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工業搖籃-76條馬路旁的上海老工廠紀事 徐鳴 978756714931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民族工業搖籃-76條馬路旁的上海老工廠紀事
ISBN:9787567149311
出版社:上海大學
著編譯者:徐鳴
頁數:48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14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城市由一條條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馬路構成,而馬路又仰仗建造在馬路邊上的房子(包括住宅、商店和工廠)繁榮。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無論是在上海的大馬路邊還是小弄堂里,均可發現工廠的影子。上海的工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柱。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上海產業結構經過大調整后,許多工廠關、停、並、轉。曾經人聲鼎沸、機器轟鳴的工廠陸續消失了,變成了綠地、住宅、商場、博物館、體育場、辦公樓、工業遺址,等等。
工廠沒了,歷史仍在。為了銘記前輩們「實業救國」的艱難創業歷程,《中國民族工業搖籃:76條馬路旁的上海老工廠紀事》根據大量史料,從滬上數千條已知馬路中,挑選出76條具有代表性的馬路,先簡單介紹路況,然後著重敘述建造在那76條馬路邊上的170多家工廠的誕生成長史,其中有不少廠家在上海及全國都大名鼎鼎。
當然有工廠就一定有工人。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源地,而上海的工人運動也是全國聞名。
《中國民族工業搖籃:76條馬路旁的上海老工廠紀事》在刻畫工廠的同時,也描述了上海如火如茶的工人運動。
工廠、工運,是《中國民族工業搖籃:76條馬路旁的上海老工廠紀事》的主基調。

作者簡介
徐鳴,1975年參加工作,1977年高考生,同濟大學畢業。上海紡織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特聘研究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愛好中國近現代史,分別在《人民政協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勞動報》《上海老年報》《科學畫報》《上海歷史博物館館刊》《世紀》《檔案春秋》《上海灘》等報刊上發表文章上百篇,部分文章被中國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東方網、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等轉載。

精彩書評
★我開始留意馬路。深入學習,這才明白馬路對於一個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性。我自說自話認為:沒有馬路,人類依舊生活在田野里,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不信的話,請翻開世界上任何一張市區地圖,可以發現,一個城市無論大小,均是由馬路構成的。東西南北縱橫交錯,一條條馬路,猶如人體中的血管,城市仰仗其來往、生存並成長。
