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 (英)唐納德.溫尼科特 97875192988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世界圖書
NT$25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嬰兒與母親
ISBN:9787519298821
出版社:世界圖書
著編譯者:(英)唐納德.溫尼科特
頁數:1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217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溫尼科特論述兒童情緒發展過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本了解人類心理成長過程的很好的入門書籍,尤其適合新手父母和老師、兒童心理愛好者閱讀。
本書聚焦於人類生命早期,對母親與嬰兒的互動細節做了深度剖析,由母嬰關係延伸至人格的早期徵象、養育過程中非語言交流的本質等問題,深入淺出地呈現了嬰兒的需求與衝動、嬰兒對哺乳過程的理解,幫助母親清晰在哺乳過程中的障礙與常見困難,樹立做母親的信心。這些問題對於幫助母親了解孩子、認知自我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叢書內容簡介
溫尼科特有數十年的兒科從醫經驗,擁有對孩子的非凡的共情力,可以準確把握兒童的身心狀況,同時對母嬰關係的理解細緻入微,被稱為「最懂孩子的心理學家」。他建議家長做「剛剛好的父母」,給孩子「抱持性環境」,強調父親與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這些養育理念都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值得父母們認真學習。
本套「溫尼科特心理學經典譯叢」選取溫尼科特著述中最為通俗易懂、適於家長閱讀的經典文本,邀請國內一流的心理諮詢師進行翻譯、詮釋,兼顧專業度與普適度,不但對家長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對於社會工作者、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兒科醫護人員、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等,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叢書書目:
《溫尼科特寫給家長的話》
《女孩小豬豬去看心理醫生》
《孩子、家庭與人世間》
《嬰兒與母親》
《家庭與兒童成長》

作者簡介
溫尼科特,二十世紀有天賦和創造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英國精神分析協會主席,英國皇家醫學會兒科部主席,著名的兒科醫生,客體關係的創始人。他所提出的「過渡客體」「虛假自我」「健康個體的概念」「抑鬱的價值」等開創性思維,對現代心理學影響至為深遠。
在國內,溫尼科特被曾奇峰、施琪嘉、武志紅、王浩威、張沛超等一眾心理專家大力推薦,溫尼科特所提出的「60分媽媽」「抱持」「促進性環境」等概念也越來越被廣大知識型父母所認同。

譯者簡介
何蓓,十佳青年教學名師,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能力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高旭,大學心理學教師,澳門城市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優秀工作者。

目錄
英文版編者按
序言
目 錄
第一部分 平凡而盡職的母親
如何理解母親的「盡職」 / 5
母親需要外部支持 / 8
母親的專註狀態至為關鍵 / 10
平凡而盡職的母親,是每個嬰兒的幸運 / 13
嬰兒的絕對依賴 / 15
母親是嬰兒存在的前提 / 17
第二部分 知與學
母性直覺比知識更寶貴 / 24
如何抱你的孩子 / 26
母親是照顧自己孩子的專家 / 29
第三部分 母乳餵養中的交流
母親的價值 / 37
母乳餵養不應該被強迫 / 39
母乳餵養的特別之處 / 42
如何處理嬰兒的攻擊 / 44
第四部分 新生兒和他的母親
對嬰兒的照顧,其原型是抱持 / 51
小嬰兒的心理 / 55
莫羅反射 / 58
一個精神分裂女孩的出生之夢 / 63
第五部分 人之初
人在何時開始成為人 / 69
第六部分 嬰兒期的環境健康
抱持和應對 / 82
客體關聯 / 84
排便訓練與嬰幼兒心理 / 87
第七部分 精神分析對助產術的貢獻
助產術中的精神分析 / 94
尊重自然規律 / 96
對嬰兒的完整認知 / 97
健康的母親 / 98
母親、醫生和護士的關係 / 99
不健康的母親 / 101
對母親和孩子的護理 / 103
產後的敏感狀態 / 105
母親的兩種相反屬性 / 107
第八部分 兒童照料中的依賴
