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 張康之 張桐 97872142845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
ISBN:9787214284563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張康之 張桐
頁數:34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33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專門研究世界體系的構成及其民族國家地位的著作。書中梳理了從普雷維什到全球化理論的思想演變,揭示了世界體系中”中心國”對”邊緣國”財富掠奪、政治壓迫和軍事訛詐的秘密,考察了”拉美學派”“依附論”等試圖打破”中心—邊緣”結構的各種方案,指出了其失敗的原因。作者認為,在現代社會的早期,率先發展起來的民族國家通過”資本主義世界化”確立起了優勢地位,成為世界體系中的中心國家,在不斷將外圍納入世界體系中來的過程中型構出大批邊緣國家,形成了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世界”中心—邊緣”結構是國際社會中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一個平等的世界必須在打破這一結構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建立。

作者簡介
張康之,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先後曾在國內外120多所大學任兼職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主要從事社會治理哲學與文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7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等30多部,部分成果收入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
獲獎情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4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亦獲得吳玉章 獎等社會性評獎數十項。教學成果獲得省部級以及學校一等獎、二等獎多次。
張桐,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江蘇服務型政府建設諮詢研究基地研究員。主要從事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研究。著有《治理的中心—邊緣結構》等,在《中國行政管理》《光明日報》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後期項目等多項課題。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五屆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21年會二等獎、第二屆南京大學教師教學競賽特等獎等。

目錄

第一章 中心—邊緣:一個觀察視角
第一節 作為觀察視角的”中心—邊緣”概念
一、”發達”“不發達”等概念:一種誤解
二、”中心—邊緣”概念:挑戰傳統話語權
三、資本主義世界化中的中心—邊緣結構
第二節 世界中心—邊緣結構與線性思維
一、時間維度中的線性思維
二、空間維度中的線性思維
三、”去中心化”追求中的思維方式
第二章 發現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
第一節 普雷維什的”中心—邊緣”思想
一、”中心—邊緣”思想產生的背景
二、作為批判工具的”中心—邊緣”概念
三、在”中心—邊緣”結構中可做的選擇
第二節 依附論學派的中心—邊緣思想
一、在對普雷維什的批評中形成”依附論”
二、依附論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觀
三、為什麼無法打破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
第三章 “依附論”思想影響的擴散
第一節 “新依附論”終結依附的追求
一、多斯桑托斯的”新依附論”
二、多斯桑托斯的激進批判態度
三、多斯桑托斯打破依附的方案
第二節 “帝國主義”名下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
一、帝國主義體系的中心—邊緣結構
二、中心—邊緣結構中的競爭與協作
三、中心—邊緣結構的辯證法
第四章 智力依附與創新壟斷
第一節 世界中心—邊緣結構中的智力依附
一、反殖民運動中的國家獨立與智力依附
二、邊緣國知識分子積極推動智力依附
三、邊緣國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
第二節 世界中心—邊緣結構中的創新壟斷
一、世界中心—邊緣結構形成中的創新保護
二、在創新壟斷中強化世界的中心—邊緣結構
三、在世界中心—邊緣結構中看創新壟斷
第五章 產生於世界中心的世界體系論
第一節 世界體系論對”中心—邊緣”的定義
一、從”依附論”到”世界體系論”
二、世界體系論的中心、邊緣與外圍
三、”中心—邊緣”概念性質的變化
第二節 世界體系論及其分析單位
一、世界體系論的分析單位
二、民族國家觀念對科學分析的束縛
三、依然是機械論的”整體主義”
第三節 世界體系論的經濟主義取向
一、經濟主義視角中的世界體系
二、經濟主義分析掩蓋了什麼?
三、經濟主義分析方法的適用性問題
第六章 世界中心—邊緣結構解構的幻相
第一節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
一、”地球村”的真實含義
二、”地球村”並未改變中心—邊緣結構
三、歷史快車後視鏡中的”地球村”
第二節 “外包”能否碾平世界?
