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與警察-18世紀巴黎的交流網絡 羅伯特.達恩頓 978720818084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44
商品編號: 978720818084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詩歌與警察-18世紀巴黎的交流網絡
ISBN:9787208180840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羅伯特.達恩頓
頁數:25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72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新文化史大家達恩頓 口傳文化研究野心嘗試。 一時風波驟起,14位平民先後被捕流放。然而,沸騰的民意並未就此平息。 秘聞變身詩歌盤旋于街巷,被朗誦、改編、傳唱。《亞琛條約》帶來了恥辱,流亡者贏得了民心,慶典群舞演變成示威,新稅制激起遊行 「公眾先生」(Monsieur le Public)已經現身! 來自街頭、源於情感,既不理性也不抽象,他是社會的混血兒。 識歌尋蹤,探破啟蒙與革命的迷思。 詞曲互證,揭示公共輿論之真相。

內容簡介

1749年7月,索邦大學醫學院學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馬車,本以為是去面見元帥,不想卻消失在巴士底獄深處,罪名是「散播惡意誹謗國王的詩歌」。在這場史稱「十四人事件」的風波中,半個月內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誘騙逮捕,接受秘密審訊:從哪裡聽來的詩歌,是什麼內容,用什麼方式告訴了誰 「十四人事件」由時任戰爭部長兼巴黎總長達讓松伯爵親自督辦,書業監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總長貝里耶親審,留下了極為豐富細緻的文書材料。為什麼此事會受到如此重視?其背後牽涉哪些政治事件與權力鬥爭?這些詩歌中隱藏了什麼時政信息和民意反饋?詩歌的流轉又標識出怎樣的信息傳播網絡?《詩歌與警察》正是從這一微觀事件出發,對18世紀中期巴黎信息傳播與公共輿論的研究。 著名歷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大胆嘗試描繪書面文字之外、極難把握卻無處不在的歷史上的民眾之聲。警察檔案和傳世歌集是他最重要的史料來源。通過對收繳殘片、回憶錄、書信、歌詞集等口傳詩歌載體的追蹤,達恩頓拼出了巴黎信息交流網絡的地圖;通過歌詞版本與曲調的巧妙對應,他聽到了18世紀法國民眾與日俱增的嘲諷和不滿。

作者簡介

張弛,浙江湖州人,歷史學博士,20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任教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方向為18世紀法國史。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追繳詩歌
第二章 難題
第三章 交流網絡
第四章 意識形態危機?
第五章 宮廷政治
第六章 罪行與懲罰
第七章 消失的部分
第八章 時代背景
第九章 詩歌與政治
第十章 歌曲
第十一章 音樂
第十二章 歌曲集
第十三章 反響
第十四章 診斷
第十五章 公共輿論
總結
附錄一 十四人事件涉及的樂曲及詩歌
附錄二 「一個娼妓的私生子」 版本比較
附錄三 詩歌與莫勒帕的倒台
附錄四 十四人事件的蹤跡
附錄五 流行的曲調
附錄六 由埃萊娜·德拉沃演唱的卡巴萊電子音樂:巴黎街頭歌曲,1748-1750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