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徐璋勇,男,1964年生,陝西周至縣人,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陝西省重點學科「世界經濟學」學術帶頭人;兼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及教育部研究生學位評定中心評審專家,西安市專家諮詢團特聘專家,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政府專家顧問,西北大學經濟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農村金融改革、城市化發展等。出版學術專著(包括合著、參著、主編、副主編)17部,主編及參編教材5部。在《中國軟科學》、《光明日報》(理論版)、《經濟學家》、《金融評論》、《國際金融研究》等國內權威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持及參与省部級科研課題15項,其他科研課題20餘項。代表性成果有:《農民與城市化》(專著)、《虛擬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理論分析及中國的實證研究》(專著)、《中國西部發展報告》(主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主編)、《股份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現實選擇》(論文,2000)、《虛擬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政策的衝擊效應》(論文,2007)、《轉型時期農村非正規金融生成邏輯的理論分析——兼對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現象的解釋》(論文,2008)、《金融減貧的門檻效應及其實證檢驗——基於中國西部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論文,2013)、《國有銀行制度市場化路徑:資產市場化與增量改革》(論文,2013)、《農戶信貸行為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西部11省區1664戶農戶的調查》(論文,2014)等。獲得各種科研與教學成果獎23項,其中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項;西安市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2項;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3項;其他研究成果獎11項。
目錄 第一章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問題研究的背景與邏輯框架
一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問題的研究背景與意義
二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問題研究文獻回顧
三 金融資源及其「脫實向虛」的內涵界定
四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問題的研究思路與邏輯框架
第二章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演化動力及關聯機制
一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界定及運行特徵
二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
三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內在關聯及動態發展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表現形式與形成機理
一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表現形式
二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市場邏輯
三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制度誘因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經濟效應
一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宏觀經濟效應
二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資源錯配效應
三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企業經濟效應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程度測算與原因分析
一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程度測算
二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主體行為與「同群效應」
一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主體行為
二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中經濟主體的「同群效應」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我國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經濟增長效應與資源錯配效應檢驗
一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檢驗
二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引致資源錯配程度的測算與分析
三 金融資源錯配的微觀效應檢驗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我國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微觀經濟效應及「同群效應」檢驗
一 我國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微觀經濟效應檢驗
二 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同群效應」檢驗
本章小結
第九章 我國治理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政策梳理及效果評價
一 我國治理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政策梳理
二 我國治理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政策效果評價
三 我國實體經濟運行及政策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我國治理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有效路徑與政策選擇
一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治理路徑與政策選擇的基本原則
二 治理金融資源「脫實向虛」的路徑與政策
三 金融資源「脫實向虛」治理政策執行中應注意的問題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