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散曲研究 王靜 著 978720818509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編輯推薦<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晚明散曲研究
ISBN:9787208185098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王靜 著
頁數:35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079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很長時間以來,學界對於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論整體還是個案,都明顯呈現出「重北輕南」的傾向——重視「未有崑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崑腔興起之後的明後期散曲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囿於梁、沈二家,價值不高。從當時的曲家地域分佈情況來看,「晚明時期」南方散曲家人數確實遠多於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後期,北方散曲家的勢力雖逐步衰落,但畢竟也從未完全退出過曲壇;而就南北曲的創作數量來看,不算無宮調令、不明牌調令與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數量只略高於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數量方才大增,這便說明崑腔興起之後的晚明曲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承續著明中葉南北各擅勝場的局面,及至中、後期方才可謂「南曲乃成曲壇主流,北曲則已成餘響」。因此,這一時期並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南曲的時代」。作者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發展的歷程中來加以動態考察,認為整個晚明時期的散曲創作都是南北並存,明清以來通常認為的「文章必推梁氏為極軌,韻律必推沈氏為極軌」的現象,只存在於晚明中後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壇中,梁辰魚、沈璟的影響並不足以完全籠罩整個晚明曲壇。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學界對於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視「未有崑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崑腔興起之後的明後期散曲價值不高。進入21世紀之後,這種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觀,但仍有學者認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啟五年(1625)的這七十年時間內,散曲創作基本都囿於梁辰魚、沈璨兩派,直到施紹莘的出現,才徹底打破「香奩文學」的一統局面。
本書以如何確定「晚明」散曲的時間下限為切入點,在儘可能還原這七十年內散曲曲壇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從散曲這一文體本身的發展、演變出發,並結合「晚明」詞曲互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及形成原因,從理論層面辨析「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觀的實際內涵,藉助「詞曲一體」觀重新定義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作者簡介
王靜,文學博士,現供職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當代修辭學》責任編輯。 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世文學與文獻研究、編輯出版學,已在《詞學》《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現代中文學刊》《編輯學刊》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參与「雜劇古今演變史及歷代雜劇文獻匯釋」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江南女性別集》(第三、四編)、《現代古體文學大系·詞集》(全六卷)等大型典籍整理項目。

目錄
序 /1
緒 論 /1
第一章 晚明散曲曲壇概況 / 24
第一節 晚明散曲家的時空分佈與身份構成 / 24
第二節 晚明散曲的主要文本流傳形式 / 34
第三節 晚明散曲的題材類型和整體風貌 / 44
第二章 晚明前期散曲創作研究 / 51
第一節 晚明前期散曲曲壇概況 / 51
第二節 南北並盛,豪麗相參:明中葉至晚明散曲的過渡 / 59
第三節 馮氏之後,更有來者:晚明前期北派曲家的創作 / 69
第四節 尖歌倩意,雅俗同賞:晚明前期曲家的擬時曲之作 / 79
第三章 晚明中期散曲創作研究 / 87
第一節 晚明中期散曲曲壇概況 / 87
第二節 濟濟多士,出入梁沈:晚明中期南派曲家的創作 / 95
第三節 家國大義,用世之心:晚明中期北派曲家的創作 / 106
第四節 警世明言,小曲大道:晚明中期曲家的擬時曲之作 / 114
第四章 晚明後期散曲創作研究 / 120
第一節 晚明後期散曲曲壇概況 / 120
第二節 格律本色,各承衣缽:晚明後期吳江後學的創作 / 127
第三節 新聲逸韻,別有所託:晚明後期吳越自由曲家的創作 / 135
第四節 隱歌高唱,出世之想:晚明後期北派曲家的創作 / 150
第五章 晚明散曲理論研究 / 158
第一節 散曲本體論 / 158
第二節 散曲風格論 / 170
第三節 散曲創作論 / 179
第六章晚明散曲選本研究 / 196
第一節 從《南北宮詞紀》看晚明「婉麗」曲觀的建立 / 196
第二節 從《吳騷》系列看晚明至明末「騷雅」曲觀內涵的演變 / 205
第三節 從《太霞新奏》看明末曲壇對晚明「本色」曲觀的接受 / 214
第七章晚明散曲與詞之間的交互影響 / 225
第一節 晚明時期「曲的詞化」與「詞的曲化」現象 / 225
第二節 「詞曲一體」觀與晚明詞曲互化現象的形成 / 234
第三節 晚明詞曲「正變異流」與「同源」觀的悖論 / 240
結 語 / 252
參考文獻 / 259
附錄一 晚明散曲家生平及創作情況表 / 276
附錄二 晚明重要散曲文獻敘錄 / 319
附錄三 《全明散曲》補遺 / 340
后 記 / 346

