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27-1937 劉媛 978756714879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27-1937
ISBN:9787567148796
出版社:上海大學
著編譯者:劉媛
叢書名:上海城市發展與社會生活叢書
頁數:2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39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劉媛博士的《上海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27-1937)》一書,突破傳統兒童史研究中的家庭史取向,將兒童置於20世紀20-30年代上海從傳統走向現代這一宏觀社會背景和城市環境中來研究。其研究依據佔有社會資源的多寡,將上海兒童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考察各階層兒童「不平等的童年」,並對兒童衣食住行、生產消費、學習娛樂等進行總體評估。其研究提出,兒童日常生活是上海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培養的兒童在成年後又繼續塑造和建設城市,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與社會是互相建構的。「大都市中的小兒童」不僅僅是純粹的受惠者或被動接受者,他們在與城市中的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

作者簡介
劉媛,1981年生,河南省台前縣人。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並完成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兩項,在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獲山東省首屆思政課教師教學比賽三等獎,指導學生獲批並完成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一項。

目錄
楔子
導言
一、選題緣起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思路、資料和方法
第一章 尋夢而來:1927-1937年上海兒童的生活環境
第一節 社會轉型期的上海兒童
一、上海的兒童人口
二、上海兒童人口的來源
三、上海兒童人口的社會分層
第二節 上海城市發展為兒童成長提供契機
一、現代兒童觀念啟蒙下兒童地位的提升
二、社會轉型期上海城市對新式人才的渴求
第二章 回歸現實:1927-1937年上海兒童物質生活的建構
第一節 兒童的衣食住行:從傳統走向現代
一、兒童衣食住行與現代物質文明
二、兒童衣食住行與現代生活觀念
三、衣食住行與多重社會階層
第二節 兒童的醫療衛生:健全國民的培育
一、兒童衛生的現代性底蘊
二、兒童醫療衛生的發展變遷
三、社會轉型期兒童衛生的不平衡發展
第三章 生存與發展:1927-1937年上海兒童的消費
第一節 家庭收入與兒童消費
一、家庭收入
二、家庭中的兒童消費
第二節 童工的收入與消費
一、童工的收入
二、童工的消費
第三節 《申報》中的兒童用品廣告與上海兒童日常生活的建構
一、《申報》中的兒童用品廣告構建全方位的兒童日常生活
二、兒童用品廣告與兒童日常生活的變遷
三、兒童用品廣告呼應多元社會訴求
第四章 學習與娛樂:1927-1937年上海兒童精神世界的營造
第一節 學習:現代人才的培養
一、日益完善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二、1927-1937年兒童教育之趨勢
第二節 身體的解放與國家的解放:上海現代兒童體育的發展
一、身體的解放:現代兒童體育演進的新思維
二、國家的解放:現代兒童體育發展的時代訴求
三、1927-1937年上海現代兒童體育發展的歷史脈絡
第三節 休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兒童娛樂
一、與時俱進的兒童圖書
二、塑造新民的兒童玩具
三、應運而生的兒童電影
第五章 夢想照進現實:走在前列的上海兒童幸福事業
第六章 追夢而去:1927-1937年上海兒童的群體生活與人格養成
結語
圖表目錄
參考資料
後記