嬰兒的最早期依賴 / 112
母親狀態存在不確定性 / 113
嬰兒的需求具有無限可能 / 114
嬰兒的依賴被充分滿足后 / 116
第九部分 「嬰-母交流」VS「母-嬰交流」
生命一存在,交流就開始 / 122
前語言期的信息交流 / 125
母親的雙重功能 / 127
嬰兒的「可靠性經驗」 / 130
母嬰交流的具體方式 / 133
創造性溝通與順從性溝通 / 136
每一章的原始資料/138
溫尼科特的著作 / 142

前言/序言
時至今日,我依舊清楚地記得,20世紀30年代的我在紐約開始兒科實習時,因為找到溫尼科特醫生的第一本書《兒童障礙》而激動不已。溫尼科特是一名兒科醫生,也是一位來自倫敦的精神分析師,對母嬰關係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而這本書中滿是他的智慧之言,令我受益良多。
當時,在兒科住院實習的我正為前路迷茫,沮喪中,我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一個想法——肯定不是從我的老師或同事那裡得到的——那就是:我應該接受某種心理訓練,以便在兒科工作中能讓母親們更滿意,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診斷更有信心(現在想來,我當時的狀態過於認真和嚴肅了)。
也許這個想法還源於我的另一個信念:對於撫養孩子,一定有一種比我母親專橫的教養方式更好的方法。儘管我母親很愛孩子,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她的六個孩子,但她始終以一種嚴厲的維多利亞式道德壓迫著我們所有人,讓我們成年後都活在內疚感里,直到自己慢慢成長,才意識到自己其實無罪。
我曾給三位兒科教授寫信,向他們介紹兒科醫生的心理培訓,但他們都回答說,沒有這樣的必要。但我不願放棄自己的想法。按照當時的醫學傳統,我申請了紐約醫院康奈爾醫學院(稱它為一所大學的兒童發展系可能更合適)精神病住院醫師資格。在那裡,我花了一年時間,主要照顧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的成年人。我最大的感受是:讓我們的案例討論變得有趣的,是那些受過精神分析訓練的人。
因此,在我開始兒科實習時,我決定接受這個培訓:包括個人分析,五年的晚間研討會,在督導下對病人進行分析(如果我能成功地把我的病人變成一個快樂的人,我可能會像溫尼科特一樣,轉向精神分析實踐。然而,雖然我從精神分析里學到了很多,但並沒有幫到我的病人)。
精神分析培訓為我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論框架,但沒有為焦慮的母親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孩子吮吸拇指、對斷奶和如廁訓練的抵抗,或者餵養和睡眠問題,都讓這些母親擔心,我也感到不安和困擾。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仔細傾聽著母親們的焦慮,然後給出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建議。
經過五年的實踐后,一家出版社邀請我為父母寫一本書。我毫不猶豫地說我知道的還不夠。口袋書出版公司(Pocket Books)一位嬉皮笑臉的編輯跟我說,他們想要的書不一定要很好,因為每本只賣25美分,但能賣出數萬本。這吸引了我,因為我既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也是一個害怕宣稱自己有太多專業知識的人。於是我開始工作。這些出版社來找我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很出名——除了一小部分有心理學頭腦的母親之外,我完全不為人知。出版社找到我,是因為他們的調查顯示,我是少有的受過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訓練的兒科醫生。
雖然溫尼科特的書和文章更關心的是教養原則,而不是回答母親們的提問,但我對他的書和文章有極大的興趣和信賴。他的精神分析訓練,以及他對成人、兒童和邊緣性精神病患者的分析工作,讓他對母子關係的微妙之處和每個人正在經歷的階段有著新穎、深刻的見解。由於這些特殊的專業背景,他成為英國精神分析運動的主要理論家之一,他的大多數出版物都聚焦在這個主題上,而在我看來,他填補了兒科醫學和兒童發展動力學之間的空白。於是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由溫尼科特的演講組成,不僅僅是寫給心理分析師,也是寫給兒科醫生、全科醫生、護士、助產士、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們,不僅在英國有影響,而且在國際會議上也有影響。
舉幾個例子說明溫尼科特的關注點:
本書在「平凡而盡職的母親」一章中,他表達了一種堅定信念(在其他演講中也有提及),即:母親對嬰兒的感受和需求有準確的直覺和普遍的識別能力。這種直覺和能力可以幫助嬰兒建立信任,並促成孩子日益複雜的成長與發展。
