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2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多元與合作-環境規制創新研究 ISBN:9787568933728 出版社:重慶大學 著編譯者:鄧可祝 頁數:3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84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對環境規制創新進行的研究,主要包括環境規制創新的理論基礎、環境規制創新的制度構造、環境規制創新對環境法發展的影響。相應地,除前言外,本書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理論基礎篇、制度建構篇、體系變革篇。本書希望通過對環保「領跑者」這種創新型環境治理制度的研究,揭示環境規制創新的基本原理、制度架構與對環境法的影響,總結環境法發展的一般規律,對我國環境法的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作者簡介 鄧可祝,男,安徽省馬鞍山市人。安徽大學法律碩士,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法學、行政法學的教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環境法基礎理論、政府環境責任、環境司法等。2003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其中各類核心期刊論文十余篇,四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學術專著一部。主持研究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六項。2018年獲中國法學會第十三屆「中國法學家論壇徵文獎」一等獎;2015年,獲環境保護部、中國法學會「生態環境法治保障」主題徵文二等獎;曾獲「長三角法學論壇」論文評比一等獎、二等獎等其他獎項。目錄 第一篇 環境規制創新的理論基礎第一章 環境多元共治理論 一、我國環境法實施的行政主導模式 二、環境多元共治模式的興起 三、行政主導模式向多元共治模式演進的動因 四、走向功能互補的多元共治模式 第二章 合作型環境法理論 一、合作型環境法原理 二、合作型環境法產生的緣起 三、合作型環境法的模式 四、合作型環境法的機制 五、合作型環境法的實效性 六、結論 第三章 大數據條件下瓦動型環境規制理論 一、環境規制失靈的信息原因 二、環境信息作為一般規制工具的功能 三、大數據條件下環境信息的規制功能 四、大數據對環境規制模式的影響 第二篇 制度建構篇 第四章 政府環境規制創新 第一節 環境守法導則:一種新型環境合作治理模式 一、威懾模式的局限性 二、環境合作模式的興起與守法導則的產生 三、守法導則的合作性 四、守法導則的有效性 五、守法導則的制度要求 六、結語:認真對待環境合作治理模式 第二節 環境犯罪暫緩起訴制度:通過威懾實現環境合作治理 一、環境犯罪暫緩起訴制度的適用 二、暫緩起訴制度的適用背景 三、暫緩起訴背景下的環境合作治理 四、環境法實施中的威懾與合作的互動 五、我國環境犯罪暫緩起訴制度的出路 六、結論 第五章 企業自我規製法律制度 第一節 管理導向的企業自我環境規制 一、企業環境管理制度的優勢:系統全面 二、管理導向的企業環境自我規制的依據:軟硬兼備 三、管理導向的企業自我規制的原理:合作理性 四、管理導向企業自我規制發生作用的條件:內外兼修 第二節 企業環境合規:自製與他制互動型合作治理 一、企業環境合規制度的興起 二、企業環境合規制度的中國實踐 三、企業環境合規制度的合作理性 四、通過自製與他制的互動實現企業環境合規 第三節 環保「領跑者」制度——超越合法的規制創新 一、環保「領跑者」的類型與特徵 二、「領跑者」制度發展的原理 三、「領跑者」制度的運行機制 四、環保「領跑者」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 第三方環境治理制度 第一節 第三方治理中的排污企業注意義務 一、侵權法上的注意義務 二、排污企業的環境義務 三、排污企業在第三方治理中的注意義務 四、「泰州案」注意義務的判斷 五、結論 第二節 第三方治理中的行政特許經營協議的強制終止 一、行政特許經營協議強制終止的類型 二、特許經營協議強制終止的原理 三、特許經營協議強制終止中的權利保護 四、行政特許經營協議強制終止的責任分配 第三節 第三方治理中的排污企業與第三方責任分配 一、第三方治理的模式 二、不同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法律屬性 三、排污企業的主體責任 四、排污企業與第三方的內部責任 五、第三方治理內部責任對外部責任的影響 第七章 第三方環境規制 一、第三方環境規制的興起 二、第三方環境規制的原理 三、第三方環境規制的制度要求 四、第三方環境規制的法治保障 第八章 侵權法的環境規制功能 一、規製法與侵權法對環境成本的配置功能 二、侵權法環境規制功能的再發現 三、侵權法發揮環境規制功能的條件 四、在《民法典》體系中利用侵權法規範實現環境規制功能 第三篇 體系變革篇 第九章 環境規制創新與環境法體系變革 一、我國環境法體系的特點 二、環境法變革的基礎 三、環境規制創新對環境法體系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