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解放事業的當代闡釋 劉同舫 978730031621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解放事業的當代闡釋
ISBN:9787300316215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劉同舫
頁數:5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95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一生奉獻于人類解放事業,其思想和理論的核心就是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基於前人精神智慧的思想驅動與理論營養,科學論證了人類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馬克思構築人類解放理論伴隨著唯物史觀的發展進程,貫穿于人之生存哲學的反思、人類歷史理論的闡明,並落實到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實現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一。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為解決不同時代的現實問題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追隨馬克思足跡的研究者從多維角度發掘和闡釋人類解放理論,並為之注入生機與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實踐上”續寫”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蘊含的思想境界和獨特智慧,成為我們思索人類前途命運和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理論指引。

作者簡介
劉同舫,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獲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標兵人物”。擔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9篇,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教材2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獲省部級優秀成果獎一等獎4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項。

目錄

導言
上編 解放理論的文本闡釋一一走進馬克思的思想深處
第一章 馬克思解放理論的激情萌發
第一節 浪漫主義的薰陶
一、從唯心主義到浪漫主義
二、在浪漫主義薰陶下成長
三、思想進程中浪漫主義遺存
第二節 自我意識哲學的激蕩
一、自我意識哲學的形成
二、自我意識哲學的展開
三、自我意識哲學的救贖功能
第三節 人道主義力量的釋放
一、人道主義思想史的跨越
二、人道主義實現路徑的昇華
三、人道主義歸屬之境的追求
第二章 馬克思解放理論的具體構築
第一節 人類解放的類型劃分
一、作為基本前提的政治解放
二、提供物質基礎的經濟解放
三、展現智識策略的文化解放
第二節 人類解放的實現條件
一、從虛假的共同體到真正的共同體
二、發展生產力與批判利己主義
三、引導文化方向性的價值立場
第三節 人類解放的依靠力量
一、解放的頭腦:哲學
二、解放的心臟:無產階級
三、解放的運動:歷史活動
第四節 人類解放的發展歷程
一、宗教與政治合謀的基督教國家
二、作為中介身份存在的政治國家
三、民主自由共同體的後政治國家
第三章 馬克思解放理論的根本轉變
第一節 從理論繼承到革命建構
一、理論繼承的多元性及本質性揚棄
二、馬克思與康德和黑格爾的”相遇”
三、以”解放”為軸心的理論建構
第二節 社會批判的價值取向
一、哲學批判轉變為經濟學批判
一 應然”預設轉向”實然”價值追求”
三、問題挖掘到前提批判的解放
第三節 從歐洲到全球的解放視域
一、解放理論的歐洲關注
二、解放理論的全球拓展
三、理論中斷還是理論延續
四、何種意義的拓展及其變化根源
下編 解放理論的時代變奏——探尋馬克思思想的歷史譜系
附錄一 啟蒙理性及現代性:馬克思的批判性重構
附錄二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與中國意義
附錄三馬克思唯物史觀敘事中的勞動正義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開啟了關注人的先河,爾後在人類思想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自由”與”解放”構成一切關於人的學說的最核心的關鍵詞,也是人類孜孜追求的崇高理想。
18世紀之後,啟蒙理性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等,先後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和論證方式將自由與解放交融于學理之中,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賦予人的自由新的內涵,對理性與自由的研究達到歷史性的高度,推至形而上學的巔峰。遺憾的是,理論前提的唯心根基、自由主體的抽象思辨和實現方式的不徹底性,德國古典哲學在形而上學思維的長期影響下所懸設的世界是超感官的,並以此為支點規定人與世界的同一性,結果導致了人們對現實分裂世界的不滿與反抗,最終致使人的自由淪陷在烏托邦的幻想和泡影中。從問題域轉換的意義來看,如果說德國古典哲學的軸心問題是 “自由”,那麼馬克思哲學的軸心問題則是”解放”。德國古典哲學聚焦於人的意識、精神和主客體之間關係的討論,並沒有在實際意義上超出哲學對人的自由這個特殊領域的探索。儘管馬克思哲學在根本立場上與德國古典哲學劃開了具有本質意義的界限,但馬克思並不拒斥對自由的追問。