母親擁有這種直覺,主要是因為擁有獲得嬰兒認同的非凡能力。嬰兒通過認同母親而發展自我。
一開始,嬰兒會認為自己和母親是同一個人;漸漸地,嬰兒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與母親的分離,並隨之發展出自己的自主性。母親和嬰兒之間的早期關係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的干擾,包括醫生和護士。沒有受過心理動力學訓練的家庭嬰兒護工可能會破壞母親的自信,進而破壞嬰兒的完整性。
在針對母親的廣播電台節目中,溫尼科特總是堅定地站在母親一邊,他反覆強調「知道」和「學習」之間的巨大差異:一個母親憑直覺就可以知道如何抱持和照顧嬰兒,以便嬰兒感到舒適和安全。另一個例子就是:如果一個大孩子受傷了,母親就知道,不用懷疑或詢問,十分鐘內孩子必然變得像嬰兒一樣趴在母親的腿上悲慘地哭泣,然後再慢慢恢復到他的正常年齡。
在母嬰關係上,溫尼科特堅定地對母親說:不要讓專業人士在給你提供學習信息時,奪走你對本能知識的信心。至於從醫生那裡了解什麼樣的維生素是必需的及其用量,則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在「母乳餵養中的交流」一章中,溫尼科特首先將自己與那些倡導母乳餵養的人分開(我也有同感)。他認為醫生和護士最恰當的做法是創造一種氛圍,讓母親可以相信自己,然後依靠自己的直覺反應。當然,他也贊同那些關於嬰兒在母乳餵養中對味道、氣味和其他感官的體驗以及母親成就感的說法。然後,他談到母乳餵養中的兩種情況:大一點的嬰兒偶爾會有咬乳頭的衝動,嬰兒會自己學習抑制這種衝動;母親也可以幫助嬰兒抑制這種衝動,但不是報復嬰兒,只是在保護自己;嬰兒通過釋放攻擊性學會了愛的新維度,他知道了像乳房這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經受住自己的敵意衝動。這些都是從成人和兒童的精神分析中獲得的洞察,向我們展示了情緒發展的複雜性。
在「精神分析對助產術的貢獻」一章中,溫尼科特呼籲關注女性生理功能在月經和生育期間出現的障礙,這些障礙有一部分是由於情緒因素造成的,慶幸的是,現在的助產士們越來越能意識到這些障礙與情緒有關。溫尼科特指出,臨產婦女不能將自己的控制權完全交給專業人士,除非她在圍生期就已經了解並信任她們。
分娩中和分娩后的病人之所以會對助產士、護士或嬰兒護士過於強勢的態度非常敏感,通常是病人挑剔的母親留下的後遺症。考慮到這一點,溫尼科特懇求專業人士不要試圖插手母乳餵養,而是把它留給母親自己的直覺。
在一次名為「嬰-母交流vs母-嬰交流」的講座中,溫尼科特從新生嬰兒的絕對依賴性開始,談到與其相匹配的新媽媽對嬰兒的非凡的、完全的投注。這種投注是如此強烈,有時會讓母親都感到害怕,以為自己變成了植物人,幸好它只持續了幾個星期,但這個時間已足夠使母親在感覺上對她的孩子做出深刻而至為重要的認同。當然,母親也有條件做好準備,因為她也曾是個嬰兒,扮演過母嬰關係里的嬰兒角色,也在生病期間曾退行到嬰兒期。
而對於嬰兒來說,這個世界是全新的,他聽不懂單詞,沒有時間概念。他已經準備好成為人類,但必須依靠一位普通的、盡職的母親來幫助他實現這一目標。母親通過聲音的變化(單詞無關緊要),通過握手、照料和晃動身體來交流;甚至通過呼吸和心跳來交流,來滿足寶寶每天不斷變化的需求。
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是信賴和愛。
但正如溫尼科特所言,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經常有失敗的時候,即使最用心的母親也有無法滿足嬰兒需求的時候。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嬰兒就是通過偶爾的失誤來認識到可靠性的存在。與此同時,母親們不斷地及時彌補她們的失誤,這對母親和嬰兒來說,意味著適應和成功(當然,也存在一些未能改正的失誤造成嚴重的剝奪,給嬰兒帶來成長的缺失與發展的扭曲)。母親和嬰兒也會在玩耍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互動,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表情,通過母親與嬰兒的直接接觸——改變抱持姿勢、乳房、奶瓶——嬰兒從中獲得控制感、全能感和創造力。
在新生兒與母親的交流中,溫尼科特特別指出嬰兒所擁有的巨大力量:柔弱與可愛,這讓父母無力抵抗。
最後,我想挑出溫尼科特語言中令人驚訝的反差,這是我閱讀溫尼科特作品的樂趣之一。比如,他的上一句話還是態度嚴謹、邏輯縝密的,下一句卻突然讓位於粗俗的民間用語:「嬰兒所擁有的遠不止血和骨頭而已。」「她想把乳房塞進寶寶的嘴裏,或者把寶寶的嘴推向乳房。」「然後有一天,她們(母親)發現自己成為一個女房東,她的身體里住進了一個新房客:『該死的,你這個小混蛋!』」。
本傑明·斯波克博士(Benjamin Spock, M D )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