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本書作者在心理學界、語言學界、民族學界和教育學界有著較大知名度,是國內學者中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較多的學者,特點是實驗與理論兼長。本書收錄的許多文章,對我國理論心理學研究有重要推進。
內容簡介張積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心理語言學與民族心理學。他擅長用實驗法研究語言心理、文化心理與民族心理,對心理學理論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一貫主張用心理學理論來指導實驗研究,然後在實驗研究基礎上發展心理學理論。本書是他在心理學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薈萃,包括四編:第一編是心理學史篇,彙集了他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中國心理學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編是認知篇,彙集了部分關於認知的理論文章;第三編是語言篇,彙集了2016年以來心理語言學方面的理論文章;第四編是民族文化篇,彙集了他關於民族心理學方面的理論文章。閱讀本書,既可以掌握廣泛的心理學知識,也可以領略先生的寬闊的學術視野和紮實的理論功力,還可以體會先生做學問的獨到思路。
作者簡介張積家,字雋生,男,1955年生,山東蓬萊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二級教授、傑出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認定的心理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退休后,被全職聘任至廣西師範大學。現任廣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聘教授、廣西師範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首席專家;擔任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心理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國家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廣西壯族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擔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神經語言學研究分會候任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民族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2019—2022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心理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擔任《心理學報》(2009—2018年)、《心理科學》、《心理學探新》、《民族教育研究》、《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社區心理學研究》的編委。在國內外期刊和報紙發表論文6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5部;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在心理學界、語言學界、民族學界和教育學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
目錄第一編 心理學史篇001康有為人性論思想研究002我國古代心理教育思想論要009比較、鑒別、發展:康有為對孟荀人性論的比較研究019論孟子的品德心理學思想026馬克思的需要心理學思想036論中國古代的仁壽心理學思想045譚嗣同心理學思想新探058《管子》心理衛生思想研究062第一章太炎心理學思想初探071梁啟超個性心理學思想試探078康有為情慾心理學思想探要087激將法及其心理機制097中國古代作家的成就動機與文學創作106第二編 認知篇113論「認知」與「認識」的分野——兼與趙璧如先生商榷114再論「認知」與「認識」的分野122評現代心理學中的智力概念和智力研究132現代認知發展心理學述評140記憶的加工水平說——由來、發展和面臨的挑戰146注意資源理論及其進展153具身理論分歧:概念隱喻與知覺符號觀160文化生活腳本理論及其研究進展170證人證言中的虛假記憶177為什麼和聲能誘發音樂情感?——音樂協和性的作用及其認知機制186無意識:信仰置換和實踐的進路209自尊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217試論責任心的心理結構224論終極責任及其心理機制231論公民意識的結構及其形成246第三編 語言篇255語詞遮蔽效應的研究及其理論256語言影響人格:研究證據與理論解釋265非直義性語言理解的神經心理機制278語言在情緒理論中的作用:從基本情緒觀到心理建構觀中的概念行為模型289論手語對聾人認知的影響298從新的語言關聯性理論看語言對聽障人群認知的影響310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和基本情緒研究316語義原詞和「心」328語言間詞序差異的來源:相關理論和研究進展335閑聊行為及其親社會功能347第四編 民族文化篇359加強民族心理學研究,促進中國心理科學繁榮——民族心理學專欄前言360親屬結構理論及對摩梭人親屬關係研究的啟示369論民族心理學研究中的十種關係382充分發揮民族院校優勢,積極開展民族心理研究393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心理建構與影響因素403中國民族心理學百年流變與前瞻417容器隱喻、差序格局與民族心理434集體記憶與國家認同——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視角446種植小麥培育了中國北方的個人主義文化?——結合作物種植史和移民史對中國南北方文化差異的思考452族群邊緣:中華民族共同體心理髮展研究的*佳視角464應重視多民族共同心理研究486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何產生與發展488淺談文化適應的中國特色490應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社會化492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494文化類型影響個體基本認知範疇496民族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關係499開展民族群體藝術活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03
