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宋元時期的三種切韻學文獻,分別為:北宋沈括《夢溪筆 談》音韻學部分、南宋盧宗邁《盧宗邁切韻法》、黑水城出土抄本《解釋歌義》。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是我國古代科技史名著,其中音韻學內容「切韻之學」等部分記載了詳細的切韻法。魯國堯對此部分進行了校注與分析、闡釋。《盧宗邁切韻法》在我國失傳已久,此次魯先生對此書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註釋與述論。《解釋歌義》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切韻門法專書,李軍對此書重新進行了校釋,全面地梳理了漢語等韻門法的發展演變過 程。書末還附有日本室町寫本《盧宗邁切韻法》的全彩影印本。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和唯物主義者。 沈括認為「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並指出,「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說,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還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正常變化和異常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規則。正是這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促使他取得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觀點,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目錄
《宋元切韻學文獻叢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