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匯通史.西漢卷 丁雪妮 978755003592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內容簡介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漢語詞匯通史.西漢卷
ISBN:9787550035928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著編譯者:丁雪妮
叢書名:漢語詞彙通史(第一輯)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06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漢語詞彙通史·西漢卷》是多卷本《漢語詞彙通史》中的分卷。《漢語詞彙通史》是我國第一部多卷本漢語詞彙通史,主要根據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內因、外因和事實,把自西周至民國的詞彙史分為15個共時系統,詳細描寫各個共時詞彙系統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新質要素的成長,舊質要素的傳承、消亡,建構較全面的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通史系統,深度揭示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規律。《漢語詞彙通史》站在發展的立場上,認為一個共時系統的詞彙,包括承古要素、新質要素、消亡要素,而新質要素是重點,新質要素中特徵要素是重中之重,突出描寫各個時期的特徵詞彙和特徵詞彙場;漢語詞彙史上下3500年,涉及文獻13666種,關於詞彙共時系統怎樣描寫,歷時系統怎樣解釋,承古要素、新質要素和消亡要素及其類型和層次如何分析等理論問題、方法論問題,都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作者簡介
主編:楊端志,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山東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科點學術帶頭人,山東省漢語言文字學強化重點建設學科學術帶頭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985工程「漢語與漢語應用研究」項目負責人。兼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通信評委,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通信評委,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委,山東省國外語言學會符號學學會會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委員等。出版專著《訓詁學》《文言文基礎知識》《漢語史論集》等20部(含合著),發表論文《周易古經韻考韻讀》《論詞義與詞的區別》《試論確定漢語詞的原則》《「誤讀」與新義》等70餘篇。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漢語詞彙通史」、教育部哲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周易》語言學研究」等19項。曾獲省部級等各類獎項20餘個,其中《訓詁學》獲多個獎項的一等獎。
著者:丁雪妮,女,1979生,山東青島人。山東大學文學院漢語史專業博士,青島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漢語詞彙史、現代漢語語法。曾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1項,主持青島市「雙百調研工程」課題1項。另外,在多家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目 錄
凡 例
緒 論
第一節 西周詞彙史研究的意義及現狀
第二節 西周詞彙史研究的語料
第三節 西周詞彙史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反映西周社會特徵的標誌性新詞語場
第一節 反映政治特徵的新詞語場
第二節 反映經濟特徵的新詞語場
第三節 反映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特徵的新詞語場
第二章 西周的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
第一節 基本詞彙
第二節 一般詞彙
第三章 西周單音節新詞
第一節 字和詞
第二節 西周單音節新詞的概況
第三節 單音節新詞的產生方式
第四章 西周新複音詞
第一節 複音詞的判定標準
第二節 新複音單純詞
第三節 雙音節新合成詞(上)
第四節 雙音節新合成詞(下)
第五節 多音節新合成詞
第五章 西周新熟語
第一節 新成語
第二節 新諺語
第六章 西周消亡詞
第一節 西周消亡詞的義域
第二節 西周消亡詞的消亡原因
第七章 西周承古詞
第一節 西周承古詞的界定與基本類型
第二節 西周承古詞的義域
第八章 西周詞義的發展
第一節 西周新義位
第二節 西周消亡義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西周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西周從武王滅商,建都鎬京,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為止,經歷了十一代,共計十二個君主,大約三百年的歷史。著名學者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曾說過:「中國政治與文化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周在中國歷史上突出的、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
