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隱喻審判-法律隱喻的觀念史研究 楊德祥 978754268320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NT$28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用隱喻審判-法律隱喻的觀念史研究
ISBN:9787542683205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楊德祥
頁數:19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14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英美判決書的發展和功能的研究,發現法律隱喻大量出現於法律學者的論著、司法判例和規範性法律文件中,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從觀念史的角度詳細追溯分離之牆、市場隱喻、寒蟬效應、被動的聽眾、言論是火、訴權、法人是人、以及知識產權法和財產法中頻繁出現的法律隱喻概念,就能理解和明白法官把隱喻作為一種啟發方式,在疑難案件中思考和形成適用於各種新領域和新問題的法律假設,並且用隱喻做出富有說服力和邏輯性的論證,進而使法律隱喻有意或無意地滲透到法律話語過中,影響了法律職業人士和社會公眾認識和理解某些新法律概念的方式。這就能深刻揭示以隱喻形式表現的法律術語如何從一個個普通觀念發展、演變為某些重要的法律概念或原則,最終建構法律行為和法律制度,因為從觀念史的角度看,任何制度本身就是某個觀念的化身或者說是固化了的觀念,人們通過這些觀念表達某種意義,進行思考、會話和文本寫作,從事社會交往,最終形成公認的普遍意義,並建立了複雜的言語和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楊德祥,1970年出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教於泰州學院。兼任中國翻譯協會法律翻譯委員會委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法律語言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法律英語教學與測試研究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翻譯協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法律英語教學和法律語言學研究工作。在《外語教學》《四川大學學報》等各類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主編、參編教材4部,專著1部;完成省級教改項目1項,主持、參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各1項(結項結果均為良好)。先後榮獲校級教學和科研成果獎、省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英美法律隱喻概述
第二章 法律隱喻的基本類型
第三章 法律隱喻的認知語言學分析
第四章 「分離之牆」
第五章 市場隱喻
第六章 寒蟬效應
第七章 被動的受眾
第八章 言論是火
第九章 主體資格
第十章 法人是人
第十一章 知識產權隱喻
第十二章 財產隱喻
後記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