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生命的螺旋階梯 ISBN:9787501622672 出版社:天天 著編譯者:孫軼飛 叢書名:了不起的生物學 頁數:21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23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為什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和自己的父母長得很像?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人類卻懷著無限的好奇心,用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開創了一門名為「遺傳學」的學科,才真正在兩根螺旋形的鏈條中找到了它的答案。有趣的是,關於遺傳學的故事,是從我們碗里的大米飯開始的 科學史是人類一步步認識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歷史。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斷探索有關生命信息是如何傳遞下來的神奇密碼,經過若干科學家猜測、嘗試、鑽研、實踐,終於突破了重重困難,揭開了深藏在每個生命背後的神秘面紗。在這部書中,你將和古今中外科學家一起,以歷史和科學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每個生命個體,用全新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從而踏上延續生命的偉大階梯,了解遺傳學發展的來龍去脈,更深層次地認識生命、生物、生活。作者簡介 孫軼飛,科普作家、外科主治醫師、講師。現任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科研成果曾獲河北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2016年出版《2015年中國科普文學精選》(合著),2017年出版《謠言背後的健康真相》(合著),2018年出版《照進角落的光:行走在遠古到中世紀的醫學》(獨著),獲得「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2020年出版科普繪本《用兩百萬年斗蚊子》,獲「深圳讀書月十大童書獎」「桂冠童書獎」(2020年)。目錄 前面的話 用好奇心探索生命的秘密第一章 一萬年前·雖然不懂遺傳學,但是會應用 中國農業造福世界:一切從米飯開始 中國古代遺傳學成就:養動物我們是專業的 古希臘神話:註定不平凡的孩子 第二章 古希臘時代·小顆粒和遺傳信息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0) 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前370)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希波克拉底的遺傳學:我猜有些小顆粒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世界都是小顆粒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根本沒什麼顆粒 第三章 19世紀·達爾文需要你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 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 達爾文的泛生論:小顆粒重出江湖 高爾頓與統計學:哥哥,你說得對 海克爾與遺傳學:偶像,你說得對 第四章 19世紀·種豌豆的人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 孟德爾的角色:不懂生物學的生物學家 孟德爾的理論:藏在豌豆里的秘密 孟德爾的結局:被遺忘的人 第五章 19世紀·小顆粒出現了 瓦爾特·弗萊明(Walther Flemming,1843—1905) 約翰內斯·弗里德里希·米歇爾(Johannes Friedrich Miescher,1844—1895) 瓦爾特·弗萊明的新技術:給你點顏色看看 細胞的有絲分裂:我們要藕斷絲連 化學的奧秘:生物學需要化學 米歇爾的探索:膿液里的寶藏 第六章 20世紀·原來真的有小顆粒 雨果·馬里·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s,1848—1935) 卡爾·埃里克·科倫斯(Carl Erich Correns,1864—1933) 埃里克·馮·切爾馬克(Erich von Tschermak,1871—1972) 沃爾特·斯坦伯勒·薩頓(Walter Stanborough Sutton,1877—1916) 西奧多·波弗利(Theodor Boveri,1862—1915) 威廉·貝特森(William Bateson,1861—1926) 威廉·約翰森(Wilhelm Johannsen,1857—1927) 又見孟德爾:被遺忘的人重出江湖 薩頓與波弗利的發現:遺傳信息在哪裡 貝特森與約翰森確定術語:我們終於有名字了 第七章 20世紀·染色體就是那些小顆粒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摩爾根的故事:另類人物成長史 遺傳學研究的前線:德國風格的美國大學 摩爾根的功勞:基因在染色體上 第八章 20世紀·基因可以傳遞 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1877—1941) 奧斯瓦爾德·艾弗里(Oswald Avery,1877—1955) 格里菲斯的追問:基因可以傳遞嗎 艾弗里的疑問:基因在DNA里嗎 第九章 20世紀·DNA的成分很重要 埃爾文·查伽夫(Erwin Chargaff,1905—2002) 阿爾弗雷德·赫爾希(Alfred Hershey,1908—1997) 瑪莎·蔡斯(Martha Chase,1927—2003) 查伽夫的貢獻:我弄清了DNA成分的比例 赫爾希和蔡斯的結論:基因在DNA里 第十章 20世紀·還有一步之遙 莫里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1916—2004) 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1958) 物理學家進軍生物學:讓人心灰意冷的戰爭 威爾金斯的功績:我給DNA拍照片 富蘭克林的突破:我拍的照片更清楚 第十一章 20世紀·英雄所見略同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2004) 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 沃森的興趣:我要追隨前輩的腳步 沃森和克里克的友誼:理想讓我們相遇 沃森和克里克的挫折:科研需要爭分奪秒 第十二章 20世紀·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莫里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1916—2004) 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1958)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2004) 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就:生命的螺旋階梯 富蘭克林的遺憾:世界欠她一個諾貝爾獎 沃森的錯誤:落寞的收場 克里克的進展:DNA的作用 後面的話 科學理念永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