西周時期,各種奴隸制社會特徵已經完善並且成熟。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所謂分封,就是周武王滅商之後,把土地和俘虜分給同姓兄弟、親戚,以及一些在戰爭中有功勞的臣子,讓他們成為諸侯,對西周進行分區管理。經濟上,農業成為西周社會生產的核心,手工業、商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西周時期社會財富比起殷商時代大大增加,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青銅器的大量使用。由於青銅器的發展,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它突破了商代銘文內容單一的特點,在性質、內容、形式、數量以及書體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觀,還出現了大量鴻篇巨製式的銘文。
西周時期的語言更接近漢語原始語言,尚不屬於典範文言文。這一時期的語言比殷商時期的語言更加規範,但又不及春秋時期語言類型豐富。此外,西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迅猛發展,對語言發展特別是詞彙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語言必須進行適應這些要求的轉變。因此,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西周詞彙的發展也展現出其獨特的面貌和特徵。
第一節 西周詞彙史研究的意義及現狀
一、西周詞彙史研究的意義
羅賓斯說過:「語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關聯的一部分。」語音、詞彙、語法是構成語言的三個要素。在這三個要素中,詞彙是最活躍也是最敏感的要素。詞彙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就需要不斷創新、充實和豐富。斷代詞彙史研究是詞彙史研究的基礎。然而,漢語詞彙史研究一直是十分薄弱的。無論是漢語語音史還是語法史都有研究得比較全面的專著出版,而漢語詞彙史研究的專著不僅數量上比較少,而且從內容上看,又多是以概論性質為主,尚無全面地揭示漢語詞彙發展的全貌的著作。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漢語詞彙變化速度快,斯大林曾經說過:「語言的詞彙對於變化是最敏感的,它處在幾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另一方面是因為漢語詞彙似乎缺乏像語音、語法那樣的條理性。漢語專書詞彙研究是斷代詞彙研究的基礎,斷代詞彙研究又是詞彙通史研究的基礎。我們要研究詞彙的發展史就要把從商代直到現代每個歷史時期的詞彙面貌描寫清楚,做好斷代詞彙史的研究,才能進而做好整個漢語詞彙史的研究,因此,斷代詞彙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西周是繼夏、商兩代建立起的王朝,是漢語詞彙史上重要一環,做好西周詞彙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西周時期的語言還不屬於典範的文言文,它更接近漢語原始語言。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漢語中最古老的文字,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來看,它已經是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甲骨文出現之前一定還存在其他的語言形式。因此研究西周時期的語言,有助於我們尋找漢語發展的根源,從而展現漢語的原始語言的面貌。
其次,漢語詞彙史研究中,西周部分歷來是比較薄弱的環節。漢語詞彙史研究多是以甲骨文詞彙作為源頭論述的,然後是周秦詞彙。西周傳世文獻比較少,加之先秦傳世文獻又大多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周秦詞彙實際上主要是指春秋戰國詞彙,而對西周詞彙的全面研究尚屬空缺。然而西周有約三百年的歷史,詞彙的發展變化必然很大,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西周詞彙作單獨的斷代描寫。
最後,西周金文為研究西周詞彙提供了可靠的證據。正如前文所說,西周是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上較商代有了很大的發展,青銅器大量生產和使用,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因此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西周詞彙史研究除了藉助《漢語大詞典》所涉及的西周傳世文獻資料以外,我們還要利用金文的材料,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漢語詞彙史和西周詞彙研究的現狀
(一)漢語詞彙史研究的現狀
