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精彩書摘
信息的本質及其定義在人類歷史中一直是一個深邃且多維的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進入信息時代以來,對信息的理解已經從日常語言中的寬泛概念演進為科學理論中的核心議題之一。
作為現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20世紀30年代,信息才開始被嚴肅地作為一個科學概念來探討。真正意義上將信息納入科學研究範疇的是美國科學家克勞德 香農(C E Shannon),他在1948年提出了信息論,標誌著信息科學的誕生。
香農的信息論提供了一個里程碑式的定義:信息即不確定性的消除量。具體而言,當接收者接收到一條消息後,原先存在的不確定性(即對於某一事件或狀態的不瞭解)會因此減少。信息量則可以通過概率統計的方法來衡量,它反映了信息能夠降低不確定性的程度。這一定義不僅適用於通信領域,也為其他學科提供了理解信息的基礎框架。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信息是指所有可以傳播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消息、情報、知識等。它是人類認知和決策的基礎,通過獲取和解析來自自然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人們得以區分事物、理解環境並做出合理判斷。此外,信息還扮演著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角色,在現代社會中,信息不僅是經濟活動的關鍵要素,也是文化傳承、科技創新和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今世界正處於信息化社會之中,信息已經與半導體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深度融合,並催生了全新的產業和服務模式。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經濟學等新興學科不斷湧現,反映出信息在當代社會結構中的核心地位。
前言/序言
信息技術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基礎支撐。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轉型時代。從現代通信技術到物聯網,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從人工智能到區塊鏈,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社會結構。提升國民信息素養,增強個體在信息社會的適應力與創造力,對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信息技術課程是各專業學生必修或限定選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能夠增強信息意識,提升計算思維,促進數字化創新與發展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為其職業發展、終身學習和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本書依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相關要求編寫而成,分為多個獨立但相互關聯的模塊,每個模塊專注於某一特定的信息技術,概括性地介紹其概念、關鍵技術及應用領域等。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