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報告.2024 辛自強 董妍 978751319497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開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1319497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報告.2024
ISBN:9787513194976
出版社:開明
著編譯者:辛自強 董妍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823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2024年度大型社會心理調查的結果報告,聚焦具體的產業工人群體,基於來自全國各地四千餘名樣本提供的詳盡而真實的資料數據,以多學科視角剖析了產業工人的職業心理、經濟心理、日常生活心理及人工智能認知等,並據此得出關於該群體心理現狀的客觀結論。該書可為決策者、學者及所有感興趣的讀者提供重要參考,亦可為心理學及其他學科研究生學習科研寫作提供範例。

內容簡介
產業工人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深入研究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社會心理特點有助於做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有助於推進社會心理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在2024年開展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項目,全面探討我國產業工人在職業精神、職業與社會認同、職業心理健康、職業生涯探索、工作創新、人工智能認知、生活方式、經濟行為等方面的特點。本書基於調查數據勾畫了我國產業工人社會心理的全景圖,適合社會科學研究者、黨政人員、工會幹部、產業工人以及所有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辛自強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教授、博導,受聘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 講席教授。目前擔任JIAOYU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經濟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主任、《心理技術與應用》雜誌主編等。從事社會心理和經濟心理研究,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一般課題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10多部,6次獲省部級獎勵。
董妍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導。2006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一直從事社會心理研究,目前擔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JIAOYU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余項,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4部。

目錄

第一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總報告001
第二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工作狀況043
第三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工作創新100
第四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人工智能認知129
第五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職業精神172
第六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職業與社會認同220
第七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職業心理健康254
第八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日常生活心理290
第九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經濟生活心理346
第十章 新時代未來產業工人的職業生涯探索409
各章 英文摘要(Abstract)435

