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不僅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用圖像寫就的嶺南文明進程志!——以寺院遞藏考據社會變遷,用雅集畫卷重現文人風骨,借革命油畫解碼紅色記憶,在「藝術現場」的考古式重建中,用圖像、事件、符號破譯廣東五百年文化基因。內容簡介
本書以藝術史個案研究呈現五百年廣東地方文化史中繪畫圖像的演變,講述了16-20世紀的繪畫故事,並結合新的史料,分析了廣東藝壇的獨特性及對近現代中國畫壇的影響。書稿對廣東藝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事件進行剖析,探討畫家創作時的社會圖景,事件對創作產生的影響,以及對研究近現代中國美術史的意義。書稿還探討了粵畫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跨語境交流的意義,並對具有嶺南特色的繪畫圖像背後的意旨進行了解讀。作者簡介
李若晴,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報》常務副主編、廣東省美協理論藝委會主任、中國美協理論藝委會委員。著有《玉堂遺音:明初翰苑繪畫的修辭策略》(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目錄
序:從嶺南看世界 洪再新