前言/序言

2012年秋,王靜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並把自己研究的領域由明清詞學拓展到曲學。這本《晚明散曲研究》就是她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記得在她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參加答辯的諸位先生獎掖後進,給予她不少鼓勵與肯定,幾位外審專家也對論文評價甚高。參加工作以來,王靜充分利用節假日與工作之餘的時間,對論文不斷地加以修改與完善,鍥而不捨,耕耘不輟,歷經六個寒暑,現在,《晚明散曲研究》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自然由衷地為她感到高興。承她不棄,執意讓我為這部書寫序。我自知才疏學淺,豈敢言序,只是不忍拂其美意,在此就把自己重新閱讀這部著作的點滴感想寫出來,一併求教於大方之家。
記得當初王靜提出將「晚明散曲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時,我就提出過自己的擔心,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熟題」:姑且不說吳梅、盧前、任訥、馮沅君、鄭振鐸、梁乙真、羅錦堂等先生對散曲學的開拓與建構,僅就 20世紀 90年代以來的散曲研究而言,李昌集、羊春秋、梁揚、楊東甫、王星琦、趙義山、艾立中等一批學者在這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稽式可參,但有所出新則大不易。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思考,王靜還是覺得這個選題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間,不少問題如果進一步探究下去,還可以獲得新的認知,得出新的結論。我自知王靜所言並非泛泛之談,她當時對晚明「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觀念的辨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也增強了我對她完成博士論文寫作的信心。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雖也遇到一些「瓶頸」需要突破,但王靜不斷地調整心態與研究思路,攻堅克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論文的寫作。
再次通讀這部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的著作,我有兩點讀後感可以提出來供讀者諸君參考:
一是鮮明的問題意識。正如王靜所言:「很長時間以來,學界對於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論整體還是個案,都明顯呈現出『重北輕南』的傾向——重視『未有崑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崑腔興起之後的明後期散曲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囿於梁、沈二家,價值不高。」這幾乎是 20世紀以來許多研究者對明代散曲的普遍評價,頗有影響。王靜卻不囿於成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觀點——她通過對晚明散曲作家的時空分佈、身份構成,特別是對這一時期散曲創作數量的統計、題材類型的梳理和風格特點的總結,指出:「從當時的曲家地域分佈情況來看,『晚明時期』南方散曲家人數確實遠多於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後期,北方散曲家的勢力雖逐步衰落,但畢竟也從未完全退出過曲壇;而就南北曲的創作數量來看,不算無宮調令、不明牌調令與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數量只略高於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數量方才大增,是北散曲數量的 2倍,晚明後期又增至 4 7倍,這便說明崑腔興起之後的晚明曲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承續著明中葉南北各擅勝場的局面,及至中、後期方才可謂『南曲乃成曲壇主流,北曲則已成餘響』。因此,這一時期並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南曲的時代』。」這樣的結論建立在大量的文獻爬梳與量化分析之上,應該說是可以成立的。王靜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發展的歷程中來加以動態考察,認為整個晚明時期的散曲創作都是南北並存,明清以來通常認為「文章必推梁氏為極軌,韻律必推沈氏為極軌」的現象,只存在於晚明中、後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壇中,梁辰魚、沈璟的影響並不足以完全籠罩整個晚明曲壇。同樣,學界通常認為「晚明散曲」的題材內容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等觀點也並不准確。正是伴隨著諸多的「問題意識」,王靜在梳理、闡釋晚明散曲內涵與特色的過程中,發表了不少頗具新意、頗中肯綮的看法。
二是別具特點的研究方法。我認為,並不是運用某種研究方法或者選擇某種研究角度,就一定會得到別具隻眼的發現,只有研究方法、角度與研究對象、宗旨相契合,才能合適且有效地為研究問題的闡釋提供助力。本書許多不乏新意的觀點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對晚明散曲與散曲家的各類數量統計與分析之上的。從客觀數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是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點。長期以來,學界一般認為「以代言的方式詠寫閨情的曲作適合南曲婉艷、纏綿的風味」,因而閨閣怨思和青樓艷情等成為晚明曲家最熱衷於書寫的題材,對其評價不高。王靜通過統計分析,發現歷來被認為是晚明散曲主流題材的閨情艷情類作品,在數量上雖然最多,但其實際所佔晚明散曲總量的比例並不算高,與閑適歸隱類題材作品數量所佔比例大致相當,差異不大,可見學界對晚明散曲的認知存在一些偏差。她進一步指出,晚明散曲的題材類型和風格是多樣化的,除了傳統的閨情艷情、閑適歸隱、詠物寫景、感時嘆世四大類之外,還出現了許多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題材,如交遊、應酬、說理等。散曲家的創作宗旨也各有不同,各有追求,除了用以娛樂和抒懷,有的是記述時事,有的是宣講教義,有的是勸誡他人,等等,絕非是閨情、艷情類題材所能涵括的。這類結論是建立在客觀數據分析之上的,因而也是可信的。
這部著作體現出王靜對晚明散曲所作的頗具特色、頗多新意的探索,所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前賢時彥的基礎上有所發明,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費了不少心血,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這部著作也並非無懈可擊,當初參加答辯的專家們指出了一些問題,如:論文對散曲家籍貫、身份、題材等所作的數量統計,確實可以說明不少問題,但也要考慮到作家的流動性和身份地位的升降變化;就具體作家來講,其創作題材、內容及類型通常是變動不居,一直處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晚明散曲」與「明末散曲」諸概念還需要進一步釐清等。王靜虛心聽取了答辯專家的意見,並在這次修訂成書的過程中作了認真地修改。本書梓行之後,仍可能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處,還請讀者諸君不吝珠玉,多多賜教。
王靜求學期間,我和她多朝夕相處、彼此切磋的機會,誼兼師友。在她著作即將出版之際,聊贅數語于上,以為祝賀,並期待她在今後的學術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程華平 2023年 9月 22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