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數字時代著作權保護與公眾使用的平衡難題,系統探討了著作權默示許可制度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在數字技術引發作品創作、傳播與授權模式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傳統著作權「一對一」授權模式已難以應對「海量作品、海量授權」的現實挑戰。著作權默示許可制度作為緩解授權困境、重構利益平衡的重要方案,成為研究核心。全書從制度溯源切入,梳理了民法默示行為、合同法默示條款、知識產權默示許可的演進脈絡,論證了該制度在法理基礎、經濟效率及利益平衡維度的正當性。通過比較分析英美法系國家與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與司法實踐,提煉域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在審視我國現行立法與司法現狀的基礎上,揭示了制度邏輯體系、適用範圍及配套措施的不足,並從立法完善與司法實踐層面提出本土化構建方案,旨在通過合理界定默示許可的適用條件、範圍及程序,實現著作權人權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動態平衡,為數字時代著作權法律體系的完善及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制度參考。作者簡介
謝晶,西北師範大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學博士,德國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創新與競爭研究所訪問學者,長期從事知識產權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在《出版發行研究》《電子知識產權》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參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目錄
第一章 數字環境下著作權默示許可制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