前言/序言
城市發展在人類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城市塑造了與鄉村生活迥異的社會生活。斯本格勒這樣描述:「在一座城市從一個原始的埃及的、中國的或德國的村落——廣闊土地上的一個小點——中產生的時候,到底意味著什麼。在外貌上,或許沒什麼區別,但在精神上,它是如此的一個地方,此後,鄉村便被它看成是、感到是、體驗為其『四郊』,成為一種不同的及從屬的東西。從此時起便有了兩種生活,即城內的與城外的生活,農民與市民同樣清楚地知道這一點。」當然,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與農村既有巨大差異,也有某些相似特徵。從小漁村發展而來的上海,更為典型。
從近代開埠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上海歷史,是一部上海現代化發展史,也是一部社會轉型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海的現代化進程已達到一個歷史的頂峰時期。但傳統社會仍未消失,從而使社會生活凸顯出一種多元勢差結構。
本叢書的主要特點是:以多視角、多資料、多專題來展現少有人研究的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上海人的多樣社會生活。此次幾位年輕學者的書稿都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經過多年修改而成,以多元史料和深刻分析見長。
茶館是透視城市發展、社會變遷的窗口,茶館是反映社會百態、世俗風情的空間,茶館是國家權力與日常文化此消彼長的場域。學界相關研究較多,但缺乏對近代上海這個大城市的茶館全面而翔實的考察。
包樹芳博士的《上海茶館與都市社會(1843-1949)》一書,聚焦近代上海茶館,運用報刊、筆記、指南書、竹枝詞、圖像、小說等多樣資料,呈現茶館在都市化進程最快、中西交匯最激烈的城市中所擁有的豐富而獨特的面貌,展示了茶館空間與都市社會、文化之間的交織互動,以及茶館空間與政治、權力之間的複雜關係。其研究指出,茶館及其空間是城市文化和區域人性特點的映射,不同城市的茶館在擁有共性的同時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國家權力在基層社會的滲透及改變日常生活的嘗試,是有限的干預,同時在茶館並沒有產生嚴格意義上的公共領域。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是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一般指的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民間文化現象。以往的民俗研究多將研究對象投注在邊遠地區的奇風異俗,很少關注大都市的民風習俗。民俗同時也是作為一種資源,自古以來就受到統治階級的關注,並被作為一種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
艾萍博士的《變俗與變政——上海民俗變革研究(1927-1937)》一書,從社會控制角度出發,立足於國家和社會兩種視野,考察1927-1937年間上海民俗變遷的緣起、歷程和結果,探尋民國時期中央政府、上海地方政府和上海民眾的相互關係,並對變俗變政的效果和制約因素進行評價和分析。其研究指出,變俗以變政的關鍵核心,就是以權威構建和維繫為導向的秩序與進步,其實質就是要順應時代潮流,維持社會秩序、改革傳統陋俗,推動社會進步,從而夯實政府執政的合法性基礎。秩序與進步的偕同與糾葛正是民俗變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上海城市的各個角落,生活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級的兒童,享受著完全不同的人生際遇,他們的人生軌跡都受到上海城市現代化的影響。兒童不應該是歷史研究的「失語者」,所以展示和呈現1927-1937年上海兒童生存狀況,可探明兒童在社會轉型期的生存和生活特徵。
劉媛博士的《上海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27-1937)》一書,突破傳統兒童史研究中的家庭史取向,將兒童置於20世紀20-30年代上海從傳統走向現代這一宏觀社會背景和城市環境中來研究。其研究依據佔有社會資源的多寡,將上海兒童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考察各階層兒童「不平等的童年」,並對兒童衣食住行、生產消費、學習娛樂等進行總體評估。其研究提出,兒童日常生活是上海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培養的兒童在成年後又繼續塑造和建設城市,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與社會是互相建構的。「大都市中的小兒童」不僅僅是純粹的受惠者或被動接受者,他們在與城市中的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城市發展的動力之源。
非單位人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市社會中的一個客觀存在。作為社會結構的一個類型,一般多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但是往往少了歷史感。由歷史學者來做這個課題是比較少的。長期以來,「非單位人」現象似乎並未引起政府部門和學界的足夠重視。近年來,基層社會的再組織問題成為社區研究的重要議題,尤其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強化大城市事實存在大量的非單位人群的研究就顯得更為迫切。
楊麗萍博士的《從非單位到單位——上海非單位人群組織化研究(1949-1962)》一書,就1949年後的上海非單位人群的組織化做了詳盡的考察。按照歷史脈絡,將1949-1962年間的基層社會組織化歷程劃分為組織建構、組織強化、組織的非常態三個階段。研究指出,通過以街居組織為代表的基層群眾組織,中共重構了城市基層社會,將國家權力滲透到基層,造就了具有高度動員和整合力的社會調控體系。上海非單位人群的組織化不是政府的單向調控,其書通過案例分析遊民、攤販、家庭婦女和失業者等非單位人群被納入組織化框架的過程,生動展示了調控者與被調控者之間互動的詳情。
住房是一種物理空間,大城市的住房更是一種社會空間。上海的住房困難問題世界聞名。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國共產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立即著手進行棚戶改造工作,棚戶的空間環境和社會結構兩個維度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潘婷博士的《空間改造與社會重構——上海棚戶區改造研究(1949-1966)》一書,從國家與社會視角、城市更新的視角,從人與空間兩方面探求上海棚戶區改造的歷史過程,梳理1949-1966年間棚戶區的發展和改造歷程、採取的政策、遇到的問題及同時期其他重要事項對棚戶改造的影響等。研究指出,1949-1966年間的上海棚戶區改造,呈現出三大歷史特點:一是改造與工業發展錯峰進行;二是對棚戶區的兩大基本要素——社會與空間並重改造;三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廣泛參与相結合。有別於棚戶空間外部環境的簡單改善,棚戶區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更為深刻。棚戶區的勞動人口隨著工業城市的建設,普遍實現了就業,「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意識滲透進棚戶居民的工作與生活,棚戶身份淡化,工人身份凸顯,棚戶居民的身份認同和社會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本叢書既關注不同人群,也關注不同空間和載體。鑒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海城市的發展既有新的特徵,也有舊的延續,因而本叢書包含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兩個時段的研究。本叢書皆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專著,在「上海城市發展與社會生活」這一專題下進行深入研究,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本叢書可以加強與學術界的交流和對話,共同促進對近現代史和上海史的研究。
當然,叢書還存在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最後,感謝本叢書各位作者的辛苦努力,感謝上海大學出版社各位領導對叢書出版的支持,以及編輯老師對叢書的認真編輯、校對和設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