馬克思對人的理解是他全部理論的基礎,他從抽象到具體,最終達到其追尋的人類解放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在致力於追尋人的自由的基礎上,揭示了人類深層的終極追求在於解放。他以現實的人的生存方式為根基和載體敘述人的存在與發展理論,體現了其解放理論成為與人的生命實踐融為一體的哲學境界。人類的解放與自由有其自身的辯證法和歷史尺度,是歷史性生成的過程,自由作為人類追求的目標,與人類解放的狀態具有一致性。與德國哲學家不同,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複歸人的本質,邁出了人類解放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其革命性變革的武器,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審視和把握人類解放的重大意義,創造性地構建人類解放理論,以人類解放的必然性糾偏和規避一切易於誤入虛無縹緲的可能,將其解放哲學的震懾力及對現實深入的關懷融入深度透視社會問題和深化實踐探索之中。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可系統化地上升為一種解放哲學,即以解放為軸心的哲學。這種解放哲學中的 “解放” 是指人類不斷消滅現存狀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運動,是人類在經由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和文化解放所創造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下,把握與超越外部自然限度,並通過全面顛覆資本邏輯,消除私有制,以 “自由人聯合體”取代市民社會體系和國家,推動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從蒙昧向文明、從低級到高級、從線性到多維的躍升,表達了人的解放的多樣可能性具備的現實轉化意義,從而建立起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踐過程和歷史狀態。人類解放無論是作為一種歷史運動過程,還是作為一種歷史狀態,都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歸宿。在馬克思的文本中,解放的內容和主體均具有雙重性:既是具體領域的解放概念(human emancipation),又是具有綜合性的解放概念(emancipation of humankind),個體與類實現了歷史的統一。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 中,馬克思提出人的發展的 “三形態” 說:將人對人的依賴關係占統治地位的階段稱為第一形態,將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稱為第二形態,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則為第三形態。在前兩大形態的基礎上,馬克思分析了作為人類解放目標的個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起點是有生命的個體,他把個體看作歷史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個體自我意識和自由價值原則的確立是在前兩大形態中迫切需要攻克的難題,蘊含在現實的個人的解放運動中。從政治哲學角度進行理解,馬克思始終以個人為主體或主詞,他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缺陷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使個人喪失了價值主體的地位並淪為物的奴隸),這同時也是馬克思人的發展三形態中第三形態在人類意義上的個體,由此實現了個體與作為類的人的歷史性關聯。”自由人聯合體”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真正自由的人群,人能夠超越以階級對立形式存在的國家,而處於社會管理機構中從事滿足自身本真需要的勞動活動,並將自身當作普遍和無限發展的”類”來對待而體現 “類”特性,從自身中產生出內在的豐富性。個體在集體中將獲取現實的幸福,追求個體利益以及必要的個體化成為人豐富和實現”內在性”的重要方面。人是與自然、社會、自身發生聯繫的類存在物,類存在的本質是自由的生命活動,人的生活首先是社會生產生活,人的基本實踐活動形式之一表現為物質生產的勞動活動,人總在面對自然、社會、自身時提出 “存在為何”的問題, 隨著社會實踐的推進,人需要從孤立的個體中走向社會性的共同生活領域。人的類生命的綻放、類存在的本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個體的成長史是類的演進史的再現,追求類的整體利益、價值以及必要的類化,也是豐富和實現人的”內在性”的重要方面。自古以來的哲學(包括馬克思哲學)都是普遍的,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普遍的,解釋基本問題的理論也是普遍性理論。馬克思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是在更高的層次、更長遠的意義上關心人類及其社會發展規律。但無論是個體還是”類”,馬克思都主張用生活實踐來解釋個體或 “類”的思想與認識。馬克思旨在從具體的生活實踐出發解讀人與世界的關係,省思人的理論創造和價值理想。思想來自生活實踐,思想是關於生活實踐的思想。馬克思強調,人的解放是社會生產的歷史性結果。人是 “類”與個體的統一體,我們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研究,既應當關注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的個體,把握個人力量的發展趨勢及發展史也應當關注作為整體的人類如何發展,應該追求個體與”類”的二重屬性或形態的協同。單純的個體本位主義與單純的類本位主義都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整體的人的發展指向對”物的依賴性”及其歷史局限的超越,使人逐漸掙脫自然物役性和經濟發展必然性的控制,並在彰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踐中促進自我意識和契合自身生存需要的思維覺醒。馬克思對 “現實的人” 的理解,既與舊唯物主義從自然、生物學角度出發來理解人具有本質區別,又與唯心主義純粹從思辨角度理解人徹底劃清了界限。