馬路確實重要,但假如沒有馬路邊上建造的住宅、開設的商店和工廠,馬路僅僅是條供通行的道路,依然無法構成一個現代化城市。因此我又得出結論:城市靠馬路流動,馬路靠房子(包括住宅、商店和工廠)繁榮。尤其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馬路邊上的工廠,是上海大多數馬路人氣旺盛的主要因素,畢竟南京東路、淮海中路等商業街是極少數。
——徐鳴

目錄
安遠路
播下革命火種的第一所工人學校
培養革命力量的滬西工友俱樂部
首屈一指的「三星」日化用品
澳門路
國棉二十二廠的前世今生
五卅運動的導火索
中華書局印刷廠新址
寶山路
近代出版界龍頭老大
兒童寶塔糖的唯一生產廠家
圖書館里運籌帷幄
北京東路
不能打仗的槍支
螺螄殼裡做工場
北蘇州路
近代中國工業高層建築第一樓
源昌鐵號興旺一時
怡和洋行的「三產」
漕寶路
工業明珠「上微」牌
冠生園食品甜酸咸
常德路
常德公寓對面的「電車廠」
英商電車公司的創辦
日偽佔據時期的英電
抗戰勝利及上海解放初期的英電
長寧路
「申新」從這裏起航
「孔雀」站在這裏開屏
「英雄」在這裏成名
抗戰時期第一家內遷的工廠
長壽路
學者籌資辦長城鉛筆廠
滬西紡織重鎮
紡織廠扎堆的原因
永和實業:先做牙粉后做橡膠
長陽路
國棉三十一廠的前世
「鵝」牌內衣五和織造
「英美煙草」壟斷市場
國貨經典「康元」玩具
重慶南路
只供應法租界的盧家灣電廠
一馬當先「馬頭」牌
成都北路
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總機關
滬上最早的繅絲廠
滬上最早的機器印花廠
「大白兔」的搖籃
崇德路
弄堂出品的「百雀羚」
「百雀羚」取代「妮維雅」
大連路
鳳陽路
共和新路
共青路
光復西路
漢口路
合肥路
虹橋路

精彩書摘
《中國民族工業搖籃:76條馬路旁的上海老工廠紀事》:
祝蘭舫,名大椿,1856年12月9日生於無錫南門伯瀆港。家世貧寒,父燮堂早喪,母胡氏以紡織縫紉為生。祝蘭舫幼年失學,卻聰穎過人。稍長,習業于無錫曹三房釘鐵油麻店。1872年,祝蘭舫16歲時隻身來到上海,入虹口老街英商祥生茂洋行為學徒,熟悉了該行經營的各種鐵貨品類規格。當時外商將廢舊鋼鐵由夾板船裝運來滬銷售,價格低廉,頗合國內打鐵鋪改制各種鐵器需要,銷量極大,不過數年,祝蘭舫已經熟悉此項鋼鐵業務,便於1883年,湊集資本,于北蘇州路104號自設「源昌煤鐵號」。源昌成立初期,進貨來源是由英商豐裕洋行賒賣的現貨,一次數噸。豐裕洋行為了擴大推銷廢舊鋼鐵,一般可以延遲一兩個月付款。這樣,就解決了源昌早期資金不足和周轉困難。當時源昌經營的廢舊鋼鐵有舊釘條鐵、車邊鐵、馬腳鐵、鐵條、鏈條、打包鐵皮、三角箍鐵等,且向英商殼件洋行進口老山煤。幾年間,源昌連鐵帶煤,銷售給上海及近郊打鐵鋪,打制農具和各種鐵器,並通過蘇浙皖一帶釘鐵油麻食鍋店或航船班子銷往農村打鐵鋪。營業鼎盛,利潤豐厚。年營業額達萬兩白銀以上,其中煤炭營業額約佔十分之一。源昌剛創建時,財力缺乏,但祝蘭舫善於經營,調度有方,周轉靈活,使得同業刮目相看。1890年左右,源昌煤鐵號基礎已經牢固,而祝蘭舫又富於創業精神,故聘請寧波人嚴志祥為源昌號經理,自己則逐步向創辦工廠方向發展。
1900年前後,源昌鐵號已有相當積累,經營仍以舊鋼鐵為主,但已有一些新貨鋼材如字版鐵、釘條鐵、招牌鐵等。這時其向洋行訂貨較多,曾經向英商麥邊洋行訂購紅牌鋼皮,作為定型鋸木鋸條,名為源昌鋸條,銷路遍及全國各地,亦帶動了各種鋼材的銷售。那時源昌客戶較著名者有外埠的牛庄茂記、漢口韓福祥、鎮江盛源、蕪湖張洪興、紹興張泉記等,經常賒銷金額達三四萬兩白銀;供應本市鐵鋪鐵廠者主要有于義昌、張順泰、朱聚興、浦萬興等,賒銷約六七千兩白銀。無論外埠還是本市,均採取三節結賬方法,年營業額達到十余萬兩白銀,企業已擁有資金六七萬兩白銀。