在線試讀
第一章 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總報告
辛自強
摘要: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及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 我國需要不斷加強產業工人的隊伍建設和心理建設, 以激發其創造社會財富、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製造強國的澎湃力量。為此, 有必要通過大型調查全面瞭解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社會心理特點。2024 年,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開展了 “新時代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 項目, 該調查涵蓋工作心理、 職業心理和生活心理三個層面的大量心理行為變量, 同時收集產業工人的各種個人特徵和工作特徵變量。調查結果展示了產業工人在社會心理各個方面的基本特點、 亞群體差異以及主要研究變量的關聯模式。這為構建以人為本的工業技術體系, 全面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心理建設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 產業工人, 社會心理, 新時代
1 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的時代背景
產業工人 (industrial workers) 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2015 年 5 月, 國務院印發 《中國製造 2025》, 為我國製造業此後 10年發展設定頂層規劃和發展路線, 力圖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 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 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 推動中國到 2025 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如今, 這一戰略目標基本完成, 在高檔數控機床、 航空航天、 海洋工程、 軌道交通、 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各個領域, 中國製造業快速崛起, 不斷展現創新實力, 並向更高目標邁進。在我國製造業快速發展過程中, 產業工人發揮了巨大作用。
除了製造業, 產業工人還廣泛分佈在採礦業、 建築業、 能源生產和供應業、 交通運輸業、 倉儲物流業、 信息服務業等各行各業, 其作用至關重要。我國一直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2017 年,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實施 《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 通過多年建設, 我國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 目前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 2 億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 6000 萬人。2024 年 10 月印發實施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以下簡稱 《意見》)指出:”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 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 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 2024 年 7 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 要 “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 大國工匠、 高技能人才, 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意見》 提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 思想政治引領更加扎實, 產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幹事創業的激情動力更加高漲, 主人翁地位更加顯著, 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勞動光榮、 技能寶貴、 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產業工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大國工匠、 高技能人才不斷湧現, 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
上述目標包括五個方面內容: 政治信念 (思想政治引領、 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職業體驗 (主人翁地位、 成就感、 獲得感、 幸福感)、 工作動力 (幹事創業的動力)、綜合素質 (知識、 技能、 創新能力等業務素質)、 社會氛圍 (勞動光榮、 技能寶貴、 創造偉大)。前四個方面側重產業工人自身的心理; 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在為產業工人打造社會支持體系, 讓其獲得良好的職業體驗和社會認可。因此, 從產業工人主體角度來看,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目標主要是四個方面內容: 政治信念、 職業體驗、 工作動力、 業務素質。這四個方面既涉及人類心理的普遍範疇, 如情感 (職業體驗)、 動機 (工作動力)、 能力 (業務素質), 也特別強調了人民心理的政治意涵 (政治信念、主人翁地位)。
鑒於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提升產業工人的主體心理素質, 而且《意見》 明確要求 “建立產業工人隊伍數據統計、 調查、 監測體系。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課題研究”。因此, 有必要從心理學視角對產業工人的心理狀況開展調研, 積累一手數據, 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提供科研成果支撐。
我們開展產業工人社會心理調查, 不僅是為了響應我國產業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現實需求, 而且是為了推動有關產業工人心理以及整個產業發展的科學研究。當年 “中國製造 2025” 的提出, 大體對標 “德國工業 4 0” 計劃, 二者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德國工業 4 0” 計劃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工業的智能化, 包括建設智能工廠, 實現智能操作和智能製造, 實施智能物流等。“中國製造 2025” 同樣是為了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智能製造, 構建信息化和智能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製造模式。然而, 如同加拿大一些從事工業工程、 心理學等領域研究的學者 (Passalacqua et al ,2024) 所指出的那樣, 現有的工業 4 0 無論在產業實踐還是研究方面均普遍忽視了 “人的因素”, 這些因素對構建能提升員工福祉、 信任、 動機及績效的產業體系至關重要。為彌補工業 4 0 階段暴露出的弊端, 在 2021 年, 歐盟委員會研發了新的計劃———工業 5 0, 試圖構建 “可持續、 以人為本和有韌性的歐洲產業”。工業 5 0 的核心理念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技術設計, 著重平衡技術進步與人類福祉之間的關係, 致力於構建能提升員工福祉並向員工充分賦權的工作環境。為實現這一轉型,就需要充分調用現有的工業和組織心理學、 職業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知識。
令人遺憾的是, 現有的針對工業或產業領域的心理學研究尚存在明顯短板。多位加拿大研究者 (Passalacqua et al ,2024) 在國際上常用的各種文獻數據庫中檢索了面向工業 4 0、 工業 5 0、 智能製造背景下員工心理行為或人因等方面的 1600 多篇研究文獻, 並嚴格篩選出發表於 2017 年至 2024 年 7 月期間的 67 篇文獻進行深入綜述。該綜述發現, 已有關於人因問題的研究普遍對工人的社會心理因素關注不足, 這些社會心理因素包括人工智能信任、 工作自主性、 工作動機和壓力等。之所以存在這種不足,主要是因為研究者往往囿于特定的學科視角, 如工業與組織心理學視角或職業心理學視角, 很少將它們與更廣泛的社會心理學視角整合使用。
鑒於此, 我們試圖綜合多種學科視角, 圍繞我國產業工人群體開展全面的社會心理調查, 以彌補當前學術研究的短板, 為構建以人為本的工業技術體系, 為我國在”中國製造 2025” 之後推出新的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供心理學的啟示。
2 產業工人社會心理研究的學科視角
1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視角
產業工人是從事製造業、 化工業、 採礦業、 建築業、 能源業、 交通運輸業等產業的技能勞動者。“工人” 這一群體是由其工作身份來定義的, 他們總是在特定的企業組織中工作, 因此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往往置於工業 (工作) 與組織心理學的學科背景下。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 這個名稱在美國更為流行, 而在歐洲更廣泛地採用了 “工作與組織心理學” 的叫法。二者雖然名稱有所不同, 但大概都指代類似的研究領域, 即專門研究人在組織中的工作行為的一個心理學分支 (Drenth & Wang,2002)。該分支又包括很多細分領域, 如人事心理學、 工作心理學、 勞動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 組織行為學、 經濟心理學等。這些分支有著貌似不同的名稱, 但其研究內容卻又高度交叉,比如都關注工人的工作及其管理中的心理學問題。
不僅如此,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及其下屬分支都有著大致類似的學科起源。例如,旅居美國的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 ( Hugo Münsterberg, 1863—1916) 往往被視為上述學科分支的主要締造者之一。閔斯特伯格在馮特創辦的萊比錫大學心理學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 擁有深厚的實驗功底, 後來他得到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的欣賞, 並受其邀請擔任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實驗室的主任。閔斯特伯格後來的主要方向是運用實驗方法開展應用心理學的研究。他 1912 年以德文撰寫了 《心理學與經濟生活: 實驗心理學的應用與貢獻》 一書, 1913 年被翻譯成英文並更名為 《心理學與工業效率》 出版, 該書被視為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一部奠基之作。
該書共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總論, 介紹應用心理學發展的時代背景、 現實生活對心理學的需求, 以及運用實驗心理學研究社會現實問題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分以”最適合的人” 為主題, 闡述最適合某項工作的心理特質, 詳細介紹了針對電氣化鐵路行業、 船舶行業、 電信服務行業人員開展的一系列實驗研究;
第三部分以 “最適合的工作” 為主題, 介紹影響個體工作績效的各種心理與社會因素, 如學習與培訓、 心理狀態的調整、 動作、 工作單調性、 注意和疲勞等;
第四部分以 “最佳的效果” 為主題, 從工業心理擴展到商業和經濟心理, 介紹如何利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來滿足人們的經濟需求, 如提升廣告的效果、 進行科學的陳列、 做好產品的包裝與標識、 開展現場促銷等。此外, 閔斯特伯格還撰寫了 《職業和學習》 《商業心理學》 等著作。總之, 如同有研究者 (李藝敏等, 2014) 指出的, 閔斯特伯格清晰地定義了工業心理學的各個領域, 明確提出了人事心理學、 消費心理學、 工程心理學等工業心理學分支的研究大綱和目標, 展示了心理學在工業領域中的重要價值。隨手翻閱任何一本今天的工業心理學、 工作與組織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與人事心理學等領域的教科書, 在學科起源與專業發展歷史部分, 幾乎都要從閔斯特伯格的研究工作與學術觀點開始。
閔斯特伯格所定義的研究主題———最適合的人、最適合的工作、最佳的效果, 實際上依然是今天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核心主題。類似於這三大主題的提法, 有學者(Drenth & Wang,2002) 指出,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包括四個層面的研究: (1) 個體與個體行為差異; (2) 工作、 任務和職能; (3) 群體和組織過程; (4) 組織與環境。下文借鑒這一劃分來詳述不同下屬學科分支的研究內容與思路。
(1) 個體與個體行為差異是人事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人事心理學關注人與組織的關係, 試圖為組織和崗位匹配最適合的人。例如, 在一家企業, 對工人或員工的選拔、評估、 培訓這些與人力資源管理有關的內容,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