國內外關於人類解放的相關研究旁涉極廣。在國內,關涉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研究主要在人學、政治哲學等領域。在人學框架中對人的本質與異化、人的個性與主體性、人的現代化與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之關係等問題的探討,從根本上說都是圍繞 “人類解放” 這一歷史主題展開的。在政治哲學中,學界對市民社會、自由、民主、正義等價值理念及政治解放等問題的研究,也關聯到馬克思人類解放的主題。在國外,革命家列寧及西方學者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福柯、德裡達、拉克勞、 墨菲、列斐伏爾、鮑德裡亞、芬伯格和齊澤克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馬克思人類解放的主題。他們站在各自理論立場對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進行了不同視角的闡釋,並在馬克思人類解放崇高理想的”觀照”下,提出了基於不同理論前提的”另類”人類解放觀,例如:葛蘭西在文化領導權理論中,揭示了把人從原始自發的”常識”狀態中解放出來並提升到”健全的見識” 階段的解放觀,以及形成”歷史集團”的大眾解放觀;德裡達在”異延”中對馬克思的解放精神進行解構;後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拉克勞和墨菲的激進多元民主理論,試圖為社會主義解放尋找一條新的出路;等等。此類研究雖然在拓展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同時也存在尚需辯證審視的相關問題,但其不僅展現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博大精深的理論空間,也折射出人類解放作為恒久彌新的時代主題的重大意義,從而使得尋求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存在的合法性根據及現實意義的理論任務顯得更加迫切和艱巨。哲學命題從”是什麼”進一步轉變為 “何以可能”,這意味著哲學史上從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根本性轉變和歷史性突破,這也正是馬克思破除傳統哲學問題範式的抽象性,從現實的人出發,以人類解放理論為指導推進人類解放事業而被譽為偉大的哲學家、革命家的卓越貢獻所在。馬克思實踐性的解放哲學,超越了理論哲學的邊界。他將解放的實踐觀點視為一切理論的基礎和出發點,為世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觀點提供了科學合理的根據。由此,實踐這一證成人的存在的本體論範疇向化解人的思維與存在矛盾關係的方法論範疇轉換。馬克思的解放哲學回答了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問題,並在具體的歷史的時代境遇下,為各個國家、地區以至全人類的實踐指明了前進方向。
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不斷解放的實踐過程。蘇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 “現實的社會主義” 模式,在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果的同時,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崩潰也使得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遭受了巨大的非議和詆毀,但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失敗。在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所闡述的一些基本原理並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解和切實的遵循,其所論述的人類解放理論的實踐基點以及對現存世界的批判方法遭到遺棄,取而代之的是將馬克思主義實用化、庸俗化和簡單化的錯誤傾向。從歷史的、辯證的角度察看蘇聯模式的失敗,更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科學性。事實上,蘇聯模式的失敗雖然使其解放和發展實踐中存在的自我矛盾被暴露,但卻沒有損害到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實踐根本,更沒有使人類解放的理想從此消失。重新領會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尋求實現人類解放的現實途徑,依然是嚮往共產主義世界的人們孜孜不倦的奮鬥動力。在中國語境下,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本國國情,在革命、 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創造性地開闢了實現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全新方式,尤其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現實化發展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不僅拓展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學術空間,而且在引領中國實踐中逐漸凸顯其理論普照之光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現了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