一、”外包”只是分工範圍的擴大
二、中心—邊緣結構中的”外包”
三、外包沒有改變剝削的性質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歷史性機遇
第一節 全球化運動行進中的概念解讀
一、”全球化”的概念及其現實運動
二、不同於資本主義世界化的全球化
三、正確解讀”全球化”的概念
第二節 在對”全球化”的解讀中發現行動目標
一、反對全球化的”泛歷史主義”解讀
二、必須承認全球化概念的歷史性
三、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內涵
第三節 大數據中的思維與社會變革要求
一、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結果的”大數據”
二、”大數據”是否帶來了思維變革?
三、”大數據”能否改變社會的基本結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第一章 中心—邊緣:一個觀察視角
第一節 作為觀察視角的”中心—邊緣”概念
在由民族國家構成的世界體系中,流行的做法是把不同的國家區分為”發達”與”不發達”國家。其實,當這種區分被作為一個觀察視角而固定下來之後,卻掩蓋了國家間的不平等,讓人們不再關注一些國家壓迫和剝削另一些國家的事實。與此不同,如果把民族國家看作是處在同一個體系中發生互動的行動體的話,就會看到它們在這同一個體系中的不同位置,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結構——中心—邊緣結構,並在這一結構中實現互動。”發達”與”不發達”的概念是在比較中而對國家進行的分別描述,潛在地包含著把不同國家看作是孤立的存在物的意涵,即放棄了對國家間關係的關注。”中心—邊緣”的概念則把人們的關注點引向了國家間的關係,要求把不同的國家放在同一個世界體系中加以認識和考察。特別是這個概念所揭示的國際關係結構,可以使中心國家對邊緣國家的壓迫、剝削和掠奪清晰地暴露出來。而且,也給人們指出了一個走向未來的方向,那就是通過打破既有的世界中心—邊緣結構而開創一個真正平等的世界。
一、”發達”“不發達”等概念:一種誤解
當人們放眼觀察世界的時候,很自然地接受了一系列給定的概念,即用”先進”“落後”“發達”“不發達”“發展中”“欠發達”“新興國家”等語詞去表達我們對不同國家的直觀認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使用這些概念去為不同的國家進行定位,即把不同的國家歸入到不同的類別中去。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已經習慣於使用這些概念,似乎沒有人對這些概念表示懷疑。其實,這些概念是經不起推敲的。對於科學研究而言,這些概念可能還是有害的。因為,用這些概念編織起來的那幅世界圖景是虛假的,掩蓋了國家間關係的諸多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事實。事實上,這些概念被一些率先發展起來的和掌握了話語權的國家所利用,它們利用這些概念建構了某種意識形態,形成了某些理論,去為其各種各樣的非正義行為辯護,甚至讓人們把國家間的剝削、掠奪以及危機轉移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與這些流行的概念不同,普雷維什運用”中心—邊緣”概念去分析國家間的關係,後來,這一概念被依附論學派所接受,並影響到後現代主義,展現出了一個非傳統的認識和觀察世界的視角。現在,中心—邊緣的概念在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中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們發現,不僅在國際關係研究中,在區域經濟、城市規劃、組織與管理、人際交往、複雜系統、複雜網絡以及文化哲學等領域的研究中,學者們都廣泛使用了”中心—邊緣”的概念。可見,”中心—邊緣”的概念為我們觀察和理解工業社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向我們揭示了國家間以及一國內部的不平等結構,也為我們面向未來去思考社會建構的行動提供了啟示。
顯然,社會科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都包含著某種價值取向或價值觀念。雖然可以說概念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是具有客觀性的觀察視角,但是,面對同一個認識對象,從不同的概念出發卻可以把理論導向不同的方向。顯然,一切理論都是通過概念建構起來的,之所以會針對相同的問題產生出不同的理論,那是因為建立起理論的基本概念不同,或者說,是作為理論出發點的概念不同。歸根到底,是因為不同的概念包含著不同的價值取向與不同的價值觀念。所以,社會科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不可能在價值上中立,所有概念都會受到價值的糾纏,只不過有些概念將價值取向明確地塗抹在表面上,而有些概念則將其價值取向深深地掩藏起來。
