國來尋找新的自我認同。 本書從社會文化研究和媒體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自19世紀「黑船來航」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在日本社會中的形象變遷。從幕末到明治大正時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國主義階段將其視為敵國,再到佔領期及之後的複雜情感,這些變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會、經濟和國際關係的演變。作者指出了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與戰後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歷史連續性,強調戰後日本與美國的「擁抱」關係既是美國霸權體系的產物,也與日本大眾對自我認同的構建緊密相連,並認為日本應超越「親美」與「反美」的對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體性,深刻反思與亞洲、歷史以及多元複合自我的關係。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1957年出生於東京都。著名社會學家,東京大學教授、副校長。研究領域為都市論、文化社會學。代表性著作有:《博覽會的政治學》(中公新書)、《媒體時代的文化社會學》(新曜社)、《媒體文化論》(有斐閣)、《世博會幻想一一戰後政治的束縛》(築摩新書)、《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在政治上的無意識》(岩波新書)、《何謂大學》(岩波新書)等。目錄 序章 戰後的日本是親美社會?一 日益高漲的反美浪潮 二 「親美」日本的歷史譜系 三 多重視角下的美國 第一章 作為近代性的美國:「自由聖地」與「鬼畜美英」 一 美國駕著「黑船」而來 二 對「自由之國」的憧憬與挫折 三 如今「非美國」的日本在哪裡? 四 「鬼畜美英」與美國的誘惑 第二章 作為佔領軍的「美國」 一 麥帥到來 二 「佔領」的消退與「人間天皇」的出現 三 元帥、人間天皇、偽天皇 四 誰讓她們成了這樣? 第三章 美軍基地與湘南男孩 一 從基地滲透出來的「美國」 二 從基地街到潮流街 三 基地里的美國、沙灘上的美國 四 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與「基地依存」 第四章 居家中的「美國」 一 令人憧憬的美式生活 二 電視進入千家萬戶 三 家用電器化,太太扮主角 四 驕傲自豪,「日本製造」 終章 超越親美:戰後民族主義的無意識 一 冷戰與反美民族主義:從朝鮮戰爭到反基地鬥爭 二 來自反越戰運動的追問 三 外在的美國與內在的美國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