最早進行漢語詞彙史研究的是王力,他的《漢語詞彙史》緊緊抓住漢語的基本詞彙,並且將自然現象名稱、肢體的名稱、方位和時令的名稱、親屬名稱、生產詞彙、物質文化詞彙六個方面作為基本詞彙分類,從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論述了漢語的詞是怎樣改變意義的,同時還包括對外來詞的研究以及漢語對越南語、日語的影響。之後是潘允中的《漢語詞彙史概要》和史存直的《漢語詞彙史綱要》,他們把新詞引入漢語詞彙史的研究,但缺陷是仍以舉例為主。向熹的《簡明漢語史》對漢語新詞的研究進行了新的嘗試,除了從音節的角度來研究漢語單音詞、複音詞以外,還從聚合的角度關注了同義詞的發展和反義詞的發展。徐朝華的《上古漢語詞彙史》將上古詞彙分成三個階段:殷商至春秋中期、春秋後期至戰國末期、秦漢時期。一方面,其闡明了上古詞彙 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詞彙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詞語的替換、詞義的演變、構詞法的發展等情況;另一方面,基本勾勒出上古時期詞彙發展脈絡,闡明這一時期詞彙、詞義發展變化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詞彙、詞義發展變化的語言內部的原因,總結了各個時期詞彙發展的特點。

前言/序言
在漢語研究的幾個主要部門——語音、詞彙、語法中,詞彙研究的困難最多;在漢語的主要研究方法——共時研究、歷時研究中,歷時研究的困難最多。我們在漢語詞彙史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就很多很多,而且,有些困難遠非我們一時能夠克服的。我們的《漢語詞彙通史》只是一種嘗試,先後有三十幾位碩士、博士、博士后參加,歷時二十五年。如今,我們的《漢語詞彙通史》終於要陸續出版了,有很多問題需要向大家交代。我們想要說明的有:我們對「漢語詞彙通史」的思考,漢語詞彙通史的語料,關於已有漢語史的分期,我們對漢語詞彙史的分期,漢語詞彙史的根基——漢語口語和書面語——發展概覽,漢語「詞」「詞彙」「詞彙史」研究中的難題,漢語詞彙史研究必須接受「小學」研究的成果,漢語詞彙的共時研究與共時研究方法,漢語詞彙歷時研究與歷時研究方法,關於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的結合,等等。可惜,時不我與,這裏只能談談最必要的幾個要點了。
一、《漢語詞彙通史》是我長期思考、研究的一個課題
隨著學習、工作的變遷,我先是把學習、研究的重點放在語法、詞彙上,後來又放在訓詁學(更確切地說應當是「小學」)上。因此,我的教學,研究,指導碩士、博士、博士后,內容便或者是詞彙學、詞彙史,或者是訓詁、文字、音韻之學,切換來切換去,或者是幾者融合。《漢語詞彙通史》便是我和我的同道走融合研究道路的初步結果。
長期以來,詞彙史研究的許多疑難問題一直在我們頭腦中縈繞著。例如,漢語通史研究中,語音史、語法史、詞彙史研究所需要的語料是不同的,詞彙通史研究需要的語料最多最複雜,幾乎是全部文獻。流行的研究路徑是自專書詞彙始,由上古一部一部的專書詞彙研究下來,詞彙通史就出現了。這樣的研究路徑符合漢語詞彙發展的規律嗎?是歷史詞彙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嗎?有可操作性嗎?又例如,漢語史里的語音史,可以由聲母、韻母、聲調構成共時系統,從上古一直推到當代,或者從當代一直推到上古,從而構建一個具有嚴密規律的歷時語音系統。語法史可以由若干詞類、若干句式、若干虛詞構成共時系統,從上古一直推到當代,或從當代一直推到上古,從而構建出一個具有嚴密規律的歷時語法系統。語音史、語法史都有很強的規律性、系統性。那麼,漢語詞彙史有沒有像語音史、語法史那樣的規律性、系統性?能不能像語音史、語法史那樣,首先研究出一個由若干成分構成的共時系統,再由這個若干成分構成的共時系統串聯成一個具有嚴密規律性的歷時系統?再例如,在漢語發展史上,語音最穩定,語法次之,詞彙則是處於每時每刻的變化中。那麼,語音通史、語法通史、詞彙通史的分期一定是不同的。詞彙通史的時段,比語音通史、語法通史要短得多。那麼,詞彙通史的分期標準是什麼?要分多少個時期?另外,在漢語詞彙通史中,各時期的格局怎樣?重點在哪裡?各時期之間如何貫通?各時期怎樣描寫?怎樣解釋?
帶著問題意識,我們開始探索,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我指導碩士生、博士生先後做了斷代的商代甲骨文詞彙詞義、西周金文詞彙詞義研究等,做了斷代專題的中古名詞、中古動詞、中古形容詞研究等,做了專書《周易》經傳詞彙詞義研究、《尚書》詞彙詞義研究、《國語》詞彙詞義研究、《晏子春秋》詞彙詞義研究、《禮記》詞彙詞義研究、中古小說詞彙詞義研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明清小說詞彙詞義研究,還做了部分佛典專書詞彙詞義研究。
我們發現,這些研究對於研究本體都有一定的價值,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雖然對我們想要尋找像語音史、語法史那樣的規律性、系統性有所啟發,但仍然有很大的距離,與我們提出的問題也相距很遠。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的研究對象是零散的、離散的,只是分散於專書、專題、專類中的少部分詞彙,無法窺見漢語詞彙的全貌。尤其是,想通過這樣的途徑來研究漢語詞彙通史,希望是渺茫的。
本著總結的目的,我們也環顧了當時語言學界的專書詞彙研究,認為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有典型意義的專書進行研究,以總結一部專書詞彙的基本面貌;第二個層次是對某一時段的若干部有典型意義的專書進行研究,以總結某一時段詞彙的基本面貌;第三個層次是把各個時段聯繫起來,形成漢語詞彙發展演變史。周祖謨先生曾經具體描繪過這個研究步驟:「要研究詞彙的發展,避免紛亂,宜從斷代開始,而又要以研究專書做為出發點。猶如清人研究古韻那樣,先以《詩經》一書為起點,得其部類,然後旁及《楚辭》以相佐證,以確定韻部的分合,而後之人又從而逐漸加詳加密,以瑧完善。」
周先生的描繪無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