1900年至1913年間,輪船航運暢通,夾板船已經過時,洋商手上現貨極少,而國內對進口鐵貨需求與日俱增。源昌鐵號經營的鋼鐵品種又增加了元方扁絲及各種型鋼頭子。此時德商洋行崛起,同英商洋行競爭極為激烈。德商進口鋼鐵不僅在定價上略低於英商,且貨源充沛。一戰前幾年,德國鋼產量已遠遠超過英國,上海德商洋行又採用訂貨送提單方式,即底貨不付定銀,貨到提取以後,還可打六個月期票。如當時德商禪臣、泰來、順全隆、吉定洋行等,經常賒銷給源昌一家的貨款就達七八萬兩白銀之多,迫使英商豐裕洋行等退出五金進口貿易,轉營其他。與此同時,進口鋼鐵的大部分是型鋼洋元方板頭子、方元扁絲、馬口鐵、雙馬牌雙鹿牌箱鋼、劍牌燈牌軋鋼、黑白鐵皮、洋釘、鉛絲等新貨,而舊鋼鐵來源趨少。有鑒於此,祝蘭舫開始向英商麥邊、太古洋行等定購舊輪船,或在上海拍進舊輪船,進行拆船業務,並自備兩部剪刀車,將拆下的舊船板剪成字板、釘料、筷條鐵以及客戶需要的指定規格,以應城鄉打鐵鋪及外地同業客戶客幫的需要。在參与洋行拍賣舊船過程中,祝蘭舫表現出特有的幹練,多次拍進且獲利。有一次,某洋行通知各鐵行老闆,一艘舊船停泊于浦東其昌棧碼頭,定期估勘拍賣,祝蘭舫便隨同鐵業大戶周舜卿(1878年開設異昌號)、唐晉齋(1890年開設怡昌號),來到碼頭看現場。周、唐兩老闆背著手在碼頭邊上踱方步遠望,而祝蘭舫一躍跳上船去,在船首、船尾、桅樓和艙底仔細反覆觀察質量好壞。估勘完畢,洋行討價還價,索要3萬大洋,周、唐兩老闆都嫌貴,唯獨祝蘭舫認為價錢可以,照價買下。實際上祝蘭舫手上的頭寸不足3萬,但他膽大心細,向唐晉齋借了一部分。經拆卸出售,如約加上利息償還,僅月許就結清舊款。當然,這次祝蘭舫獲利甚多。通過擴大進口與多次拆船業務,源昌號資金日益雄厚,營業更加蒸蒸日上。到1913年左右,年營業額已達40餘萬兩白銀,資金達20餘萬兩白銀。
1908年左右,祝蘭舫任英商怡和洋行買辦,越發春風得意,源昌號則趨於頂峰時期。因為一次世界大戰緣故,進口貨源斷絕,貨價猛漲,內地鐵貨,倒流上海,源昌曾收進幾百噸,且轉向美商茂生、吉時洋行定貨白鐵皮、黑鐵皮、洋釘等500噸,到貨后獲利數倍。一戰期間,源昌號年營業額最高可達100萬兩白銀左右。戰後,英國推銷戰爭剩餘物資防空鉛絲網上萬噸,源昌抓住機會進貨千余噸,改成繩索,半數銷往四川作為鹽井吊纜用。這時候,進貨來源已經全部依賴洋行定貨。由於內地鋼鐵存貨已清空,需要量極大,故源昌號銷路一派繁榮景象,幾乎遍及全國,連西北各地的鐵號鐵棧,也紛紛跑來採購。不過進口生意結匯風險很大,外匯牌價跌宕起伏。自1920年以後幾年間,物價下跌,外匯暴縮,銷路獃滯。為了維持市價,同業大戶組織公益公司,統一經銷價格,源昌也算其中之一,佔10%股份。但公益公司的負責人盲目定貨,銷路不暢,僅一年就無法再運作下去而解散。1924年,源昌號向洋行定貨約2萬噸,其中1張訂單就向英商安利洋行訂購了馬口鐵3萬箱之多,貨到后虧蝕八九萬兩白銀。源昌與洋行協商,將已訂而未裝船的貨物(約佔定貨總額2萬噸的60%以上)停運取消,由源昌補貼損失20%,又虧蝕六七萬兩。當時源昌存貨約12000噸,年營業額約四五十萬兩白銀,連年虧蝕4萬兩左右白銀。
從1921年起,源昌號由張秋園擔任經理,因連年虧損,經營失利,資金周轉發生困難,硬撐了5年,向祝蘭舫辭職,改由順全隆洋行買辦張丕基接任源昌號經理一職。1926年7月11日,祝蘭舫因車禍救治無效,在上海寓所去世,終年71歲。同年,其子祝伊才抽出資金1萬兩白銀開設盛昌煤號,賬房祝雨亭(祝蘭舫侄子)投機損失近十萬兩,牽累源昌。源昌前期積累的巨額錢財,由於分散投資,又投機失利,企業業務萎縮,加以連年虧蝕,早已搖搖欲墜,勉強維持到1930年,源昌鐵號停業關門。

