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著的理由-弗蘭克爾論生命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 97875538198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嶽麓書社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我們活著的理由-弗蘭克爾論生命的意義
ISBN:9787553819891
出版社:嶽麓書社
著編譯者:維克多.弗蘭克爾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47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如果你感到生命沒有意義,一定要讀這本書。
本書是為每一個尋找生命和痛苦的意義的人而寫的一本書,弗蘭克爾認為,當今社會面臨一種「存在的真空」狀態,人們普遍患有一種「心靈性神經症」。弗蘭克爾認為,當今社會面臨一種「存在的真空」狀態,人們普遍患有一種「心靈性神經症」。本書將哲學與治療交織在一起,討論了生命、死亡、工作、痛苦和愛情的意義。
·百萬級暢銷書《活出生命的意義》姐妹篇。
本書是國際暢銷書《活出生命的意義》姐妹篇,風靡法、意、日、韓、英、美等20多個國家。《活出生命的意義》由本書的「集中營心理學」一節衍生而出,同為對集中營苦難的見證與反思,同為對生命意義這一價值的肯定。
·「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痛苦體驗寫就的心理學名著。
本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代表作,是他在集中營黑暗的歲月中存活下來的動力。他在傳記中說:「我決心不自殺,至少在我完成我的第一本書《我們活著的理由》之前不自殺。」
·國內唯一授權權威版本,德文直譯,更準確地傳達弗蘭克爾的思想。
中譯本得到維克多·弗蘭克爾的遺孀埃莉諾·弗蘭克爾官方授權,由山東財經大學德語系主任王琳琳從德文直譯,譯文流暢,更準確地傳達弗蘭克爾的思想。
·尤里卡文庫:發現生活的智慧。輕裝飛行本,與經典更親近
☆嚴選影響人類生活的哲學、心理學經典名著
☆平裝小開本,方便攜帶,與經典更親近
☆版式舒朗,打造高品質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理解他的心理學的起點。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使他認識到,對生活意義的需求是個人生活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了意義療法的理論。他的革命性理論在《我們活著的理由》一書中得到了概述。他認為,當今社會面臨一種「存在的真空」狀態,人們普遍患有一種「心靈性神經症」。針對這種狀況,他提出了意義治療和存在主義分析。在本書中,他將哲學與治療交織在一起,討論了生命、死亡、工作、痛苦和愛情的意義,分析了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背後的深層心理。

作者簡介
維克多·弗蘭克爾
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以創立「意義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學界影響深遠,被稱為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納粹時期,他們全家陸續進了集中營,其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於毒氣室內,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在痛苦中,他開始追尋生命的意義。他曾對友人說:「發生那麼多事、那麼多磨難,一定有其意義。」於是在這種極端艱難的環境中,他將目光轉向意義,寫下了名著《我們活著的理由》和《活出生命的意義》。
王琳琳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山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主任,主要從事德語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主持和參与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譯著7部。

精彩書評
過去五十年來對心理學思想傑出的貢獻之一。——卡爾·羅傑斯
也許是自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以來最重要的思想家。——《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本書對生命的偉大現象進行了新的評估文采斐然,並有強大的個人信念作支撐。——《美國心理學雜誌》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從心理治療到意義療法
精神分析和個體心理學
存在的空虛和心靈性神經症
克服心理主義
基因還原論和泛決定論
人的形象
心理主義的心理髮生機制
第二部分 從精神分析到存在主義分析
A 一般存在主義分析
1 生命的意義
2 痛苦的意義
3 工作的意義
4 愛的意義
B 特殊存在主義分析
1 焦慮神經症心理學
2 強迫症心理學
3 憂鬱症心理學
4 精神分裂症心理學
第三部分 從世俗懺悔到醫者心靈關懷
醫者和牧師的心靈關懷
被操縱的關係和對抗性相遇
引導病人權衡利弊的存在主義分析技術
最後的援助
結語
關於人格的十個命題

精彩書摘
人的生命就像一場畢業考試,完成工作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完成的質量。正如應試者必須知曉,鐘聲響起就意味著考試結束,活著的人也要做好隨時被「叫走」的準備。
人應該——在時間和有限性中——完成某事,即意識到有限性並有意識地接受結束。這種態度不必是英雄主義的;它更多地在普通人的日常行為中展現。比如,電影觀眾可能堅持認為一部電影必定會有一個結局,不一定非得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普通人需要電影或戲劇之類的東西,這一事實已經證明了歷史性的意義:如果人們不是為了一個解釋的過程,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地呈現出的內容,那麼他還不如讓人簡短地講述「故事的寓意」,而不是坐在劇院或電影院幾個小時。
因此,根本沒有必要以某種方式將死亡從生命中消除,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也根本不可能去「克服」它,就像人類想當然地認為,通過繁衍能夠實現「永生」一樣。生命的意義在於延續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它很容易導向荒謬。首先,我們的生命不能無限延續:氏族最終都會消亡,總有一天整個人類也必然滅亡,即使只是在「地球」發生宇宙災難的背景下。如果有限的生命沒有意義,那麼末日何時到來,它是否可以預見,都無關緊要。任何對這個時間點的無關緊要性視而不見的人,就像下面這位女士一樣,她在聽到一位天文學家預言世界末日時嚇得後退,但一想到這一天「10 億年後」才到來,她又鬆了一口氣說:「我開始還以為是一百萬年以後呢。」如果生命有意義,那麼無論長短,無論是否繁衍,它都會有意義。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麼無論它持續多長時間,甚至可以無限延續,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一個女人的生命僅僅因為沒有孩子就變得沒有意義,那意味著她只為自己的孩子而活,她存在的唯一意義在於誕生下一代。這樣的話,只會將問題推給下一代。每一代人都會把未解決的問題推給下一代。除了養育下一代,這一代人的生命意義何在?使無意義的東西延續,這本身就是無意義的。本身沒有意義的東西不會輕而易舉地通過延續來變得有意義。
即使火炬已經熄滅,曾經的光芒也沒有失去意義;但是在火炬傳遞中傳遞一個沒有燃燒的火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即使它是一個永不停息(無限)的傳遞行為。維爾德甘斯說,「應該發光的東西必須忍受燃燒」,這可能意味著它會受苦。但我們也可以說,它必須忍受這種消耗,「徹底地」燃燒。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