在國際領域的研究中,學者們通常用”發達”與”不發達”等概念去描述一個國家的總體狀況。表面看來,”發達”“不發達”“欠發達”等概念都是一些描述性詞語,似乎非常客觀地表達了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或所處的歷史階段。其實不然,這些概念實際上掩藏了某些價值,甚至是服務於某種意識形態的。可以肯定地說,”發達”“不發達”“欠發達”等概念是服務於已經確立了話語霸權的那些國家的全球利益需要的。甚至有些較為偏激的學者認為,在”發達”“不發達”“欠發達”等概念中包含著西方霸權國家的某些陰謀,即通過這些概念對那些急切求發展的國家實施誘騙,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向霸權國家輸出利益,而不是在霸權國對它們的征服中被迫輸送利益。所以,這些概念中包含著既定的國際秩序,包含著為了少數國家的利益而把全球引向災難的驅動力。所以,依附論學派激烈地主張用”中心—邊緣”的概念來替代上述概念,希望在中心—邊緣的視角中去揭露上述概念所代表的某種說教的性質及其虛偽性。
弗蘭克在196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作出了這樣的分析:”目前的發達國家(now-developed countries)過去雖然可能經歷過未發展(undeveloped)狀態,但是決沒有經歷過不發達(underdeveloped)狀態”[ Frank, Andre G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 ” Monthly Review 18 4 (1973) P5 ]。在這裡,弗蘭克刻意地對”undeveloped”和”underdeveloped”作出區分。在他看來,只要做出這種區分,就能夠發現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第一,”undeveloped”的前綴”un”是在與自身的另一狀態進行比較時作出的判斷,一般說來,是在歷史的維度中所作出的比較。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如果它現在可以被認為是一種developed狀態的話,那麼,它的過去則屬?undeveloped狀態,或者說,它曾經經歷過一個undeveloped階段。第二,”underdeveloped”的前綴”under”則是在與相對物或參照物的比較中作出的判斷,而且包含著它們間的某種關係的判斷。因為,”under”這個前綴的意思是”處於之下”,如果用於對兩個國家進行比較,那就是,一個underdeveloped國家處在與它相關的另一個developed國家之下。
細緻理解弗蘭克的這句話,可以看到,當資本主義在西方國家獨立發展時,無論是”已發展”(developed)還是”未發展”(undeveloped),都是該國內部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是”該國自身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特點或結構的產物或反映”[ [德]弗蘭克:”不發達的發展”,載[美]查爾斯 威爾伯主編:《發達與不發達問題的政治經濟學》,145~146頁,高銛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但是,在實現了資本主義世界化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就出現了中心—邊緣結構。在這個中心—邊緣結構之中,邊緣國家的不發達狀態就不再是由自身國內的因素所決定的,而是受制於這個擁有了中心—邊緣結構的世界體系。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國家就處在一種”underdeveloped”的狀態。邊緣國家所經歷的受制於其他國家的情況顯然是那些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國家未曾經歷過的。對於那些率先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而言,在歷史上曾經經歷過的只是一種被稱為”undeveloped”的狀況。
在弗蘭克這篇文章 的中文譯本中,”underdeveloped”和”undeveloped”這兩個英語單詞分別被譯為”不發達”和”未發展”。這種譯法應該說是準確的,弗蘭克的文章 題目”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被譯為”不發達的發展”也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當”development”單獨使用時,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發展”,但是,當”under”的前綴出現後,則表示另一重意思,那就是在”發達”與”不發達”的比較中來認識一個國家的狀況,而且是在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比較中來確認一個國家的不發達狀態的。因為,”不發達”一詞的含義只有在與”發達”的比較中才能加以確認。也就是說,在談到一個國家的”不發達”時,如果沒有”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物,也就無從理解了。
弗蘭克說道,”不論過去或現在,造成不發達(underdev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