前言/序言一 、何謂理論心理學?本書冠名為「理論心理學芻論」。「芻論」即「淺陋的議論」。這並非自謙之辭,反映了著者對自己的文章持慎重態度,有求教於方家之意。那麼,什麼是理論心理學呢?理論心理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它的任務是揭示心理現象之間及心理現象與客觀現實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規律,解釋、預測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指導心理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理論心理學關注心理的實質、機制和過程,追求對心理現象的普遍解釋,形成科學的心理學理論。理論心理學在心理學科群中處於基礎與核心地位。任何科學體系的形成總是離不開理論。缺乏理論的「科學」只是局部經驗和具體經驗的匯聚,缺乏推廣和應用價值。缺乏理論指導的科學研究是嘗試與錯誤式的探索,事倍功半。理論是科學研究的「燈塔」。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研究比嘗試與錯誤式的探索更有效。科學理論可以具體化為科學研究範式,在一個時期內引領著科學家共同體的研究活動。因此,任何學科都存在專門從事理論研究的分支。例如,在物理學中,就有理論物理學。愛因斯坦就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從未在實驗室中做過實驗,他的「實驗」都在他的腦海里進行。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空間有限無界假說、受激輻射等理論。其中,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時空觀,深刻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在化學中亦有理論化學。理論化學是運用量子化學的計算方法研究有機分子靜態和動態性質的學科。在生物學中,亦有理論生物學。理論生物學利用數學及計算機來對生物現象進行解釋,涉及生物數學、計算機建模、計算生物學等方法。理論學科不同於實驗學科或應用學科,它們不以觀察、實驗等經驗方法來研究,而以數學演繹和邏輯推理等非經驗或思辨的方法來探討。在各學科中,理論學科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其也為學科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自序與重視實驗法在研究中的作用的實驗心理學比,理論心理學從非經驗、非實驗角度通過理性思維對心理現象進行探索。人是有理性思維的動物。理性思維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具體化、系統化、類比、假設、演繹、推理等多種思維方式。因此,就學科性質而言,理論心理學是理論學科而非實驗學科。從研究範圍看,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心理活動範疇及各心理活動範疇之間的關係,心理學的基本任務,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與具體研究方法,身心關係與心腦關係,心理與意識的起源,心理現象的主觀性與能動性,客觀現實與心理的因果關係,心理與行為的關係等理論問題。理論心理學也面臨在心理學理論研究與理論心理學研究之間做出適當區分。心理學理論研究屬於心理學歷史研究範疇,研究對象是歷史上的心理學理論,很少直面心理本體。理論心理學研究必須直面心理本體,對實際心理現象做出基本理論闡釋,反映人對心理本質的理解。這種差異也是心理學史研究與理論心理學研究之間的差異。但在研究實踐上,二者又相互聯繫、不可分割:歷史上的心理學理論研究是理論心理學研究的基礎,當代理論心理學研究的實踐和成果亦將成為今後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對象。二 、理論心理學的功能論及理論心理學的功能,首先要明確理論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的關係。廣義的實驗心理學包括一切以觀察和實驗等方法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各心理學分支。理論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理論心理學為實驗心理學提供理論指導,實驗心理學為理論心理學提供研究素材。一切實驗心理學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論和假設為基礎,任何心理學理論也必須建構在一定心理學事實之上。離開實驗心理學的證據支持,理論心理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為研究者的純粹主觀臆測;離開理論心理學的指導,實驗心理學家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實驗研究也就成為沒有思想的操作。任何科學心理學理論的產生都建立在對觀察事實的積累和深度思考的基礎上,是研究者對經驗事實理性思維的結果,這是科學研究中的歸納過程;而科學的心理學理論一經產生,就能夠預言新的經驗事實,指導研究者發現新的經驗事實。這是科學研究中的演繹過程。因此,理論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兩者的分工只是為了心理科學的發展和深化。長期以來,在我國心理學界,存在著「重視實證,輕視理論」的傾向。一些人認為,理論心理學空泛無物,不能做出任何科學發現。這主要是受實證主義哲學影響的緣故。實證主義哲學強調研究者應該把問題局限於經驗範圍內。科學哲學出現以後,實證主義在哲學中已經消亡,但在心理學中還有市場,是實驗心理學的重要方法論基礎,證實性原則成為衡量是否科學問題的重要標準。實證主義哲學認為,一切科學知識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科學討論的問題只局限在經驗的範圍內。凡是能夠以經驗證實或證偽的問題就是科學問題,否則是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學。實證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具有極端性。科學哲學否定了實證主義哲學的狹隘經驗主義觀點,承認非經驗的邏輯證實的科學性。就好比物理學也需要理論物理學,愛因斯坦不做實驗也是物理學家一樣,科學哲學的發展使現代心理學家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範圍比經驗大得多。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言語產生理論已經為現代心理學所接受,將人與計算機類比、與人腦類比的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亦成為指導實驗心理學的重要理論。雖然,相對於研究具體問題的實驗心理學而言,理論心理學確實具有「空泛」的特點。理論心理學重視整體概念、邏輯思辨、抽象綜合,不像實驗研究那樣重經驗觀察、實驗取證、分解檢測。但這僅是科學分工的不同,兩者各有所長、各有偏重。實驗研究的長處是客觀感性和分析細微,能夠精益求精、察微知著;理論研究的長處是高屋建瓴和理性抽象,能夠舉一反三、以一馭萬。兩者的歧異不形成根本的對立,兩者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才是心理學的統一之路。心理學研究者應該既有對理論的偏好,又有對經驗事實的重視,用科學的理論指導研究,又根據研究結果檢驗理論,證實或證偽理論,或者提出新的理論以替代舊理論,或者修正、補充、發展已有的舊理論,使之煥發出新的活力。一般來說,理論心理學對心理科學的發展有以下功能。(一)提出假設和做出預測理論心理學研究能夠為實驗心理學研究提出假設和做出預測。波普認為,科學並非始於經驗,而是始於問題;理論先於經驗觀察,指導經驗觀察。科學家總是以一種預想的理論去觀察事物,觀察與實驗都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理論心理學提出理論或假設,或者對實驗結果做出預測,這些假設和預測正是實驗研究的課題。研究的結果或者證實理論,或者證偽理論,這又成為新理論的生長點。(二)判斷和鑒別概念、命題、理論的真偽理論心理學採用邏輯分析法判斷和鑒別概念、命題、理論的真偽。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對概念、命題、理論的判斷與鑒別並非總是需要實驗驗證和實踐檢驗,也可以採用邏輯分析的方法。例如,若某一理論體系中既包含命題A,也包含命題非A,這個理論體系就自相矛盾,就通不過邏輯檢驗。又如,從一個理論前提出發,得出了兩個對立的結論,這隻能說明這一理論前提就是錯的。在科學史上,伽利略正是先通過邏輯檢驗證偽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重物下落比輕物快的看法,後來才通過實驗發現了重力加速度定律。勞丹認為,對一個理論體系的邏輯檢驗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理論內部的邏輯一致性;二是理論內部命題與該理論賴以建立的外部命題的邏輯一致性。違反了這兩種一致性,就是錯誤的理論,根本不必經歷科學實驗和實驗檢驗。(三)抽象和綜合抽象和綜合是尋求真理的重要方法。心理現象具有複雜性、多樣性、情境性和易變性的特點。對心理本質的了解不能僅靠零碎的經驗,必須對經驗進行去粗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