前言/序言
上海的數千條道路,有的風光旖旎,法國梧桐樹張開漂亮的樹冠,兩旁鱗次櫛比的各式小店,不時飄出咖啡香味,彷彿來到異國街頭。其中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常讓人徜徉其中流連忘返,也引來無數濃艷的文字;但更多的馬路,則是質樸無華,灰撲撲的路面一眼望不到頭,兩旁無甚可觀,只有疾馳的車輛和目不斜視的行人,這樣的道路,蘊含著怎樣的故事,自然也不太有人探索,更不會有人作文點贊。徐鳴兄偏偏從這裏踏上艱辛的旅程,一路行走一路探索,居然在少人踏足和無人踏足的地方,走出了他自己的發現之旅。
前不久,徐鳴兄讓我為他的新書寫序,我大略問了一下書的內容,答是上海的馬路,再問何時完稿,說還在進行中,聽罷,我就有點不太看好。寫馬路的書多了去,謂鋪天蓋地也不為過,有城市考古狀,風花雪月抒情狀,也有故事可閱讀狀。徐鳴兄並非上海歷史研究專家,不擅「城市考古」,且為人低調,做事兢業,老派人的溫良恭儉讓,似乎都讓他佔全了,他能于道路虛空處,硬生生挖掘出故事來?如此為難,何必再從此處著手呢?好在之前讀過徐鳴兄寫的兩本人物傳記,一本是《榮宗敬傳》,另一本是《黃寶妹傳》,顯然都與紡織業有關,書中不僅寫出了兩個人物的生平和精神,也梳理出風雲變幻的時代格局下,紡織之於上海工業,之於上海城市的重要性,於是又抱之以期待。
很快,徐鳴兄的書稿出來了。路是人走出來的,徐鳴也硬生生走出了一條新路。
全書寫了76條馬路,除外灘的中山東一路、南京路等少數幾條精品馬路外,幾乎全是工廠企業和居民住宅密集的普通馬路,也可以說是你身邊的馬路。這些馬路,在目前已經出版的書籍里很少會被提及,其實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補他人之闕,拾歷史之遺,究城市之脈。
如果說徐鳴兄之前寫的兩本人物傳記,寫出了紡織之於上海工業、之於上海城市的重要性,那麼這本關於道路的書,則他同樣用寫實的手法,寫出了道路之於上海人、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性。用文字建構的道路,要用歷史和生活來還原,這一條條道路,充塞著多少風雲激蕩、風生水起,又回蕩著多少眾聲喧嘩、汽笛嘶鳴,催生開照耀未來的曙光。徐鳴兄用他多年的積累,和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挖掘出這一條條道路的如煙往事。
為便於讀者閱讀,總體上進一步了解上海城市道路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就道路與近代上海城市發展的關係,再略作敘述,算是對書稿的一點背景補充。
道路,上海人習慣稱之為馬路,緣于外國人開埠初期喜歡在泥濘小道上跑馬。馬路是上海城市歷史和城市風貌的體現,如在外灘區域,這裏作為最早的公共租界核心區域,自然也是上海最早開發道路系統的區域,棋盤狀的道路和周邊的高樓大廈、商業設施,以及黃浦江開闊的江景,組成一個完美的街區,成為近代上海第一個城市化的景觀區域,頗能讓人流連忘返,迄今猶能感覺到百多年前的氣質風華。由於近代上海三方四界的市政格局,即盤踞市中心的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的南市和閘北,人文風貌各不相同,公共租界道路的通達四方,法租界道路優雅玲瓏,華界道路的市井風情,造就了上海不同區域的人文環境和形象,迄今餘音裊裊、遺痕處處,而在新時代的不斷延伸下,上海道路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