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 ISBN:9787522819624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著編譯者:陳志永著. 頁數:31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410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民族村寨旅遊開發進程中,因村寨與景區疊合,旅遊者流動與集聚引發外來力量入村。外來力量與村民互動過程中,政府邏輯、市場邏輯、社會與文化邏輯在同一空間場域疊合與嵌套,形成多元共存的制度結構。如此制度邏輯下的村寨治理既不同於傳統中國鄉紳基礎上的村莊治理模式,同樣有別於各少數民族地區因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歷史過程形成的治理樣態;與集體化時代自上而下的集體組織制度大相徑庭;與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權力選擇性上移與市場化進程逐步推進過程中形成的「城中村」以及廣大中西部地區因農民外流形成的「空心化」村莊存在結構上的差異;與西方國家「多中心」權力結構有著屬性與功能上的明顯差異。那麼,民族旅遊村寨治理的結構、樣態與特徵是什麼?通過將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這一主題嵌入村寨地域環境、歷史文化、生計方式、社會結構、基層權力秩序中,拉長研究的歷史時段,研究治理模式的實踐邏輯,探尋民族旅遊村寨公共事務治理之道。作者簡介 陳志永,男,雲南曲靖人,1976年2月生,管理學碩士、教授。現任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貴州師範學院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暨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貴州省優秀教師,貴州師範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校級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鄉村旅遊與景區治理。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貴州省優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基金項目1項、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項、校級科研項目2項。現主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主持貴州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1項。2003年以來,獨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旅遊學刊》《中國旅遊報》《旅遊論壇》《雲南社會科學》《熱帶地理》《黑龍江民族叢刊》《經濟問題探索》等刊物發表相關論文41篇,核心期刊(含CSSCI來源期刊)論文21篇,6篇被人大複印資料《旅遊管理》全文轉載。研究成果先後於2007年12月獲貴州省第二屆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論文類三等獎、2010年2月獲貴州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2011年9月獲貴州省第三屆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論文類二等獎。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民族旅遊村寨公共事務治理:一個分析框架的建構 第一節 民族旅遊村寨的功能 第二節 民族旅遊村寨公共事務治理的環境特徵 第三節 民族旅遊村寨公共事務治理的多元視角與研究進路的展開 第四節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研究:一個基於實踐邏輯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郎德苗寨「公司+村寨組織+農戶」的旅遊開發模式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案例地概況、研究過程與研究價值 第三節 郎德上寨旅遊開發進程中的組織方式與治理結構:緣起與演化 第四節 郎德上寨旅遊開發進程中「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組織特徵與制度優勢 第五節 郎德上寨「公司+村寨組織+農戶」的旅遊開發模式:多元建構與生成邏輯 第六節 郎德上寨旅遊開發進程中組織模式的延擴性 第七節 結論與討論 第四章 旅遊村寨治理結構的演化分析:一個多重面向的視角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案例地的典型性與研究價值 第三節 天龍屯堡鄉村社會的運行機制:組織制度及行為框架 第四節 天龍屯堡旅游業發展演化分析 第五節 貴旅集團進入與天龍屯堡新的治理結構形成 第六節 天龍屯堡旅遊開發進程中治理結構演化的啟示 第五章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的制度創新研究 第一節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結構特徵、模式界定與理論限度 第二節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研究目標:以實踐研究為基礎探尋上下貫通的多層級複合「共治」模式 第三節 民族旅遊村寨複合共治模式的動力機制與限制因素 第四節 民族旅遊村寨合作共治模式的路徑探索 第六章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實踐邏輯、研究反思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的實踐邏輯 第二節 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研究的反思 第三節 未來展望:邁向實踐的民族旅遊村寨治理模式研究 第四節 研究不足及下一步研究進路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